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37

第37章 李敖的批判精神

前几时在网上读到一篇批判台湾作家李敖的文章,其中有一点是说他好骂人,简直无所不骂,有违中国传统美德。我以为这种说法有点模糊是非界限,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曾翻阅过四十多卷的《李敖大全集》,倒是很佩服这位斗士的批判精神。在我看来,他骂人虽多,倒也并不乱骂,其中自有他的道理,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文人骨气。

一是他决不欺软怕硬,更不欺下拍上,不像有些名流,常在老百姓面前显威风,摆出一副“大师”的威势,对于无反抗力者显得无所畏惧的样子,而在权势者面前却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李敖则恰恰相反,他专爱向权势者挑战,当年一出阵就向学界权威李济、胡秋原、徐复观等人叫板,从笔战到应诉,无所畏惧。后来又勇于揭发当权者的丑行,从蒋介石、蒋经国,一直揭到李登辉、陈水扁。他因触犯蒋家王朝而长期坐牢,在给女儿的信中自称为“坐牢专家爸爸”,但出狱之后,仍旧继续揭露。这种硬骨头精神,真不多见。

二是他对这些大人物开火,并不是为了借光出名,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见解。在政治上,他反对专制主义,反对黑幕操作,而主张民主自由;在学术上,他反对专横跋扈,唯我独尊,反对把持职位,排斥异己,反对固步自封和文化保守主义,而提倡一种进取和开放精神。他的见解深得青年学子的共鸣,所以他的出山之作《传统下的独白》,才能在大学生中一纸风行,后来的著作也很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当年胡茵梦小姐就在牛仔裤后面的口袋里插着这本书傲然而行,成为台湾大学校园中一道风景。后来李敖被判刑,出狱之后,已成为当红影星的胡茵梦仍然对他钟情,嫁了给他——虽然在各方的压力之下,不久又离婚了。

三是他的文章虽然尖锐一点,但决不是蛮不讲理的乱骂,而是从一定的理念出发,进行说理批评。比如,针对琼瑶《窗外》等小说而发的《没有窗,哪来“窗外”》一文,就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出发,批评琼瑶以“媚世”的作品来取悦群众,认为这样做是卑下的,不可取的,指出在此时此地,拿笔杆的必须面对现实,向愚蠢、软弱和盲目挑战,绝不能再躲进烟雨蒙蒙的象牙塔里做他的“六个梦”。这种批评,简直是谆谆劝导。倒是琼瑶及其支持者倒打一耙,乱扣政治帽子。她们指责李敖的社会批评要求是“有意要和我们事实上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分庭抗礼”,并质问其“到底居心何在?”

四是他的文章揭露性虽然很强,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有充分的史料作根据。李敖是历史学家,特别善于搜集别人没有见过的原始资料。他揭发蒋介石、李登辉们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有第一手材料做依据,使对方无可抵赖,也使读者信服。我真佩服他搜集资料的本领。有一次,他揭发台湾学人的丑态,指责钱思亮为了得到台大校长的位置,如何拍胡适的马屁,请胡适夫妇到家里来住,钱太太甚至认胡太太为干娘,极尽奉承之能事,而胡适一死,就欺侮胡太太。这种事,钱家当然不肯承认。最有力的证据是胡太太江冬秀生前写的一份有关此事前后经过的回忆材料,但在死后却被她儿子将原稿毁掉了,因为他怕得罪学界新权贵。正在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李敖突然拿出这份材料的打印稿,而且上面还有江冬秀的修改笔迹,使辩护者无话可说。

但李敖并非光会骂人,他也很肯支持和帮助一些受难者。对他的老师严侨、殷海光,对蒋经国的儿子——重病中的章孝慈,他都曾竭诚相助;如果说,这几位对他都有知遇之恩,那么,近年他又为支援几位慰安妇,而拍卖自己的珍藏,更无任何利害关系了。可见李敖这个人是很有正义感的,并不专为骂人而骂人。我们需要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

当然,他也有说得过分的地方。如说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第一个是李敖,第二个是李敖,第三个还是李敖;还说鲁迅如何不如他。这当然要遭到别人的质询,前几年他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当场就有人提问,问他是怎样比出来的?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我想,这大概是他过去长期受压下的一种反弹,故鸣高得失却分寸,并非一种理性的语言,不能当真。

我所赞赏的,是他的批判精神。

——发表于2005年2月24日《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