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53

第53章 正视卢卡奇——马驰《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序

卢卡奇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说来并不陌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搞“反修斗争”时,他是被当作国际修正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来批判的,报刊反修文章中常常提到他,文艺理论教材中也每每拿他做靶子,特别是谈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时。但是,对于他的文章和著作,我们却实在所知甚少。在批判运动中,惯常的做法是根据批判的需要和别人所定的调子,去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这样得出的结论,当然是离本来面貌相去很远的了。

应该说,我国译介卢卡奇的文章并不算太迟,特别是在文艺理论方面。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卢卡奇的《左拉与自然主义》、《叙述与描写》等文章就翻译过来了,刊登在《译文》和《七月》等杂志上,而且对我国左翼文艺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49年以后,我们提倡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而苏联对卢卡奇是持批判态度的,我们当然也不再公开译介他的文章了。有之,则是作为内部资料,供批判用。在60年代初,我曾得到一批十六开活页本式的卢卡奇文艺论文,其篇目与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卢卡契文学论文集》大致相同。且不说这种印本见者不多,而且单凭这些有限的资料,要了解卢卡奇的全貌,也是不可能的。

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卢卡奇的译介才逐渐多起来,评价也有所不同。在哲学方面,他最有争议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最后的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以及批判非理性主义、总结德国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等,都陆续翻译出版了;美学与艺术评论方面,除上述《卢卡契文学论文集》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过《卢卡契文学论文选》,而且,卢卡奇最主要的美学著作《审美特征》也出版了;此外还出版了一些《卢卡契谈话录》、《卢卡奇自传》和有关评论资料。这些译本,虽然远非卢卡奇著作和研究资料的全部,但总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使我们从中能看出一个概貌。

但是,要客观地评价卢卡奇,还需对他进行全面的研究。

卢卡奇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者,而是实际政治运动的参与者。不但他的政治评论和文学评论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就是他的哲学著作和美学著作,也都与时代思潮紧密相联,因而每每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巨大的反响。比如,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就是为总结当时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经验而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反对历史决定论,强调主体意识的作用,反对机械唯物论,提倡辩证法,并且提出了“物化现象”——即“异化问题”来讨论。这都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曾经多次受到批判。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把它奉为“圣书”,从中找到很多启示。这就使得此书直到现在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因而,要准确地评价卢卡奇,单是读他本人的著作还不够,还应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参与的运动。这自然会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美学研究与艺术评论,是卢卡奇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他一生的写作事业相始终。可以说,卢卡奇是以美学研究与艺术评论活动而登上文坛的。还在中学读书时,他就在杂志上发表剧评了;他最初的几部著作,也都是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如《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美学文化》、《小说理论》等。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写出了重要的美学著作:《审美特征》。卢卡奇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美学与艺术评论表现出来的,美学是他从事哲学思考的重要领域。而且,他的美学观点在苏联、在欧洲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决不可以等闲视之。

但是,对于这位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和美学家,我们却研究得很少。如果说,在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领域内,我国的卢卡奇研究虽未深入,但总算已经启动,那么,对卢卡奇美学思想的研究就显得更加落后了,不但没有专著,而且连专题论文也不多。这无论对于西方现代美学史研究,或者对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弥补这个空白。

因此,当马驰与我商量,想以《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时,我是非常赞成的。但同时也担心资料的欠缺会造成他写作的障碍。马驰很有钻劲,他不但搜齐了卢卡奇著作的所有中译本和国内能找到的英译本,而且还通过各种关系,从卢卡奇的祖国——匈牙利直接搜集到一些资料,这为他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马驰的思路很开阔,他把握住了卢卡奇作为政治家 哲学家的特点,注意在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背景中来考察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这样,许多话就说得比较实在。

《论纲》分三大部分,从纵横两方面阐述并评析了卢卡奇的美学思想。上篇较全面地论述了卢卡奇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着重分析了他的意识形态论、人道主义异化观以及他对非理性哲学的批判。这些介绍和分析,是围绕着两个中心进行的:一是卢卡奇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贡献;二是卢卡奇思想与他本人美学思想的关系。这样,就使得中篇文章对卢卡奇美学思想的评价,得以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也为结语中对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根据。中篇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作者分析了卢卡奇将艺术视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把审美作为人性复归途径的人道主义美学观,以及他的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现实主义理论。对于艺术和审美问题,作者选取了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征、审美主客体关系、文艺与政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对于现实主义问题,则在卢卡奇与表现主义的论争中,客观地分析论争的实质,并给予表现主义理论和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以公允的评价。下篇则通过对卢卡奇美学观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分析了卢卡奇与中国现代较有影响的理论家胡风、冯雪峰、周扬等人在现实主义理论上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其中有一些与国内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意见,但作者本意不在争论,而在于从事实出发,讲明真相。在结语中,作者通过分析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异同,得出了与许多研究者不同的结论:卢卡奇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祖,而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认为,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从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重要见解。从这篇结语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有着独到见解,而且还可以在谨严的逻辑论证过程中,见出作者的思辨能力。

由于国内对卢卡奇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同时,对于国际共运史和西方现代思想史的资料,我们也还掌握得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到对卢卡奇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研究的深度。马驰这篇博士论文在进行答辩时,答辩委员和同行评议专家们在一致肯定其选题的重要性、论述的严密性和见解的独到性的同时,也指出了某些不足之处,主要是背景材料尚有欠缺,如“苏联背景”问题。这意见是正确的,盖不但卢卡奇有许多美学和艺术评论文章是在流亡苏联期间所写,而且,当时的“苏联背景”直接影响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驰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在毕业后又对这篇博士论文进行了认真的补充、修改,增加了很多背景材料,特别是“苏联背景”材料,使论文得以进一步完善。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补充,目前还不可能做得很充分。

就我所知,马驰这本《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卢卡奇美学思想的专著。万事开头难,开端工作是可贵的。

我很高兴看到马驰的博士论文能够顺利出版。

——发表于1997年《书城》第三期,收入1997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