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57

第57章 张灵聪作《从冲突走向融通》序

美学史大抵有两种写法:一是美学理论发展史,一是审美意识发展史。前者专重理论形态,论述的是历代重要美学家的重要美学著作;后者除美学理论以外,兼及创作、鉴赏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美学情趣,重在考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历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著作,数量毕竟有限,搜罗、梳理较为便当,所以中外美学史论著大都着眼于这一方面,写的是美学理论发展史。但是这种美学史局限性较大,难以反映出美学发展的全貌。而且任何美学意象一经理论概括之后,就会失去具体感性的东西,变得抽象化起来。所以,理想的美学史应是审美意识发展史,它所涉及的内容兼顾理论、创作、鉴赏等各个方面。

张灵聪的《从冲突走向融通》,是一本有关美学史的博士论文,所取的就是后一种写法。作者对美学史的写作,有明确的看法,他认为“一部美学史应该是一部审美意识史”。而且将审美意识看作是审美冲动与审美理念的中间地带,认为它的存在状态是感性与理性互渗,想象与理解交合,形象与理念相参,过程与目的集于一身。这样,他所注意的就不仅是特定时代的美学理论,而且兼及各个艺术领域所体现出来的感性形象的审美意象。灵聪在复旦大学攻读的是文艺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文艺理论,但他阅读范围较广,兴趣不限于纯理论的东西,对于诗文书画都颇有研究。知识领域的开拓,打开了他的视野,艰苦曲折的生活经历,又使他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微妙关系,促使他将社会背景、文人心态与审美感受、艺术追求熔于一炉,将文学、绘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再抓住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次第演进,顺流而下,写得颇有气势。

本书并非美学通史,它所截取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写的是断代美学史。但就研究方法而论,则仍具有全面的意义。灵聪之所以要选取从晚明到清中叶这一段时期的美学史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直接的原因是同学之间的分工。盖因我所指导的几届博士生,正在通力合作从事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课题,各人的学位论文,就从中选取题目,相互之间有所衔接。但从晚明到清代中叶这一段时期的美学发展,的确可以自成格局,具有历史特色。明清时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行将结束,在文化思想上是一个大转变时期,同样引发了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过去人们写近代文学史或近代美学史,一般都从1840年写起,因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性质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文化思想史毕竟不同于政治史,其断限应该有所不同。从文化思想上看,晚明时期应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逐步走出了中世纪的文化格局。美学思想是文化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化是同步的。灵聪抓住了这一特点,力图写出这近两百年间艺术风尚与审美意识的变化来。他又将这近两百年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约自明朝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中期,近一百年,这段时期士人的审美意识进行着剧烈的交锋,他们的艺术趋向有着持久冲突;后一段时期约自康熙中期至乾嘉年间,也是将近百年,这段时期士人的审美趣味逐渐有了共同的取向,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一种总体风貌。这些论述,是抓住了时代的特点的,言之成理。当然,就这段历史时期审美文化的复杂性而言,本书的探讨还是初步的。但作为一本博士论文,这已是相当出色的了。本书是灵聪从事学术研究的良好起点,应该说这个起点是比较高的。灵聪的好处,是在商业大潮中能沉得下来读书,在繁忙的工作中能不乱其方寸,他喜欢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不急于求成。我相信,他以后还会拿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的。

——发表于2000年《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辑,收入2000年1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之《从冲突走向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