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58

第58章 赵志军作《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序

我与赵志军的交往,是从文字阅读开始的。大约十年之前,湛江师院劳承万兄赠我一套该校中文系青年教师的著作,其中就有一本赵志军所著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我读后觉得他理论思维清晰,文字能力较强,就向劳承万兄了解他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开始有了联系。后来,赵志军考入复旦大学,从我攻读博士学位,我们遂有师生之谊。

赵志军入学时,我正在主持一个教育部博士点科研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就请他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赵志军本来侧重于西方文论和美学的研究,但我认为,作为文艺学学科的博士生,中西两方面的文论和美学都要有所了解,不可偏执。他同意我的观点,就从范畴卷里选了“自然”这一范畴,作为研究题目。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先按选题写成学位论文,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四万字,作为集体项目的一章。

他们的学位论文,既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总体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都各有独立出版的价值。本来我想将这些学位论文集中起来,以复旦大学文艺学学科点的名义,出成一套颇具规模的中国审美文化丛书,但却未能如愿,退休之后,更无力来筹划此事,只出了一种三卷本《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来了结此事,至于学位论文的单行本,只好由他们各人自行设法,分别出版,但至今也已出了多种。现在,赵志军的学位论文《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又能在别的丛书里出版,这是令我高兴之事。

赵志军有西方美学的底子,这对研究中国美学很有好处。他在掌握基本材料之后,同样能把问题概括得很清楚。但他并非拿西方美学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审美事实,而是从中国审美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史的叙述中体现出理论观点来。史论结合,是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范畴,是人对现实本质特征的认识,对于审美范畴的探讨,自然属于美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研究,却又必须从当时的理论见解和审美事实出发,史论结合是最佳研究方法。赵志军先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世俗文化以及魏晋玄学入手,分别探讨了各自的自然论,然后再深入到诗论、画论以及各类艺术领域中,探究艺术审美文化中的自然观,在历史的叙述中,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自然”范畴说得很清楚。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或者说是原范畴,它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影响至巨,在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中,可以说是贯彻始终。不把握住“自然”这个范畴,也就难以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意蕴,所以对于“自然”范畴的探讨,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作。赵志军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对于“自然”这个审美范畴的研究,其作用不仅在于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阐释,而且还有着甚深的现实意义,它是对文艺现状的一种针砭,一种引导。现在的社会风气相当浮躁,文人艺术家多失却虚静恬淡之气,在艺术作品中普遍表现出矫情和虚夸之风,难得一见大气的作品。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并非美学理论所能解决的问题。但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多少也应该尽一点自己的责任吧。

——收入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

《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