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65

第65章 砚冷情热——朱志武《冷砚斋中苦吟篇》序

冷砚斋主朱志武是一位造型艺术家,他以富有创意的绘画和雕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他又擅长写诗作文,几年前他曾出版过一本诗集《路程很遥远》,现在,他又编辑了这本诗文合集《冷砚斋中苦吟篇》。有人也许会说他涉猎太广,业不专精,但我以为,多方吸取、多方辐射,正是他的长处,也正是他为自己向上发展铺垫的阶梯。

画人中一向就有画家与画匠之别,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创造性的有无当然与先天的禀赋有涉,但是后天的文化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画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能提高,难以突破,多半是文化修养不足之故。志武从小就有灵气,但他不靠灵气吃饭,而非常努力;他以画为业,但兴趣又不限于画;他已有资格到高等艺术院校任教,但却跑到复旦这座综合性大学来进修。这都表明他对于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视。

其实,诗画本来就是相通的,所谓“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是也。所以古代的文人往往能画,而画家总是能诗,他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往复驱驰,以求贯通。志武从农村来,他对家乡、对亲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欣赏艾青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也赞赏志武这样的题画诗:“老家的红土地裸露出雕塑般的身子/苦苦的根子深深于苦苦的基础/虽然咽下了苦难/但是信念永远永远立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志武的诗与30年代艾青的诗不同的地方,是他在这苦难的土地上看到了希望。他正是怀着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和强烈的希望赋诗作画的。诗画本来就不是纯客观的反映,在志武的绘画和诗文里,我们看到感情的强烈的流动。在《滋芜画集》里,《老家的古树》、《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乡魂》、《秋山图》、《梅溪情》、《想家·怅怅》等画幅,都明显地表现出画家对童年的回忆,对故土的眷恋;在这本诗文集里,无论是对父母和外婆的怀念,对儿子和兄弟的关爱,对文友和师长的描绘,都洋溢着深情厚意。

时下的文坛上流行着一些煽情之作,顾影自怜,扭捏作态,飘忽浮泛,为赋新词强说愁,使人看了很不舒服。这些文章在志武的诗文画作面前,就显出了它不能承受之轻。志武的情感是深沉的,他的诗文画作也就表现得很厚重。但这种深情却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大如乡土的苦难,小如家庭的变故,都使他难以忘怀。这种感情,化为诗文画作是美的,特别是当他以较为抽象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意蕴表现出来时,就显得更富有诗情画意;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痛苦的感情对人又是一种无穷的折磨。也许,这就是生活与创作的矛盾吧,然而作家艺术家总须在这矛盾中挣扎。志武自己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在画集的后记里说:“我伤感时,常常落泪;我激动时,又时常手舞足蹈——我懂得辛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酒浆,我也懂得经历巨大痛苦的人才会有博大厚爱……我活生生地从一个世俗的顽固分子中蜕变出来,我更懂得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人真画也。”

志武是有真性情的人,他有大痛苦,也将有大创作。

——发表于1999年5月6日《安徽日报》,收入1999年8月远方出版社出版之《冷砚斋苦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