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名校文化精选
17608300000055

第55章 中国(1)

清华大学

历史回眸

她的主体所在地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为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她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她就是蜚声国内外的清华大学。

学校简介

清华大学现有教师3000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多人。全国重点学科有49个,覆盖面很广;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95名,其中本科生13772名,硕士生8664名,博士生4659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27名,远程教育学员7500余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十四个、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一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六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个、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六个。

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46公顷,建筑面积2392万平方米。学校投资的企业有60多家。学校图书馆共有五个分馆:建筑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学校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世界建筑》、《装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学校固定资产27.1268亿元。

全校共有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鉴定成果81项,历年累计数目已达2002项。

清华大学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治学严谨。学校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清华大学已与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学校共派往38个国家和地区进修留学、考察访问、合作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与学生约16000人次。应邀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合作科研等的海外学者及专家8117人次。授予、聘请海外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名誉学衔158人次。

1978年以来,该校已培养了2500多名来华留学生,目前在校就读的有来自五大洲48个国家和地区的523名留学生。清华大学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是清华大学从事海外及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心以把清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学为己任,广泛拓展与国外知名学术与文化机构的联系,建立国际强强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开发优质的国际教育推广项目。

特色看点

清华的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大学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海内外凡是清华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建有“清华同学(校友)会”,这是没有一个大学可同清华相比的。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是介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一个范畴,而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结果。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更替或者毁灭性灾难的降临都只能改变它的形态和部分内涵,而不能把它从根本上摧毁。大学精神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打击和求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聪明的校长都懂得。对于这种已经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且使它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新的需要。

下边谈谈清华精神,它的特点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不忘国耻

清华园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可称道的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蓄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运动,清华终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讲究科学

清华改革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该院与其他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四大导师梁、王、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19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重视实干

朱自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20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六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在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先生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后来,这八个字就作为清华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八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一流大学的模式也将不拘一格。经历了90多年风雨的清华大学能否在充分吸收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大学理念,使传统的清华精神放射出新的异彩,我们翘首企盼。

北京大学

历史回眸

她创办于1898年,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她由京师大学堂改名为现在的名字,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她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学。

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