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17608400000013

第13章 教师语言表达礼仪(3)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简明精练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需要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地推敲,但是这一点,却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说,教师语言的简明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常说要减负,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在这40分钟里只有用简明的语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效率。从学生本身的注意力特点来说,简洁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常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总是很短,而且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教师的语言如果用许多的修饰语,冗长的句式,我怀疑这些句子中的重点、关键意思早就被抛掷脑后了,也就难怪课堂的效率不高了。而简明的语言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学生一听就明白了,何乐而不为呢?

(二)融入真情实感

其实教师有的时候也像是一个演员,只有演员入戏了,才能使观众被戏所吸引,不自觉地跟着演员投入自己的感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学生。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加以体现外,更主要的途径当然还是靠教师的嘴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把握语气语调

有很多老师认为上课的语气语调并不重要,大学里的教授上课从头到尾一个调,也没有人说不好。要知道那是因为教授面对的是大学生,是已经有了自我控制能力的人群。而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小学生,是正在学语言,还没有形成语言体系的人群;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的人群。面对这样的孩子们,上课时,教师语气语调的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控制语调

每个人都一样,当讲到精彩的地方总免不了要声高8度,期望能以此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然而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他的语调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当时的历史课一般总是安排在下午,要知道下午总是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只要是上这位老师的课,全班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个个精神。原因倒也不是他讲课特别精彩,而是他的语调真的可以用抑扬顿挫来形容。每当你觉得自己要走神的时候,这位历史老师总是用突然的高昂,或者是突然的低沉把你从走神的边缘拉了回来,想不听都难。

2.推敲语气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仔细推敲推敲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解课文,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学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不完善,因此,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说话方式他们有时候是不能理解的。作为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讲课当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调整语速

很显然,这一点要求也正因为你是一位老师。过慢的语速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但是过快的语速却并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中的语速效果才会最理想。

(四)强调表现功能

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之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苏教版第三册《两个朋友》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对当时的危险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所以对中心的理解也就发生了困难。这时候,这位教师对熊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描述,对当时胖子所处的境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让学生马上有了危险的感受,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可见,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习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堂课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教师的语言是比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硬件更重要的软件。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成为教学中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第三节)与学生谈话礼仪

古人云:“一言可兴邦,一言可误国。”又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教师,一直被人们称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跟教师常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关。大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学生都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都想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早已成材。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尤为重要,其中“谈话”是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药到病除,言至心开”。通过谈话,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尽情述说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要求,反映自己的情况。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学生成功地谈话,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能起到积极引导、扶正祛邪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心情愉快,气氛和谐;但失败的谈话就像春日里不着边际的风,学生听了入耳不入心,甚至可能会导致一场“口舌之战”,学生和教师情绪对立,有的学生甚至会走上极端。所以教师与学生谈话要注意谈话的技巧,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欢快的乐声、误人禁区的哨声、驱除苦闷的良药。

一、谈话前要作充分的准备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确实谈话的对象,要真正了解谈话对象,“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

上课之前要备课,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到的,也是每一个教师都十分重视的。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是“课”吗?显然是的,而且思想工作比学科教学更为重要。那么,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又怎么能够不备好“课”就走进“课堂”呢?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之前,就应该像对待教学那样,认真去备一备“课”。而这一点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谈话的“备课”与教学相比,有联系但也有区别。班主任准备找某一学生谈话,在事先就应该全面回顾一下该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本次谈话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其次,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好谈话的思路和方法,加强谈话的针对性。这些便是谈话前“备课”的主要内容。不“备课”就走进“课堂”,势必会增添谈话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只可能是泛泛而谈、莫衷一是。所以,谈话之前的“备课”是谈话的基础和前提,很有必要。

二、选择好谈话的时间与地点

捕捉谈话时机,把握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知错认错,试图改变,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骤遭不幸,悲痛万分,需要安慰时;当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均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过早,时机不成熟,“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