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妊娠三月,未有定象,见物而化”的思想,孙思邈《千金方·养胎论》云:“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这种思想现今仍习见于民间。郑州时下流行的说法是:妇女怀孕后,先吃一只公鸡,可生男孩;又说吃鸡蛋生女孩,吃核桃生男孩。俗语中还有“酸闺女,辣小子”的说法。既然怀孕之初胎儿的性别都是可随外物的影响而变的,那么,一有身孕便开始胎教——通过规范孕妇的言行而影响胎儿的品行才智就是很可理解、很需要重视的事了。至于究竟是否灵验,那就只有用“心到神知”去搪塞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开端、伊始,所以在重视子嗣传统方面,尤其重视胎教。据《大戴礼记·保傅》云:“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汉时的胎教已经注意到了要以母亲的行为影响胎儿将来的身体和禀性等诸多方面。贾谊《新书·胎教》云:“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刘向《列女传》云:“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书、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
到了北齐,胎教的规约更进一步详尽。关涉到孕妇的饮食、寒暖、居处、情绪等。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云:“一月,宜食大麦,毋食腥辛,不为力事,寝必安静,勿令恐畏。二月,毋食辛躁,居必静处,当慎护之,勿惊动也。三月,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勿悲哀、思虑、惊动。四月,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五月,卧必晏起,休浴浣衣,深其居处,厚其衣服,勿大饥,勿甚饱,勿食干燥,勿自炙热,勿大劳倦。六月,身欲微劳,勿得静处,食甘美勿太饱。七月,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勿大言,勿号哭,勿薄衣,勿洗浴,勿寒饮。八月,和心静息,勿使气极,勿食燥物,勿辄失食,勿怒大起。九月,勿处湿冷,勿着炙衣,不可转侧。十月,但爱俟时而生。”
胎教有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分别。上层文化的胎教礼教意味太浓;民间的胎教比较实际,一些与此相关的禁忌多是出于保护胎儿健康的目的。比如:忌讳“喜冲喜”,禁忌孕妇接触嫁娶方面的事物,怕“有一伤”;禁忌孕妇接触孕妇、产妇,担心会与对方“换胎”;禁忌孕妇与流过产的妇女交换用物、借贷钱货,怕被沾染而流产、难产;禁忌孕妇入产房,忌讳胎儿将产妇的奶带走或使产妇难产。据说曾经有一个孕妇对一个产妇说:“你等等,咱俩一块儿生吧。”结果那产妇就生不下来了;禁忌孕妇入丧家,接触棺木,入坟地,看入殓、出殡,走抬过死人的路,食葬仪食品,受丧家赠物,摸丧葬用具,否则,以为大不吉利,会冲犯孕妇,伤着胎儿;禁忌孕妇做功德、上供、祭祖等,恐会导致小孩生下后精神失常。
浙江一带孕妇做饭时,忌切肉、鱼。否则,以为胎儿会皮肤破裂,或者四肢畸形,五官不端正。赫哲族忌孕妇劈砍鱼头,怕生下孩子是歪头。珞巴族孕妇夫妇均忌杀生。
民间还忌讳孕妇在锅里将鱼、肉、蛋等食物煎焦炒煳。否则,以为婴儿生下来会身上有烧烂的疤痕或黑痣。忌孕妇烤肉,恐生烂手脚的孩子。忌孕妇胳肢窝夹葱,恐生下的孩子得狐臭。
禁忌孕妇吃兔肉,恐胎儿会像兔子一样长“豁嘴”。《论衡·命义篇》云“妊妇食兔,子生缺唇”。可见汉代已有此俗信存在了。熊伯龙在《无何集》中发问道:“世间缺唇之母,皆食兔乎?”对此禁忌质疑。河南一带禁忌孕妇跳豁墙或在门槛上劈木材,认为会导致生孩豁嘴、缺唇。其中反映出的都是“同类互感”的巫术迷信思想。
民间禁忌孕妇食驴肉、马肉、驼肉,否则,以为会使孕期延长,如牲畜的怀胎期一样,会超过十个月而到十二个月。这种“食驴马肉,令子延月”的俗信,医圣孙思邈曾经在其著述中提到过。哈萨克族孕妇忌吃狼咬过的牲畜肉,据说狼的口水多,恐生下的孩子口水也会很多。
黑龙江一些地区孕妇忌食狗肉,否则,以为生下的孩子爱咬人,吃奶时爱咬奶头。河南也有孕妇禁食狗肉的习俗。豫东虞城县一带尤忌孕妇吃黑狗肉。据说孕妇吃了黑狗肉,会化胎、流产。旧时汉族未生育的妇女也禁忌食狗肉,以为狗肉不洁,食之日后有孕时会导致难产。壮族孕妇忌食狗肉,说是恐动了胎气。
鄂伦春族禁忌孕妇吃熊肉、獐子肉;鄂温克族禁忌孕妇吃獾子肉;高山族禁忌孕妇食鱼、猿、山猫、穿山甲及其他动物的内脏,否则以为会流产。南澳泰雅人孕妇忌食猴子肉和毙死兽肉;黎族孕妇忌食蛇肉、猴肉,否则以为会生怪胎。畲族孕妇忌食野兽肉;纳西族孕妇忌食母猪、野猪、蛇、羊、狼肉,以及祭天的肉食;景颇族孕妇忌食怀胎的野兽,否则以为会发生死胎。
河南一带,俗忌孕妇吃辣椒。一说是恐生下孩子烂眼圈、害红眼、长眼疮;一说是恐将来孩子脾气火爆、性格毒辣。这与“辣小子”又有了抵牾,不知想生男孩的孕妇将作何处置。
俗忌孕妇吃鲜姜,恐生下孩子有余指。据说东汉张仲景已有“妊妇食姜,令子余指”的记载。可见此俗流传已很久远。又说姜可以散气,恐孕妇食后,导致散胎、流产。
孕妇忌吃生冷食物,尤忌喝凉水。否则会闹肚子,影响胎儿生长。古有“妊娠食冰浆,绝胎”的说法。
古代巫医不分,中医很多都是心理上的医治同药物上的医治并举。民间用药很可能由于药名的谐音、语义的忌讳而导致禁用此药。河南鹿邑县民间医师为孕妇用药,就忌用虫退(蝉蜕)、丹皮、无寸(麝香)、班毛(斑蟊)、红娘子等等。其中的意义,多是出于药名的忌讳,怕对胎儿不利。
胎教虽名为教子,实乃教妇。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心切,叫怎样就怎样,不敢有半点违拗。世俗禁忌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乱加指点。现实的新女性虽不过于拘泥旧礼,却也难逃窠臼,怀孕伊始,便买来光盘大听西洋乐就是一种“新胎教”的“时尚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