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禁忌风俗
17621400000017

第17章 婴儿:冲犯与庇护

中国人总爱原“始”要“终”,在开始的时候探求最终的征兆,并将那些异常的、不吉的或凶厄的现象,视为禁忌。婴儿一降生,就要防冲犯,并用禁忌的规约加以庇护。

产期提前,属于异常,俗语有“七成八不成”的说法。本是生理现象,却被神秘化了。旧俗有通过占卜决定弃养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苗族》云:“(僚人)妇人孕七月生子,置之水中,浮则养之,沉则弃之。”如果有“多胎不站”,东北人说是犯了“白虎吃子”的忌讳。破法是:胎儿生下后,掀起灶上的大锅,把赤身的婴儿从锅口送入灶内,然后从灶口接出。表明孩子没被“白虎”领走,又给拉回来了,意味着灾难祛除了,又从灶口重生了一次。当地有些孩子的乳名叫“拉锅子”“虎剩子”,多是缘于此俗。

汉族古俗,忌讳婴儿与父亲同月出生。《风俗通义》云:“不举父同月子,俗云妨父。”(子占父时,岂能不忌!)属羊犯冲,俗话说:“十羊九不全。”(大概羊性太弱,一贯任人宰割!)白族也忌婴儿的“八字”与父母的“八字”有冲犯,有冲犯者,须把这婴儿拜寄给别人或神灵(让他们来挡一挡?),或于大路口上立指路碑(做点好事?),以消除隐患。

“五月五日生子不举”在民间影响久远。《风俗通义》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史记·孟尝君传》云,五月五日生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西京杂记》云:“俗谚举(五月)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母。”大概五、户、父、母谐音,所以有此讹传。又说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是“五毒日”,这一天生的孩子,或有“五毒”转生、投胎之嫌,故民间常于此日弃婴、溺婴。这一陋俗影响颇广,《世说新语》《孝子列传》《宋书》《唐书》等典籍中都有类似记载。据说此俗的“威力”之大,竟使五月五日出生的宋徽宗也不得不隐匿自己的生日,而改作十月十日出生,并定为“天宁节”。当然,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事情,所以,古时就有人反对它,如孟尝君就当面驳斥得父亲哑口无言。如今,就更无多少人还相信它了。

民间忌讳婴儿刚出生就大小便,俗称此为“屙爹尿娘”,据说意味着孩子命硬,会克伤父母。对此忌讳的破法,各地不一。河南林县一带是抱起婴儿,将其头在墙上轻碰三下,便可化解。台湾则要事先做好禳祓的准备,在产房内放置一壶清水,等婴儿生下便溺时,忙用清水冲洗干净,方觉相安无事。

寤生“妨”父母,也是古有的禁忌。《春秋左传·隐公元年》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后虽有“黄泉相见”的故事流传,但最初庄公因寤生遭忌,却是无疑的。何谓寤生,众说不一。林明峪先生在《台湾民间禁忌》中说:“寤生子,指婴儿一坠地即能睁开眼睛看人,属不正常现象。”而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却说:“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坠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这两种说法虽然意思相反,但根据都在初生婴儿眼睛的开合方面。另据《辞海》云:“(寤生即)逆生,谓产儿脚先下。”显然,这是把寤生解释为一种难产现象了。与此相反,晋杜预、唐孔颖达注疏《春秋左传》时却将其解释为顺产。杜预在“注”中说:“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孔颖达在“疏”中进一步说:“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故杜云:‘寐寤而庄公已生。’”这是说姜氏睡着时生下了庄公,醒来发现庄公已降生,故以其“寤生”而恶之。以上四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不过总是生有异常,才成为禁忌的。

婴儿始生即有鬓须,是为怪异,谓其“妨”父母。《风俗通义》云:“不举生鬓须子。俗说人四十五乃当生鬓须,今生而有之,妨害父母也。”俗间又忌初生婴儿额上有旋毛,以为其子早贵,会“妨”父母。

婴儿生有畸形,如余指(多为六指,即拇指上多一指),或缺唇豁嘴,俗以为不吉。哈尼族以为在日蚀或月蚀之日婚娶会生六指儿和缺唇婴。旧时,若有人生下六指(趾)婴。则视为大不吉,全寨必“竜(lóng)”多日。婴儿被处死,婴儿的父母被逐出寨门,房屋烧毁,财物分尽。许多人曾因此被摧残得家破人亡。如今,此俗已被革除。

如有连体婴、双头婴、多臂婴等等,民间谓之怪胎,俗信以为大不祥,多弃之。又以为能兆示国运、世运。《风俗通义》云:“光和二年,洛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儿,两头异肩,四臂共胸,俱前向,以为不祥,因弃去。朝廷瞀乱,上下无别,二头之象也。”民间还忌初生婴儿骨胳不健全,以为不能成活。据说:“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语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睡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双胞胎、多胞胎,因各族习俗不同,抑扬不一。汉族等许多民族不忌双胞胎,俗以双胞胎为喜事,大吉大利。但古时汉族也有忌一胎生三子的。据《风俗通义》云:“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于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

汉族习俗重男轻女。生男民间称“大喜”,生女则称“小喜”,或称“如意”。又男曰弄璋,女曰弄瓦。俗谚云:“生个男子满堂红,添个女孩年年穷”“生个闺女,灶王爷噘嘴三天”。旧时,有溺女婴的陋俗。由于俗重生男,讳生女,所以产妇生下婴儿,忌问是男是女。一是怕生了男孩时,一经说破,万一婴儿不成活,就应了“乐极生悲”的俗话,会给家人带来痛苦;二是怕生了女孩时,一经道出,被产妇听见,会令她心沉气闷,有伤身体和精神。如今,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人们认识到“男女都是传后人”,重男轻女的积习应当说已有明显的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