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茶是中国人饮食方面的特种嗜好,民间称此嗜好为“有瘾”,满足嗜欲为“过瘾”。不过“过瘾”不能太随意,应有所控制,即遵守一些必要的禁忌。
烟草,据《续本草》云:“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人以代酒代茶,终身不厌,与槟榔同功。然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每不觉。”因其“耗血损年”,故忌食之过量。又因“人每不觉”,所以忌而不绝。有人曾论吸烟之宜忌,曰“烟有宜者八事,睡起也,饭后也,对客也,作文也,观书欲倦也,待好友不至也,胸有烦闷也,案无酒肴也。忌者七事,听琴也,饲鹤也,对幽兰也,看梅花也,祭祀也,朝会也,与美人昵枕也。宜节者亦七事,马上也,被中也,事忙也,囊悭也,踏落叶也,坐芦篷船也,近故纸堆也。”这虽是“雅士”的评论,却也反映出了民间吸烟的大部分习俗现象。就其禁忌事项来讲,祭祀、床笫、防火之禁大概是更接近民间的吧!
现今生活中“吸烟有害健康”已被公认,并规定必须印在烟盒上,世界有“禁烟日”,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忌已趋向制度化,民间有了禁烟团体,“烟民”们想过烟瘾必须注意不影响别人——要客气地问一声:“可以吗?”或者到规定的地方去——甚至不得不躲进厕所去吸“混合型的”!
饮酒,没有那么烦人。少量地喝些酒还是提倡的,有利于健康的。许多交际场合酒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民间也多以饮酒为快事,有瘾没瘾都爱喝一杯。但喝酒时也要有所控制,遵守一定的规矩。哈萨克族青年人不能当着老人的面饮酒。汉族酒宴上,言谈举止,须小心谨慎,节奏放慢,不可匆忙急躁。席间毛手毛脚,移转酒樽将酒洒了,是犯忌讳的。《风俗通义》云:“坐不移樽。俗说凡宴饮者移转樽洒,令人讼诤。”酒兴浓时,往往猜拳行令,民间酒令游戏很多,一般酒场上是“酒令大似军令”,在场人均不得违犯;俗有隔席不说话,隔席不问酒的说法;正式场合不能交架腿,不能歪戴帽子;忌迟到,迟到者,罚酒三杯;罚酒必喝干,滴出一滴,罚三杯;划拳伸手指时忌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俗以为像“挖眼”;忌用小拇指表示“一”,小拇指是比喻“小人”的,要用大拇指表示“一”,这是尊重对方的意思。
山东一带,忌讳喝瓶子底下的残酒,俗说喝瓶子底生闺女不生小子。民间还有忌卯时饮酒的,卯时为清晨时分,一大早就喝得醉醺醺的,恐怕会耽误一天的活计。俗语说,“莫吃卯时酒,昏昏醉到酉”。饮酒又忌过量,以免酒后失德。《闲居杂录》云:“酒浆面上不见人影不可食。”实则也是一种戒多饮的方式。俗以为“气大伤人,酒多伤身”,所以“饭要少吃,酒要少饮”,“不贪意外财,不饮过量酒”。否则,酒后作乱,会导致“乐极生悲”的。现时期要开车的忌喝酒,否则会有危险,那是真的!不仅怕撞车也怕罚款!
饮茶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也有一些禁忌,明代冯正卿曾在《芥茶笺》中总结了七条。曰: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亦是文人雅士自视清高的品茶戒旨。清代苏州官方还有过禁民婢女饮茶肆的地方法规,因而,一度曾茶肆无妇人敢入。但民间饮茶习俗已久,终不能严禁。民间俗以为饮茶真令人少眠,吃茶多,腹胀(可以醋解之)。故禁忌晚间饮茶和饮茶太多。又认为“隔夜茶,毒如蛇”,不可饮。据《闲居杂录》云:“惊蛰后至九月,凡茶水在几上经宿者不可饮。因守宫(壁虎)之性,见水则淫,每于水内相交,余沥遗入,为性最毒。如误饮时,急觅地浆水解之,或吐或泻,尚可救一二。掘地以冷水拨之,令浊,少顷取饮,谓之地浆。”
浙江一带新年互贺时,要饮红糖泡枣的茶。据说温州一带光饮茶水不吃枣,俗说,“无家教,吃茶泡”;而闽南一带饮红糖枣茶却要吃掉茶泡,谓之“吃红枣,年年好”。还有的地方,办喜事时,新娘要吃“卵茶”。是时,新娘只低头饮茶,不吃卵。如吃卵,就被视为不稳重,日后不会受到丈夫和邻居的敬重。这也是与不吃茶泡相类似的习俗禁忌,取意“不贪婪,储礼节”。
宋代,居丧时饮茶,或以茶待客,忌用茶托。《齐东野语》“有丧不举茶托”,专记此俗。据说是因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实是恐茶托为朱红色漆器,犯丧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