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五月单五(单为端之讹)”“端阳节”“端午节(午为五之误)”“女儿节”等,是民间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现今城乡仍有吃粽子、插艾、划龙舟、避五毒等习俗流行。
五月因天气转热,毒虫滋生,瘟病流行,历来被视为“恶月”。《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笫,及忌盖屋。”《风俗通》亦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据说盖屋时,“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大约与影子的俗信有关,午时影短,担心折寿。
五月既为恶月,初五又重复上一个五数,不能不让人像“九九重阳”一样地警觉起来。故而民间有“躲午”的习俗流行。《帝京景物略》云:“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
如今,未满周岁的婴儿端午节也要到外婆家去躲避。甚至,五月五日生人也遭忌。《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是五月五日生的,他的父亲就要把他扔掉。宋徽宗也是五月五日生的,他不但隐匿自己的生日,改作十月十日生,而且把这一天定为“天宁节”,以避不祥,他的祖父还给他取名叫“镇恶”。可见人们对端午之毒是多么的恐惧!
端午所避之毒,最初并无具体所指,似为一般毒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但到后来,民间因“五”数而渐渐附会成五毒之虫,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这是民间常见的五种毒虫,它们也是难免被选中。有趣的是,这五种“毒虫”却是在端午这一天里大放光彩。人们把它们作为“形象大使”,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挂饰、玩物,送给小孩子佩戴、玩耍。好像它们并不可恶、可怕,反倒是可爱、好玩的东西似的!民间还习见将五毒虫绣在兜兜上,画在鞋帮上,认作防避五毒的灵符,甚至还有“吃五毒”的习俗。《京都风俗志》云:“富家买糕饼,上有蝎、蛇、蛤蟆、蜈蚣、蝎虎之像,谓之五毒饽饽,馈送亲友,称为上品。”这种“以敬代禳”“以毒攻毒”的方式不仅模糊了祸福利害的对立、冲突,还在客观上起到了让小孩儿学会辨认五虫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啊!由此看来,中国的民间智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啧啧称赞啊!
其实,避五毒的方式还不止如此呢。除了直接把五毒公示出来,让它不能为害之外,民间还采用能制服、消除毒害的物件来弹压之。最早是用菖蒲、艾草,《荆楚岁时记》已有记述,《燕京岁时记》也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后来又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百合花之类),合为五物,称作“天中五瑞”,以克五毒。山东一带俗谚云:“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端午不戴石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
北方过端午节,还有用角黍、樱桃、桑葚、玫瑰、葫芦祭祖、避鬼的俗信。《民社北平指南》云:“巧妇绣女,以绫罗制成小虎、桑葚、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儿背,谓可避鬼,且不染瘟,曰‘长命缕’,一曰‘续命缕’,又曰‘葫芦’,正午弃之,谓之‘扔灾’。”又有许多法术行为。如用雄黄酒涂小儿鼻耳或墙壁,书“王”字于小儿额;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悬挂室内;纳古墨于蛤蟆腹,日晒以疗疾,俗语称:“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等。此种“禁”意,是一种颇为积极的防范,含有古代驱傩禳灾的遗风。
南方过端午节,突出的特点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舟竞渡与龙的信仰、龙的图腾有关,“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而吃粽子“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黄石先生、江绍原先生等学者则强调了端午节起于“驱疫”“送灾”。不管怎么说,自魏晋以来,端午吃粽子,划龙舟,吊祭屈原的传说是占据了民心的。民众景仰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把粽子投向水中,喂鱼鳖虾蟹和蛟龙,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成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一课,这种民族民间的情感,是应当给予支持和肯定的。现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已成为一项民间的娱乐活动,“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闻一多语),这一点,我们也不应当忘记。
端午节的民俗事象极其丰富多彩,而其中避五毒的禁忌习俗,又是最值得玩味的。这个民族民间的传统节日里,有民众的欢乐和忧愁,也有他们的希冀和搏斗;有民众的爱和恨,也有他们不懈的追求。读者朋友,当你再过端午的时候,请你认真参与一下,体验一下,你一定会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