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7631500000021

第21章 在分层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2)

尊重差异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学过程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班级授课制度全体利益最大化和每一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实现最优和谐发展,殷会荻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有效策略之一是引导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意向,也就是起始目标指向的同一性,目标的一致性蕴含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充分发展。有效策略之二是关注结果的差异性。课的进行过程中要重视发展能量集聚的差异需要,课的结束阶段则为差异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基于差异、尊重差异的分层教学,崇尚的是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既凭借个体自身的力量,又借力于他层的学习活动,让每一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首先是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其次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是教育公平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差异的分层教学将是走向教学公平的有效途径。

来自学校的实践探索

探索16:小学自然课中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学生差异发展的探索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杨汶。

公平的教育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公平的核心是差异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的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不等,学习方法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不可避免,教师应承认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并设法了解他们的差异,使教学进度和难度、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为此,自然学科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差异性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差异性教学模式流程:课前调查前概念—制定分层活动目标—设计分层活动—设计活动分层评价单。

一、课前调查前概念

调查前概念指的是根据每一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课前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将每一个问题的学生答案按是否正确分为四类:正确;不完整;错误、不完整;错误。并统计各种答案所对应的学生人数。

课前调查前概念是教师了解学生间已有知识经验差异的有效方法,为分层活动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依据,而适切的活动目标使教师能设计符合班级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分层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说,调查前概念是实施差异性教学模式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间的差异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在进行前概念的调查前,教师要设计“学生已有知识”调查问卷,因此,教师不仅要正确认知本课的知识点,还要学习相关联的知识,同时必须了解学生以前学习的同一主题的课与本课的知识联系。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校完成,学生间无须讨论,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问卷设计要简单,用时短,方便教师操作和汇总。调查问卷后,教师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制定分层活动目标

制定分层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全面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设定分层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三个层次分别为低、中、高三级,第一级目标(低)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学生“错误、不完整;错误”两大类的前概念,第二级目标(中)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学生“不完整”这一类的前概念,第三级目标(高)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学生“正确”这一类的前概念。

活动目标分层制定,充分、全面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由于活动目标分层,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而且学生最终达到哪一层的发展目标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主观选择、潜力、智慧等,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可以说分层活动目标的制定给予学生发展空间的公平,让学生有差异地、充分地、自主地发展。

正确制定分层活动目标的保障是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差异的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认真做好信息的整理分类。

三、设计分层活动

设计分层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分层活动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分层活动,它由若干难度层次不同的探究问题或探究任务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研究一个问题、两个问题还是三个问题都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发展。

根据分层活动目标设计的分层活动,在保证全体学生基本目标达成的同时,还能充分关注学生在某个知识领域中个体的兴趣需求、能力水平与发展需求的不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也使那些在某些知识或能力上特别突出的学生拥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契机,切实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具体进行活动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细节。

1.活动前充分预设

活动前充分预设是指对于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或探究任务,教师在做活动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全面预想学生可能有一些什么回答,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不同的策略加以区别对待,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或支持,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如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提出不同的辅助性问题,提供与探究内容相关的小资料等。

做好活动前的充分预设,要求教师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的差异,其次加强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也有利于提高现场生成性问题的引导能力。

2.分层活动从兴趣的角度进行表述

分层活动从兴趣的角度进行表述是指探究活动中,教师在“活动任务单”中对分层活动的表述方式。不同层次的活动任务或探究的问题从学生兴趣的角度进行表述,如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任务可以描述成“每人”、“有兴趣的”、“想挑战自己的”。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分层活动从兴趣的角度进行表述,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再是你有没有能力做,而是你有没有兴趣做,它把学习的决定权交给了孩子,而且保护了学习困难孩子的自尊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落实了学习机会的均等。

四、设计活动分层评价单

活动分层评价单是指对每一层次的活动都给予评价。学生每完成一个层次的活动就能获得一个评价,它可以是一个或若干颗星,也可以是一个或若干学生喜爱的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图案,完成的活动越多,获得的评价越高,如表8。

在活动分层的基础上对每一层次的活动均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每一层次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明白:学习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提高的,做得越多,收获越多,得到的评价越多。这种形式的分层评价,使活动任务对学生来说有学习的价值,他们只要做了就能有收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自信心,不仅促进一般学生的发展,还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能认识到学习的作用和自己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积极要求发展的意识。

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汇总活动分层评价情况,通过与每位学生的前概念表8活动分层评价单《种子的功能与结构》活动任务单每人——完成课堂上自己设计的一个实验,并填写相应的活动记录单。

有兴趣的——完成其他两个实验,并填写相应的活动记录单。

想挑战自己——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种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为什么种子萌发后子叶会变小、消失?

★★为什么在水中萌发的种子到了一定时间会叶子变黄,最终夭折?

的对比,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何,提升了什么,帮助教师反思如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不断改进,制定更适切学生的活动目标,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学生的天赋不同,无法改变,而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成绩、人格、心态等通过后天的努力是能够改变或提高的。因此,教师应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入手,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分层采取措施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鼓励和成功的体验。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稳步提高,从而实现教学公平。

探索17:基于差异的合作学习是实现

教学公平的有效途径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陈兆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片段简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上海市语文教材修订本九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上海市立达中学殷会荻老师执教前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并读顺课文。上课前殷老师随机找几个学生聊了聊,大家在和执教者交流时大都以“不知道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什么”作为自己的结论,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好像懂了,只是说不大清楚。

课堂教学中,殷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大家读了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在诗中似乎没有直接地、清晰地表达他的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很多物与景之中。这些事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怎么样才能够较好地读懂现代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下面,我们来听一遍这首诗的朗诵录音。试试将它涉及的物和景形象地呈现出来。看看我们能读出多少种味道来?

一、课堂交流环节的教学实录

老师:×××同学读得很投入,在座的同学,你们刚刚听×××同学朗读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呀?同学甲,你来说说看。

学生甲:我觉得×××读的那种感觉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吧。

老师:哦,那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呢?

学生甲:他读得特别好的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句。

老师:那他是怎么读的,你能重复一下吗?

学生甲:我来读他的最后一句吧,(朗读)“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就是这样读的。就是最后那个“春暖花开”读得很朦胧很有诗意的感觉。

老师:他的语调是上扬的,对吧,他不是往下压的。

学生甲:对,就是给人一种阳光的、很富有生气的感觉吧。

老师:哦,有这种感觉。好的,你请坐。刚刚你们看不到×××的表情,但是我看得到的,他的嘴角一直是往上咧着的,所以从他满脸阳光的样子我们也能感觉得到,实际上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一种对幸福的憧憬、向往的感觉。同学乙,你觉得我们理解得对不对啊?

学生乙:我觉得理解基本上是准确的。

老师:基本上是准确的,那么还有一小点是不太准确的咯,你能不能补充一下?

学生乙:我确实是想表现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觉,但是我最后是在“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稍微放慢了一点,可以带点回味的,比如说前面我们有同学说的,就是在他的昨天或者今天可能还是不够幸福的,但是他希望明天可以幸福,我想把这点也表现出来。

老师:所以说你想表达的不是他对现实的失望,他是有一点点,但是占的比例非常非常小,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吧?那你能再把这句话给大家重复一下吗?(重复朗读中)哦,好的,你请坐,非常好。×××同学的朗读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看其他的同学,有没有和他的理解不一样,跟他的读法也不太一样的,有吗?好,同学丙,你来读读看。你需要音乐吗?

学生丙:不需要。

老师:好的。那你就读吧。(学生朗读中)我们刚刚听了同学丙的朗读,似乎和×××的朗读是两种味道,对吧?那么咱们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人想说说看,听了同学丙的朗读之后,你感觉他要表达什么呢?同学丁,你来说说看。

学生丁:我觉得他想表达的是一种诗人愤世嫉俗的感觉。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丁:因为他从读标题开始就有一种很深沉的感觉,然后在最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只”字他读了重音,仿佛置身于这个尘世之外。

老师:那个“只”字加了重音,对吧?“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模仿),这句话他还特别把声调给提高了,是吧?哦,你请坐。其他同学呢?同学戊,你说说看。

学生戊:我只是觉得同学丙,想表达的就是海子想脱离世俗的烦恼,就是因为他读的每一个字都是铿锵有力的,还把很多词给重音读了出来。比如说“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中的“闪电”,还有“告诉”,他都读得十分雄浑有力。而且在读最后一段的时候他是先抑后扬的,从“陌生人”一直到“幸福”的这段情绪一直是显得比较低沉的,但是突然在“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读得十分有气势,令我们感受到了他就是想迫切地不再参与世俗了。

老师:哦,很迫切的这种感觉出来了,是吧?

学生戊:对。

老师:好的,你请坐。那么同学己,你自己来说说看,他们理解得怎么样啊?是不是你的知音呢?

学生己:他们理解得也差不多了,不过我还想补充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