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时,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他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看作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看作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看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障。虽然近些年来上海的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憾与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十二五”期间上海的文化建设,如何增强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就非常及时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与上海城市发展
(一)何谓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1990年,他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将“软实力”指称为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等能力,指意图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最近,约瑟夫·奈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又将“软实力”阐释为:“‘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它在文化、政策或价值观念上的吸引力,使别的国家模仿其榜样,理解、认同其在国际社会的主张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软实力’不是强国的专利,所有国家都有创造‘软实力’、并通过‘软实力’来提升自己国家国际地位的能力。‘软实力’比强制性威胁的方式更文明、也更持久。”约瑟夫·奈站在美国价值观的角度阐释“软实力”,将其视为与国家文化、政策和价值观念相关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软实力”主要包括:1.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3.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4.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5.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6.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7.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提升文化软实力与上海“十二五”文化建设
有学者将约瑟夫·奈提出的Hard Power和Soft Power分别翻译为硬权力和软权力,并指出“约瑟夫·奈受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和托夫勒‘三脚凳’理论的启发,看到了知识文化在国家实力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他在对美国全球战略霸权的分析中,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约瑟夫·奈不仅指出了软权力的内容即由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所组成,或者称之为软权力的来源,同时也点出了软权力理论的功能及目的性,即软权力可以像硬权力一样达到维持美国在世界上霸权地位的效果”。这就道出了约瑟夫·奈Soft Power概念的内涵与立意:强化美国在国际上的霸权。
在中国学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中,有着不同的观点。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国的内外政治动员能力,即对国内外硬实力的调动和使用能力;文化软实力包括全民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媒体、电视电影、服装饮食等方面。阎学通:《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王海林:《喻国明:媒体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新京报》,2005年5月17日。曹京柱指出:“从矛盾普遍性视角看,软实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力量,是一个超越国际政治领域的更高层次概念;从对立统一的视角看,软实力与硬实力在本质特征、起作用的方式以及对竞争结果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软实力与硬实力实质上是同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现实力量的两个方面,在竞争过程中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此,文化软实力是与军事、经济、科技、资源等硬实力不同的与文化相关的实力,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文化传统、文化政策、文化艺术、文化传播、文化创造等的吸引力、感召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与该城市相关的这一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建筑在该城市的硬实力的基础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影响促进该城市硬实力的提高,硬实力的加强又会促进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加强,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与“四个中心”、“四个率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始终将城市的定位置于经济发展的视野,从“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198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1991年),到“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化城市”(1992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1996年)。21世纪以来,将上海定位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1年)。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强调了上海发展的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两个中心”目标,要求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建设,并强调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要把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要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要把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要把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2009年9月30日,俞正声书记《在上海市各界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四个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俞正声:《在上海市各界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汇报》,2009年10月1日。“四个中心”、“四个率先”成为上海发展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追求。
从总体上看,上海发展的定位基本上仅仅立足于经济的发展,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建设;注重了上海硬实力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倘若从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角度看,确定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是基本立足于发展硬实力的角度,那么强调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率先”,则更多强调立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软实力建设。倡导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是对于“四个中心”硬实力发展的弥补,是对于“四个率先”软实力建设的强化。
二、上海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十一五”期间上海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1.设立上海文化广播影视局。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1998年在全国率先将上海市广电局和电影局合并,2000年又将电影局、广播电视局和文化局整合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2.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2001年4月,成立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政府部门部分职能剥离出来,其麾下包括上海电视台(包括上海卫视)、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每周广播电视周报、上海有线电视报、上海电视周刊、新闻午报、东方网、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永乐电影集团及16家文化演出团体,实行企业化管理。3.文艺院团的改革。2001年3月,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对文艺院团实行委托管理:上海歌剧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话剧中心委托上海电视台管理;上海歌舞团委托上海东方电视台管理;上海评弹团委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管理;上海民族乐团委托上海东方电视台管理;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淮剧团委托上海有线电视台管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委托上海大剧院管理;上海越剧院委托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管理;上海沪剧院委托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管理;成立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下设京剧院和昆剧团,委托其后成立的上海文广集团管理;上海杂技团和上海马戏城、上海马戏学校以股份制形式整合为一体,也委托上海文广集团管理。4.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上海抓住重点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上海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近些年来上海已经建成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35个,农村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1237个,居委会文化活动室近4000个,构筑了“15分钟都市公共文化圈”,群众业余文化团体上万,每年举行群众文化活动万余场,参加演出人数30万,观众达千万人次。6.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上海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近年来上海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全力扶植文化产业,设立15个文化产业园区、1个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及3个产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年收益逐年递增。
近些年来,虽然上海的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约有如下几方面:(一)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坐标与定位尚不准确。从总体上看,上海发展的定位基本上立足于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而对于上海城市的文化定位,或为国际交流城市,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缺乏对上海文化发展比较准确的坐标与定位,以至于影响了上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