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22

第22章 高适(一首)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客游梁、宋间,后又北上燕、赵,最后客居淇上(今河北淇县)。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为掌书记。安史乱起,拜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出为淮南节度使。历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高适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多写边地战争和个人感慨,语言朴素精炼,风格遒劲,音调嘹亮,多慷慨之气。其边塞诗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尤擅七言歌行。有《高常侍集》。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读《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的这首《燕歌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很强的艺术魅力。关于诗的写作缘由,诗前的小序已作了交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御史大夫张公,指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这年,张守珪所部于湟水击叛乱的奚人余部,先胜后败。张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高适曾送兵至蓟北,目睹前方军政败坏之状,作诗多首加以讥讽。此诗是回到封丘后所作。

高适是唐代诗人中一个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对边塞战争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塞外风沙、军中笳鼓磨炼了他的诗笔,因而他的边塞诗就具有一般诗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和广度。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前人同题作品多数用来描写妇女对出征丈夫的怀念,如曹丕的《燕歌行》。高适虽然也沿袭了旧题,但丰富了它的表现范围,深刻地反映了塞外战争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以豪放雄壮的调子领起了全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诗中说的“汉家”、“汉将”,实际上指的是“唐家”、“唐将”。以汉喻唐,是唐朝诗人惯用的手法。“烟尘”,指边境战争。“横行”,就是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意思。这几句全是叙述句,每一句都冠以一个响亮突出的主词,就是“汉家”、“汉将”、“男儿”、“天子”,音节明快,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转瞬之间就营造出昂扬激越的气氛。这几句的意思说:祖国东北边疆卷起滚滚烟尘,将士辞别家乡奔赴前线,去消灭凶残的敌人。男子汉本来就应驰骋疆场,何况天子还厚加礼遇,给予至高的荣誉。这里不仅表现出一个封建大国的强大声威和爱国将士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紧接着,诗人由抽象的叙述转为形象的描绘,韵脚也随之一变。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也是描写句,每句用了一个地名: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这四句的前两句展示出一幅浩浩荡荡的行军图景,具体展现了“汉将辞家破残贼”的场面。后两句是对“烟尘”的具体描写和进一步渲染。

以上八句为第一段,主要写战士慷慨赴边。

之后的八句为第二段,写沙场激战。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山川”句,写战场的荒远,透露着戍边的艰苦,为下文久戍相思伏笔。“胡骑”句,写入侵者的凶顽。“杂风雨”这一比喻把“胡骑”时聚时散、时隐时现,杂乱而又凶悍的袭扰特点写得很形象。后两句笔锋一转,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对比镜头:沙场上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伤亡惨重,而营帐中将士们却在饮酒作乐,欣赏着美人的轻歌曼舞。“战士”一联,写得十分悲壮,强烈而形象地揭示出军中官兵生活的乐苦悬殊,堪称惊绝。

边将如此的腐败,战斗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接着,诗人勾勒出激战后的凄凉画面:“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穷秋”,就是秋末。“腓”,变黄的意思。“斗兵稀”,指战死的人很多,与前面“半死生”相应。“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的英勇与战斗的败绩形成鲜明的对照。“未解围”的结果是因为将帅“身当恩遇恒轻敌”。

最后十二句为第三段,写久戍相思。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几句的意思是:男子披甲征战辛勤守边日久,妻儿苦叹离别,眼中泪落纷纷。城南家中少妇盼归肝肠寸断,蓟北征夫徒然苦思亲人。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四句用凄惨悲凉的画面对“空回首”作了具体而又形象的渲染。前两句写绝域苍茫,后两句说干戈未息,烘托了征夫悲凉的心境。

结尾四句是诗人的直接评论。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英雄的军士在战场上白刃相搏,热血飞溅,以死殉国,哪里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呢?但纵使有为国献身的精神,无奈将帅无能,仍不免惨遭失败,这就不能不令人想起汉朝的李将军。“李将军”,就是李广,是汉代边防名将,英勇善战,爱惜士兵,匈奴非常害怕他,长期不敢进犯。诗以对李将军的怀念作结,含蓄深刻,其中既有殷切的期待,有深沉的感叹,也有尽在不言之中的讽喻。

总的来看,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它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战士们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有力地讽刺了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恶劣行径,同时还通过官兵乐苦悬殊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军中对立的阶级关系。

《燕歌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叙事诗,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最重要、最典型的情节与场面进行艺术概括,根据需要决定取舍。这首诗着重描写了战前与战后的情景,把激战场面都省略了,显得简洁明快。

从情调方面说,本诗既有《燕歌行》这一乐府旧题传统的忧怨缠绵,又有诗人独自赋予的苍凉悲壮和雄浑高亢。在表现形式上,虽为七古而多用偶句,又能驱遣自如,使诗歌显出奔放跳荡的气势;而在偶句中,又多用上下两幅场景相互对照,相互烘托,从而对气氛作强烈渲染,对内容作自然深化,使诗歌特别富有感染力。

总之,《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