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35

第35章 孟郊(一首)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任溧阳尉。元和初,郑余庆任河南尹,荐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后郑出镇兴元,又召他为其军参谋,客死途中。

孟郊是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所作多五言古体,大部分描写自己的困穷与愤激不平之慨。诗风瘦硬刻峻,构思奇崛,有些作品则流于艰涩,近于文字游戏。有《孟东野集》。

一首赞美母爱的动人诗篇

——读《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本篇是孟郊自制的乐府诗。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五十岁,在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任上,去接他年迈的母亲,有感于母亲的慈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题目中的“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吟”,诵。

诗以对句开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由人到物,通过两件最普通的东西——“手中线”和“身上衣”,将母子并出比较,表现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并分领下文三、四与五、六两句。儿子远行,母亲为他赶制衣服,准备行装,这是普遍的现象,以此来表现母爱,可谓善于选取典型细节。从老母为将要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的情景来看,这是一个贫寒人家的母亲,她对子女有着深厚、博大的爱。

三、四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临行的时候,母亲把儿子的衣服缝了又缝,怕的是儿子漂泊在外迟迟不归,以至损坏了无人缝补。在这细密的针脚上,凝结着慈母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意恐迟迟归”一句,把母亲的拳拳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亲切感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的本子作“谁知”或“谁将”,按其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作比,表明游子难以报答慈母所给予的温暖和爱,既新颖又贴切,从而使慈母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反问句道出,意味则更为深长。

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这首诗只选取了临别为儿子缝衣这一典型细节,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具体形象,真切感人,因而千余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传诵。

据《农村大世界》载,993年,香港评出十首最受欢迎的唐诗,被誉为唐诗“十佳”。它们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乐游园》、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十首唐诗全都见于清人选编而成的《唐诗三百首》,如今内地小学课本已将其全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