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38

第38章 白居易(五首)(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

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早期诗歌思想倾向鲜明,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有很强的政治性和艺术性。在“新乐府”运动中,他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渐趋消极,以诗酒自娱,创作了大量闲适诗。其诗善于铺叙,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有《白氏长庆集》。今人朱金城著有《白居易集笺校》。

对比鲜明讽刺强烈

——读《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一作“江南旱”,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秦中吟》是白居易住在长安时(贞元、元和之际),为了揭露各种黑暗现象而创作的。他自己在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因长安为中心的今陕西省地区,是战国时代秦国所在地,所以这组诗题为“秦中吟”。

白居易自己很看重这组诗,曾把它与名作《长恨歌》相提并举:“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这首《轻肥》以讽刺的笔调、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宦官在人民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依然骄奢靡费的生活,很有典型意义。

“轻肥”一词,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膘肥体壮的马——笔者注),衣轻裘(轻暖的皮袍子——笔者注)。”这里用来代指达官显宦,兼喻其生活的豪奢。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诗一开始,就很突兀,使人为之惊异。你看,这帮人意气之骄横,仿佛把道路都遮盖住了,那鞍马之光,竟可照纤尘。这两句,上句写骄横之神态,下句写装饰之豪华。这帮人究竟是谁呢?下面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写出。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何为者”,为何者,是干什么的。“内臣”,指宦官。按唐制,宦官属内侍省,在宫廷内侍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中唐以后,宦官掌典禁军,诸道节度使都由宦官担任监军,一些反叛的藩镇也同宦官秘密勾结。可见,这里所说的宦官,不是一般的内臣,而是一伙握有兵权、交结内外的显要人物。不然,他们怎能如此骄纵横行、目中无人呢?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朱绂”和“紫绶”都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是文官。“将军”,是武官。“夸”,夸耀,显示自己有地位、有势力。“军中”,指禁军中。“宴”,宴会。“如云”,极言其多。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凡是官印上系着红色绶带的都是大夫,系着紫色绶带的都是将军。他们耀武扬威地到禁军营中去参加宴会,驱马奔驰,如乌云一般。

以上为第一层,写内臣在路上的情形。下面接着写宴会时的场面。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樽”、“罍”,都是酒器。“溢”,当“满”讲。“九酝”,酿过多次的醇酒。“水陆”,指水里陆上所产的各种珍贵食物,即今天所说的“山珍海味”。“罗”,罗列,摆列。“八珍”,八种珍贵食物,如熊掌、豹胎、鹿唇、鲤尾等,说法不一。《周礼·冢宰膳夫》:“凡王之馈……珍用八物。”这里是形容名目之多。“擘”(bāi),剖。“洞庭橘”,宋韩彦直《橘录》载:“洞庭柑(橘)出洞庭山(在太湖中),皮细味美,其色如丹,其熟最早。”“鲙”,切细的鱼肉。“天池”,海的别名。《庄子·逍遥游》:“南溟(海)者,天池也。”“鳞”,指鱼。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他们杯子里盛满着九酝美酒,宴席上摆着山珍海味,既有江苏太湖洞庭山出产的橘子,又有海里出产的各种鲜鱼。这宴会上的酒食如此丰美,正反映了这帮宦官生活的挥霍无度。他们喝的“九酝”,实质上是人民的血汗;他们吃的“八珍”,实际上是人民的膏脂。下面写他们宴后的神态。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他们酒足饭饱后,心里坦然自得,不以为耻,反而更加兴致勃勃,趾高气昂。“酣”,是充足、尽量的意思。“气”,神气。“振”,足,十足。

就在他们神气活现、尽情享乐的同时,作者突然间把镜头转向衢州的凄惨景象:“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是岁”,这一年,指元和四年(809)。“衢州”,唐代州名,在今浙江省衢县一带。据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春,江南发生旱灾。“是岁江南旱”,是写实,以致“衢州人食人”,写出了人民的饥荒。这样一幅“人吃人”的惨状与前面宦官们醉生梦死的享乐,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人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寻欢作乐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作者在阶级对立方面的描写上,继承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加以具体发挥,使之主题鲜明,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写了宦官们骄横的气焰和豪奢荒淫的生活以及百姓的苦难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以及尖锐的矛盾。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

首先,对比鲜明强烈。全诗没有一句议论,而以鲜明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反映阶级对立的矛盾。诗的前面集中写宦官们赴宴的气势和酒食的丰美,而结尾两句却点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惨象。

其次,讽刺性强。此诗用“轻肥”命题,就带有嘲笑、讽刺的意味。“轻肥”二字,使人想见宦官们那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可悲形象。诗中写他们赴宴时的气势,用“骄满路”、“光照尘”、“去如云”等词,更是有讽刺性的刻画。

最后,间用对偶、平散句法。如一、二句是对偶句,三、四句是平散句;五、六句是对偶句,七、八句又是平散句;接着,中间六句全是对偶句,而结句又是平散句。这就使诗的声调更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个凄恻动人的宫女典型

——读《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上阳白发人》是白居易于元和四年(809)所作的《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一作“上阳人”。诗前注文“愍怨旷也”一语即诗之小序;“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怨”,指怨女;“旷”,指旷夫。古时到了结婚年龄而没有丈夫的女子称为怨女,到了年龄而无妻子的男子称为旷夫。此“怨”、“旷”并举,实际是偏指怨女,指被幽禁在宫中、不能婚配的宫女。作者自注云:“天宝五载(746——笔者注)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785—804——笔者注)中尚存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宝五载(746)以后,杨贵妃独自得宠,宫中女子没有能再接近皇帝的了。凡是美貌的宫女,都被迁移出去,安置到其他地方,上阳宫就是其中之一。直到贞元年间,这座上阳宫和被幽禁的宫女还存在。上阳,唐宫名,在东都洛阳皇城西南,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间所建。

这首诗通过一位上阳宫女终生被幽禁折磨的典型事例,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残酷,控诉了封建统治者霸占民间女子的罪行。

诗一开头,用四句诗先作概括交代。“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上阳人”,指上阳宫的宫人,此乃“首句标其目”,开篇以三字叠句表示悲叹,为全诗设置了忧郁的基调。“红颜暗老白发新”,说明上阳人已是红颜消退、白发苍苍的老宫女了。“红颜”,青春的美丽容貌。“老”,衰老,消退。“暗”,不明显,这里是不知不觉的意思。“新”,新生。“老”与“新”对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绿衣监使守宫门”,说明她被囚禁深宫,无人身自由。“绿衣监使”,指管理上阳宫的宦官。按照唐代制度,京都诸宫苑都设置监官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带兵看守,他们穿着深绿色或浅绿色的公服。“一闭上阳多少春”,说明被幽闭时间之长,自从她被骗入上阳宫苑,就没有再出来的日子。“春”,这里指年。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这几句的大意是,这位上阳女子是在玄宗末年被选入宫的,来时只是十六岁,现在已六十岁了,在深宫内已被幽禁了四十四个年头;当时一起被选入宫中的伙伴“百余人”,如今一个个都死去了,活在世上的只剩她一人了。

下面八句,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这是写她来上阳宫的经过。“内”,这里指皇宫,是大内的省称。她当年被选中与亲人告别时,父母送她上车不让悲哭;亲族们都说她的脸美如荷花,胸洁如白玉,一进宫就会得到皇帝的宠爱。可结果怎么样呢?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侧目”,斜视,妒忌的样子。“潜配”,暗中分配。“遂”,于是,就。这几句是说,她连君王的面也没有见到,就遭到当时专宠的杨妃的嫉恨。好妒的杨妃瞒着皇帝把她们暗地送到上阳宫,从此,她的青春和生命也就这样埋葬在冷宫之中了。

接着诗人又从秋夜、春日和时光无情流逝三层来描写上阳宫女被幽禁的寂寞生活。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几句,气氛浓郁,情景交融。秋夜是漫长的,“夜长无寐天不明”,是说她心情寂寞,难以入睡。“耿耿残灯背壁影”,从形的方面刻画其内心的孤苦。夜已经深了,她还没有入睡,将要熄灭的灯火映照着墙壁,投下她那孤单的影子。“萧萧暗雨打窗声”,从听觉角度写其处境。她深夜独坐,耳边听到的无非是一片萧萧的秋雨敲打窗户的声音。继写春日:“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春日迟迟,宫莺百啭,本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欣喜,而对深宫独坐的宫女来说,却“愁厌闻”,听到黄莺的鸣叫会感到忧愁和厌烦。梁燕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本会引起一个年轻女子的羡慕、向往之情,可这位老宫女已经“红颜老”,已经“白发新”,再也惹动不起这种感情,所以说“休妒”。此“休妒”二字,分明是自解自怨之辞,在这背后,包含着上阳女子无限辛酸的泪水。这是以春日里的景物来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景映衬,手法是相当高妙的。再写岁月的流逝:“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几句说,莺归燕去,寂寞无声,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也记不得过了多少年,只知道在深宫看到月亮东升西落,由圆而缺,由缺而圆已经四五百回了。据“入时十六今六十”句,可知这位宫人入宫四十多年,约五百多月,所以说月亮“四五百回圆”。“春去秋来”,说明她被幽禁时间之久,忧愁之长。那“四五百回圆”的明月,既是时间的记录,又反映出上阳女子愁苦不能成眠的情景。

在集中描写了上阳女子孤寂愁苦的生活之后,诗人扭转笔锋,写出一段女主人公的自我解嘲之词。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大家”,宫廷中对皇帝的称呼。“遥赐”,当时皇帝在长安,上阳宫在洛阳,从长安发旨到洛阳,所以说“遥赐”。“尚书”,指宫廷中女官的称号。由于她在宫中“年最老”,所以得到了皇帝的恩典,赏赐了她一个女尚书的头衔。然而,这位上阳女子被幽禁在宫中长达四十余年之久,只换得一个所谓“女尚书”的虚名,这对于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宫女来说,又有何用?由此可见“皇恩”的极端虚伪。

这一个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是作者对统治者的有意讽刺。下面诗人又调转笔锋,引领读者看看现在这位上阳人是怎么个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