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她穿着小头的鞋和小衿袖的衣服,画着细长的眉毛,这种打扮宫外人是看不到的,如果看到了定会捧腹大笑,因为那还是天宝末年流行的装扮;到了贞元年间,时新宫装早已改样,可她却一点也不知道。这看上去,好像是一个笑话,但这样的笑话是要使人流泪的。作者正是通过她的衣着落后,来说明她与世隔绝之久。
最后是作者的感叹和讽喻之词,可谓“卒章显志”。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所谓“昔日吕向《美人赋》”,指的是开元、天宝时玄宗曾暗中派人搜求民间美女,当时叫花鸟使,吕向写过一篇《美人赋》,对这样一件事进行讽谏。“君不见”和“君”,是泛指,指读者。所谓“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指本诗。诗人见吕向《美人赋》所讽喻、谏劝的事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惨无人道,因而作此诗,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怜悯之情,把那些可怜的女子放出宫去,让她们婚配。
这结尾部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作者敢于站出来为被压迫妇女说话,并对她们的悲惨命运给予极为深切的同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首先,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质而径”,“真而切”,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民歌的风味。
其次,在结构方面,先概括叙述,然后着重写老宫女的悲惨遭遇,在写其遭遇时,又先写她进宫前的经过,接着从日间和夜间两方面写她在宫中的孤寂,后写她的装束之落伍,作进一步烘托。有了前面的细致描写,最后方以议论收束全篇。全诗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最后,诗中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相结合,感情真挚,形象生动,有移情的作用。
浪漫主义化了的帝妃爱情悲剧
——读《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当时作者三十五岁,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一次,他和陈鸿、王质夫等几位朋友同游仙游寺,彼此谈起五十年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对使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的爱情遭遇本有自己的看法,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他便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跟着作了《长恨歌传》。这两篇作品同时流传了下来,分别成为唐诗和唐传奇创作中的名篇。
《长恨歌》的原诗长达一百二十句,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主要写杨贵妃专宠。
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首先点出“长恨”之因——汉皇重色,带有讽意。“汉皇”,指唐明皇。“倾国”,形容美女魅力之大,可使举国人为之倾倒。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歌手李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唱过一首赞美美人的歌曲,其中有这么两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唱这首歌,是为了要将他美丽的妹妹献给武帝。后来他的妹妹果然被收入宫中,成为武帝宠妃李夫人。以后“倾国倾城”便成了绝代佳人的代称。“思倾国”,就是思慕美人。唐明皇岂止是“思”,而且在“求”。
“御宇多年求不得。”自从他即位以来,一直在“求”倾国佳人,但却未能如愿。皇帝多年求而不得,正好说明杨贵妃身价之高,为下文唐明皇对她的专宠埋下了伏笔。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杨家有女”,指杨贵妃。贵妃小字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父亲早死,她自幼寄养于叔父杨玄珪家中。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册封为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先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载(745)正式册封为贵妃。作者这里说“养在深闺人未识”,实际上是有意回避“为寿王妃”这一节,为玄宗开脱。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集中写杨贵妃的美色:她回眸一笑,便生出种种迷人的媚态,美中传媚,媚中生娇,宫中所有的嫔妃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粉黛”,均为妇女的化妆品,后用作妇女的代称。“六宫粉黛”,指皇宫内所有的宫女。“六宫”的花容月貌竟然抵不上贵妃“一笑”的光彩。通过这一衬托,杨贵妃那超群盖众的风度神情便跃然纸上了。比起江总的“回身转佩百媚生”、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来,白居易写回眸,兼写百媚,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更加丰富生动。
下面诗人用一定的篇幅写了李、杨之间的欢爱情景。作者先写杨贵妃初入宫时的宠爱和始承恩时的娇态。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四句是说,寒冷的早春,皇帝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泉水洗着她白嫩柔滑的皮肤,皇帝看见她出浴时娇美的样子非常喜欢,这是她受到宠爱的开始。
唐玄宗得到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之后,便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步摇”,是一种挂有垂珠的首饰,移步则摇,故称步摇。唐玄宗把雕饰的步摇插在贵妃的头上,两人在温暖的芙蓉帐里欢度春宵,这是专宠的集中表现。“春宵苦短日高起”,是说他们苦于春宵太短,一直睡到日头高升。“从此君王不早朝”,是说从此唐玄宗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从此”二字下得有力,表明唐玄宗起了质的变化:政治上,由明而昏;爱情上,专宠一人。而杨贵妃为了取悦皇帝,更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两人形影不离,恩爱日深,以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尽管后宫有三千(泛言人数之多)美人,但唐玄宗却把对三千美人的宠爱集中到杨贵妃一人身上,可见宠爱之专,到了何等地步,下面再进一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典出《汉武故事》。汉武帝年幼时曾说,如果得到表姐阿娇做妻子,就要用黄金盖屋子给她住。这里的“金屋”是用来借指杨贵妃的宫室。“玉楼”本指仙人居住的楼阁,这里用以指皇宫,并与“金屋”作对,更见“宠爱”之极。这两句的意思是:她在金屋中打扮好,在夜间娇滴滴地侍奉君王,在玉楼宴罢更增添了醉人的风情。短短两句诗,便把杨贵妃恃宠撒娇、以娇邀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不但杨贵妃自己“新承恩泽”,备受宠爱,而且:“姊妹兄弟皆列土。”“列土”,分封土地。这里是指杨妃一家尽享荣华富贵。据记载,杨贵妃得宠之后,她的三个姐姐被封为国夫人,几个弟兄都做了大官,其中杨国忠为右丞相,身兼四十余职。
“可怜光彩生门户。”是说人们羡慕杨家的“光彩”。接下来诗人又用社会反应来烘托杨家得势。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而杨家一门得势之后,当时社会上却有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里,诗人把笔触由宫廷扩展到社会,说明影响之大,从而为之后的马嵬兵变作了铺垫。
其实,这时的政局已经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四伏,但唐玄宗却毫无察觉,依然与杨贵妃在骊山寻欢作乐。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几句的意思是说:骊山上的华清宫高高插入云霄,动人的仙乐随风飘荡,到处都听得到;轻歌曼舞应和着管弦的旋律,君王整天看也看不够。这里,诗人尽情描摹渲染,写尽了他们的欢情纵乐。
乐极悲来,正当他们沉醉于爱情和欢歌宴乐之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故事自然过渡到第二段。
第二段,自“九重城阙烟尘生”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杨贵妃在马嵬兵变中惨死和唐玄宗由此而产生的刻骨思念和深切悲痛。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李、杨爱情由欢乐而毁灭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兵马仓皇逃入西南。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这几句写的就是他们逃亡时的狼狈情状。据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唐玄宗命龙武大将陈玄礼率领少数卫队,选马九百余匹,护送皇亲国戚和亲近宦官共千余人秘密逃往四川。“翠华”,皇帝的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这里代指皇帝的车驾。“行复止”,暗示随行禁军正在酝酿不满情绪。当行至离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境)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发”指兵变,兵变的原因是要杀死酿成安史之乱,导致潼关失陷的祸首杨国忠及其“同恶”,并逼迫唐玄宗下令将杨贵妃处死。“无奈何”三字,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欲杀不忍、欲救不能的痛楚神情。“宛转蛾眉”,指蛾眉宛转。“蛾眉”是美女的代称,这里指杨贵妃。关于“宛转”一词,有不同解释:一说是形容杨贵妃“随顺着、听从摆布的样子”;一说是“缠绵、难割舍的样子”。笔者以为后一种解释比较接近作者的原意,但还不够确切。实际上,这里的“宛转”是“辗转”的意思,以形容杨贵妃临死前留恋唐玄宗,仓皇辗转、挣扎委顿的情态。下面具体写到李、杨在马嵬兵变中生离死别的一幕:“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是说,杨妃被带走处死时,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等首饰全部丢在地上,无人收拾。面对这种惨象:“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救不得”是当时的事实,与前“无奈何”相应,说明九重之尊的大唐天子已今非昔比。面对贵妃被缢死,他却无法救援,实在不忍看下去,只好掩住了面孔,但其内心深处的痛惜之情难以控制;当他回头再看时,杨贵妃已经死了。“血泪相和流”,死者的“血”与生者的“泪”和在一起,表现他们爱情的深笃。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长恨”也由此开始。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四句以情景相托的手法,把唐玄宗在爱情遭受不幸之后的寂寞和沉重心情融入景物的描写之中。以情写景,借景托情,把玄宗入蜀途中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凄惨动人。之后四句着力刻画玄宗入蜀后的心境:“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玄宗的生活环境里,无论山水、月色,还是铃声,几乎每一样景物都可以触动他思念贵妃的朝暮之情。这四句写得有声有情,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