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40

第40章 白居易(五首)(3)

第三段,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玄宗对杨贵妃刻骨的思念,分两层写。先写回京途中的思念:“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由四川返回长安,复经马嵬坡,踌躇不前,不想离开。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当时玄宗路过马嵬坡时,曾派人为杨贵妃改葬,落棺只剩香囊一枚。“玉颜”,指杨妃。“空”字下面省去一个“见”字。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两句,承上启下。“尽沾衣”承上“不见玉颜”而产生的悲痛,痛定思痛,涕泪沾襟。“信马归”三字,见其归而无绪,心灰意冷,以引出下文回宫后的凄凉情景。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怀人,触景生情,使这一失势皇帝深深地陷入痛苦和悲哀之中。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这四句写今昔之变。“西宫”句有一个事实。据记载,唐玄宗回京后,住在南内,即兴庆宫。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假借肃宗的名义,对唐玄宗进行幽禁,把他赶到太极宫。(《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西宫”。“迫迁西内”,一年四季的景物无不引起他的情思,在这深挚刻骨的相思之中又加入了个人孤苦无依的种种感慨,更为凄恻动人。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这是由别人的变衰说明唐玄宗晚年生活的寂寞、凄凉。下面四句,写唐明皇长夜相思的情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夕殿萤飞”,是从谢《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化出,谢诗本是写妇怀夫,这里反过来由夫怀妇,可谓别出心裁。“思悄然”、“孤灯挑尽”均说明此时的唐明皇已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仅失去了杨贵妃,而且处于幽禁状态,其晚景凄凉,可想而知。“迟迟”两句,更是形象地表现了他彻夜不眠的苦思,与前面“春宵苦短”之纵欢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以霜寒衬托其心寒,具体说到杨贵妃事,于悲哀失望之中透出梦中相见的一丝希望,从而引出下面方士招魄的幻境。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篇末,通过方士寻仙及太真寄词等情节的安排,进一步表现李、杨爱情之深笃。这一段的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这几句说:有个寄居长安的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道士,能用自己的虔诚和法术招来死者的魂魄。当时的臣子被玄宗思念杨妃之事所感动,于是就令这位道士去寻找成了仙的杨妃。一个“觅”字,用得十分得力,下文许多情节均从“觅”字生出。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四句一连用了“排”、“驭”、“奔”、“升”、“入”、“求”六个动词,以表现方士“殷勤觅”的情态,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两处茫茫皆不见”,眼看山穷水尽,没有希望了,可诗人用“忽闻”二字一转,别开生面,又出现了柳暗花明之境。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是说,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仙山,这座山在那虚无缥缈中,华美精巧的楼阁被五色彩云托着,悬浮于空间,里边有许多美丽的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其中有一位仙子名叫太真(杨妃度为道士时道号太真),雪白的皮肤,花一样的容貌。“参差”,不齐的样子,此引申为“仿佛”之意;一说是形容女子风姿秀美,体态妩媚。王安石《次韵徐仲元咏梅》:“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得知杨贵妃的下落之后,接着便:“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方士敲了楼阁西厢的玉门,拜托小玉、双成两个侍女去通报杨贵妃。杨妃闻讯后的情景如何呢?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当她听说玄宗有使者来到时,先是“梦魂惊”,继而“揽衣”(披衣)、“推枕”、“起徘徊”(来回地走动),最后连花冠也顾不得戴正就走下堂来了。这些动作,分别把太真闻讯后那种先是吃惊,后又半信半疑,最后则急匆匆欲与使者相见的复杂心理过程极其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写太真羽化后的形象。“风吹”二句,写其体态之轻柔,风采不减当年。相传杨贵妃自己也会《霓裳羽衣舞》,所以诗人以此形容她下堂时的意态风姿。“玉容”二句写其容貌。“寂寞”是写精神状态,“泪阑干”是外在表情。“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以形象的比喻,把太真带泪的面容、风韵上升到一个更美的境界,并把她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女性的纯美之感。下面,通过其语言来揭示她的心理:“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一段话是太真接见道士时说的。“含情”四句写杨妃仙家生活的寂寞和幽怨。“回头”两句,写她对人世间的留恋和对玄宗的思念。“唯将”四句,以托物寄情,说明她念念不忘生前与玄宗的恩爱。“但令”二句,更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著。

末了,写她回忆当初和唐玄宗的爱情生活,并重申前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据说,道士在蓬莱山上的仙宫中会见了杨贵妃,取得钗、盒之后,还怕回到长安,玄宗不相信,又请杨贵妃讲出一点两人私生活中为旁人所不知道的事情来,以便证明确实是会见过她本人。于是她讲出了天宝十载(751)七月七日,两人在华清宫中的长生殿“因仰天感牛女(牛郎、织女)事”所发出的“愿世世为夫妇”的秘密誓言。

诗篇至此,对李、杨爱情的赞叹和同情达到了顶点,本已结束,但诗人意犹未尽,最后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道出了一切抱恨终灭的人的共同感受,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长恨歌》的重心是在“长恨”(恨,指遗憾、遗恨)二字,尽管诗的前半篇也曾对唐玄宗因迷恋声色而荒废朝政有所讽刺和批判,但这种讽刺和批判表现得并不显著。为了净化李、杨关系,诗人将杨贵妃原为寿王妃的事实改为“养在深闺人未识”,舍弃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暧昧关系等传说,而主要突出的是李、杨欢爱的热烈。诗中的政治历史事件,只是作为背景和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被一带而过,重笔泼墨,全都落在李、杨的形象刻画上。后半篇,则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铭心刻骨的相思怀念。由此可见,“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语),批判少而同情多,这便是《长恨歌》的主题所在。

《长恨歌》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名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思想内容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

首先,这首诗所歌咏的不是一般的爱情,而是浪漫主义化了的帝妃爱情悲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运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但并不局限于一般的传记描写,而是将这一“希代之事”(长恨歌本事)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诗的前半部写实,后半部以丰富的想象,让唐明皇的使者到“海上仙山”与太真仙子会面,并从她那里带回当初和唐明皇定情的信物……写得迂回曲折,扑朔迷离,带有传奇小说的色彩。这样使得全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颇为耐人寻味。近人王士菁说:“在这首叙事诗里,浪漫主义艺术是主要的,它使显示着白居易创作特征的现实主义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白居易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看法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其次,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是本诗的又一特色。《长恨歌》虽然是叙事诗,但全诗却以言情见长。诗人善于把人物的心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触景伤情,情借境现。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些描写,看上去是景色,而读者体味到的是情,是唐玄宗对杨妃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通过凄凉景色的渲染透露出来,更具有哀伤缠绵的悲剧力量。至于“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叙事,更是将杨贵妃临死时“宛转”挣扎之状和唐玄宗被迫而舍的心理和盘托出。叙事诗不同于一般叙事文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是诗,是深情地歌唱一个故事,而不是平淡地叙述一个故事。《长恨歌》在这方面的成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的民族特色。

再次,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线清晰,结构谨严。此诗共有八百四十字,作为一篇叙事诗,它的篇幅并不太长,但它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全诗从杨贵妃入宫写起,接着写她的专宠,到安史之乱起,杨妃之死,故事情节发生了变化,从此李、杨爱情成为一个悲剧,然后便是唐玄宗对已死杨妃的刻骨思念,最后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方士的道术,沟通了人间天上永远不渝的爱情,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李、杨爱情的产生、发展到悲剧结局的全过程。正因为《长恨歌》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后来不少小说家、戏剧家以此为题材进行了再创作,清代洪昇的传奇戏《长生殿》便是一例。

最后,语言生动优美,音韵和谐优雅,也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总之,《长恨歌》充分表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才能,它与作者十年后写的《琵琶行》并称,成为后世广泛传诵的名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5)。前此一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旧唐书·本传》),为权贵们所憎恶,以“越职言事”的借口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在贬谪江州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湓浦口(今九江市西),在船上听了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引诗序文),因而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长达八十八句,共计六百一十六字的长篇叙事诗。诗中通过对琵琶女神奇的音乐艺术的赞美以及对其沦落身世的描绘,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同病相怜”的真情实感。作者生前在对自己作品进行编集时,曾把它归入“感伤诗”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书,谓之感伤诗。”,与另一首叙事长诗《长恨歌》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