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43

第43章 柳宗元(二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正字。贞元十九年(803)为监察御史里行,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柳州刺史,病死任所。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文与韩愈齐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多抒写自身抑郁不平的感慨。语言清峭,气体明净,在唐诗中自成一格。有《柳河东集》,其中诗二卷。

借景抒情意在言外

——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夏。当时,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前此十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5年,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同时被贬为边州司马的还有韦执谊、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称为“八司马”。柳宗元在永州过了整整十年。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程异已先被任用,凌准、韦执谊死于贬所)才奉诏入京。当他们千里迢迢、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时,谁知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把他们分别谪遣到比前一次更远的地区:韩泰为漳州(今福建龙溪县)刺史,韩晔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柳宗元到柳州后,怀着抑郁的心情,在一次登楼远眺时,怀念同遭政治迫害的四州战友,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动人篇章。

首联初句,从登楼远望写起,起得很有气势。不仅一落笔就点题,而且写出了城楼之高和周围环境的辽阔和荒凉,首先在气氛上笼罩全诗。“城上高楼”,当然就是题中的“柳州城楼”。“接大荒”的“接”字,有人解释为“目接”,即“看到”的意思。从句法上看,这是不妥当的。这里的“接大荒”之“接”,是“连接”的意思,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有人说“‘接大荒’一语,借用《山海经·大荒北经》的题目,画龙点睛地暗示出友人所在地”,这样理解似乎更符合诗意。

接着便点出作者登楼遥望时的心情,便用了一个并列结构作主语的句子——“海天愁思正茫茫”,使愁思和大海、苍天一样无边无际,烘托出愁思不知有多少。“茫茫”,既是写“海天”,也是写“愁思”。在这里,“愁思”与“海天”交织在一起,不见痕迹,然而细心的读者却能体会到“愁思”的强烈。

这起联两句,虽是从柳州这边说的,但实际却如清人纪昀所说,“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这篇情景俱包得起”(《唐宋诗举要》引),具有总摄全篇的作用。以下逐层分写。

第二联写望中之近景。“惊风”句,写水中之景象。“惊风”,突起的狂风。“飐”,作“吹动”解。《说文》里“飐”字是“风吹浪动”的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水塘里长满荷花,景色是多么美丽啊!然而,一阵狂风吹来,把塘水搅得浪滚波翻,荷花也东倒西伏。“乱”是承“惊”字而来的,这就使人想见风的残暴。“密雨”句写陆上之景。“密雨”,骤雨。“薜荔”,又叫木莲,是一种蔓生香草。薜荔攀附在墙壁上,雨本难侵,可“密雨”偏要“斜侵”。“斜”字是承上句“风”字来的,因为是“惊风”,所以雨才斜。一个“侵”字,写出了“雨”的猛烈。沈德潜说:“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唐诗别裁集》)意在何处?他没有说。而清人吴乔却说:“惊风、密雨比喻小人,芙蓉、薜荔比喻君子。”我们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牵强了一些,风雨萧条,触物兴怀,乃赋中之比。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这里的“惊风”与“密雨”,可能象征着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残酷的政治迫害;“芙蓉”与“薜荔”,则可能象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和顽强的斗争意志。

第三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写远景。“重遮”,是说透过一层又一层,层层遮掩。“千里目”,是远眺的视线。“千里”后面省去了一个动词“望”字,“目”字前面省去了一个连词“之”字。“江流”之“江”,指的是柳江。“九回肠”,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肠一日而九回”之语意。诗人在自己的贬所遥望四州刺史所在之处,然岭树层层遮目,望而不见;俯瞰柳江,则江流曲折,似九回之肠,引起几许伤心往事。

此联借景抒情,极言愁思难解。上句是直说,下句用比喻,以九回肠相比,更见愁思百结,绵绵不断,可谓一字一泪。

尾联以叙述近况作结。“百越”,也称百粤,泛指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柳、漳、汀、封、连五州均属百越之地。“文身”,指在皮肤上刺花纹,这是古代百越族人的一种习俗。《庄子·逍遥游》上说“越人断发文身”,可谓这“文身”二字的由来。“百越文身地”,把五人的贬地都概括了。“共来”二字,是说他们五人因为共同的政治理想,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既然如此,如果能常通消息,还可以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可现在“犹自音书滞一乡”,彼此隔离,连音信都停滞难通啊!这尾联诚如清人吴汝纶所评,“更折一笔,沉痛之情,曲曲绘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具有余韵袅袅之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登楼远望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饱受压抑的一腔愤恨,表达了对同遭贬谪、休戚与共的“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由于作者政治上受迫害的缘故,诗中也蒙有一点感伤的色彩。但从全篇来看,仍然气势奔腾,雄壮动人。

在写作上,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兴寄的手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几乎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情与景融合无间,不露痕迹,从而达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取境巧妙别开生面

——读《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这首《江雪》就是他在永州时写的。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犹如一幅山水画:大雪纷飞,覆盖大地,群山不见飞鸟,道路不见行人,只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驾着一只小船,迎风抗雪,独自在寒江上垂钓。但实际上,在艺术作品中,“纯粹”的写景或咏物之作是没有的,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现实遭遇。这首《江雪》也不例外,它可算是一首朦胧诗,它究竟有什么寓意呢?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称其为“托此自高”,通过写老翁来抬高自己。清人王尧衢则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价其“宦情孤冷”,即对做官的感情也淡薄了。联系作者的一生经历,笔者认为前者较为确切。

从诗的题目来看,诗人是要描写江上雪景,但诗的头两句既不写江,也不写雪,而是写山和原野。诗的第一句写远山,“千山鸟飞绝”中的“千山”,是说山很多。群山万壑,林木繁密,自然栖鸟也多,然而,现在却是“鸟飞绝”,连一只鸟也不见了。

诗的第二句写原野,“万径人踪灭”中的“万径”,是说路很多。路是人走出来的,路多,暗示这里平日行人也多,可现在却“人踪灭”,连一个人影都没有了。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寂静,暗藏一个“雪”字。

第三、四句,转换角度,写到了江。这就像画画一样,如果只写一片白雪,画面就显得单调,不能引人入胜,所以诗的前两句写雪景却不点破“雪”字,第三句写到渔船,也未明说“江”字,直到末句最后两个字才将“江雪”二字托出。这种写法叫作“倒点题”,使画面别开生面。

读罢全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寒江独钓的老翁形象,它正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虽感到孤独苦闷却又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的写照。

这首诗虽只有四句二十字,但写得回环曲折,具体而细致,就像是拍摄电影,“取境由大而少”,最后缩小到一点——江上一渔翁,给人一种立体感。无怪乎后世许多画家喜用后两句诗的意境入画了。

苏轼赞扬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亦足以当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评此诗说“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一片,故奇”,也很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