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51

第51章 杜荀鹤(一首)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出身寒微,大顺二年(891)进士,至宣州,为从事。后依朱温,入梁,为翰林学士,不久即病死。

他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及民生疾苦,颇多佳制。善律诗,不受声律束缚。语言通俗浅近,风格清新,后人称之为“杜荀鹤体”。有《唐风集》。

一位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

——读《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首诗是杜荀鹤的代表作,诗题一作“时世行”。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接着便是军阀混战,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官吏横征暴敛,把人民逼上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杜荀鹤这首诗正是通过“山中寡妇”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揭露了唐末战乱征徭带给人民的苦难,揭示了封建王朝在行将灭亡前的贪暴。

诗的首联“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从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个山中寡妇的不幸遭遇:丈夫死于战乱之中,她独自一人守着那间茅屋,穿着粗糙的麻布衣衫,鬓发也显得枯干焦黄,毫无光泽。上句紧扣题中“寡妇”二字,点明守寡的原因;一个“守”字,写出了她的孤独和凄凉。下句着力刻画人物的外形:麻布为衣,鬓发枯黄,透出其生活的穷困。从诗中没有提到儿女和她“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这位山中寡妇可能还是青壮年,照理说她的鬓发该是乌黑有光泽的,但由于苦难的折磨,她早已形容枯槁,毫无青春气息了。这一联,着重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不幸的根源,同时也刻画了她的极度穷困和憔悴,写得简洁而生动,不仅绘其形,而且传其神。

颔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写赋税的酷重。唐代宗大历(766—779)以后,统治阶级为加紧剥削人民,设青苗税,规定每亩青苗征税钱若干,于庄稼刚长出青苗时,就预征赋税,称“征苗”。这两句是说:由于战争的破坏,喂蚕的桑树、柘树都毁了,田地也荒芜了,可是官府却仍然像过去一样征收丝税和青苗税,就连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他们也不放过,足见其手段之残忍。“犹”、“尚”二字,揭示了官府根本不顾人民死活的凶残面目。这一联,诗人通过客观事实的叙述,对统治阶级进行谴责,揭露了导致这种不幸的主要原因在于苛捐杂税的繁重。

颈联两句,以生动具体的典型细节,反映出她在赋税重压下的困苦状况:“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这是说,她家里没有粮食,只好按时去挖野菜来充饥,野菜还要连根一起来煮,可见连野菜也不可多得;家里没有柴,只得临时现砍些柴来烧,所砍所烧的柴不是枯枝,而是带叶的“生柴”。“带叶烧”三字很有表现力。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生柴叶湿,烧起来满屋烟雾,不见火苗,呛得涕泪直流,展现了一副多么寒伧的形象。通过这一煮一烧的具体描写,把“寡妇”那种非人所能堪的困苦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这是控诉也是议论。这位寡妇,是在家毁人亡、剥削惨重、无以维生的情况下,才逃入山中的,而苦难却像影子一样跟着她。即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既然连“夫因兵死”的寡妇尚且如此,其他一般老百姓就更不必说了。“任是”(任凭)与“也应”(也该),前呼后应,把这一层意思强调了出来,说明人民已到了无活路可走的地步。诗人所描写的这个寡妇只是一个例子,但通过这个典型的例子,读者可以想象到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对仗工整,但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把律诗的声律对偶和浅近通俗的语言结合起来,平易浅显,明白如话,可以说是律诗的通俗化,很能代表杜荀鹤的诗风。“但如拿来和白居易的《杜陵叟》、李贺的《感讽》对照,就觉得其中缺少了一点对于读者说来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什么东西。这是值得深思的。”(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一部颇见功力的基础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