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54

第54章 孟浩然评传(2)

孟浩然的一生,是在退隐与仕进的矛盾中度过的。尽管个人的经历、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孟浩然和陶渊明还是很相似的。他们“都经历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的痛苦”,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官场失意,一生不得志。孟浩然一生穷窘,以布衣终身,但他并非不想做官。“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感激遂弹冠,安能牢固穷?”《书怀贻京邑故人》。可见其出仕愿望之迫切。他是不甘心“守固穷”的,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得到同好的引荐,“命不通”罢了。他入长安之前的隐居,是想走“终南捷径”,后来因遭到“明主弃”,不得已才归南山做隐士的。从他的诗作中,我们也可窥见其怀才不遇的感伤。“壮图竟未立,斑白恨吾衰。”《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犹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陪庐明府泛舟回岘山作》。

二、孟浩然诗歌概观

关于孟浩然的诗,天宝四载(745)王士源编辑《孟浩然集》四卷,诗二百一十八首。当时孟浩然去世不久,王士源《序》说,其诗“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传《孟浩然集》有二百六十三首,比王辑本多四十五首。

在诗歌创作上,孟浩然是非常重视其思想内容的,“常自叹为文不逮意”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尽管如此,但由于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隐逸和漫游,很少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因而他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其隐逸情趣的反映,或抒写羁旅的愁思,思想境界不高。不过,在唐代,把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致力于田园、隐逸诗的创作,并将之与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应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向来以韵致飘逸、风格恬淡著称。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风光和田家朋友欢聚宴饮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宾主之间淳朴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农村风味。在艺术上,这首诗用省净的语言,不事雕琢,毫无渲染,如叙家常,看上去极为平淡,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然而,“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平淡中蕴藏着深情和诗意。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清幽的境界来表现隐居的闲逸和对友人的怀念,笔法细腻,风格淡雅。尤其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晚唐诗人皮日休认为可“与古人争胜毫厘”《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

另外,像《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诗作,都写得淡而有致,自然浑成,同样表现出孟诗的恬淡风格。

除田园、隐逸诗外,孟浩然还有不少山水、行旅诗。这类诗大都是在他科场失意后的漫游时期所作,因而不免带有一种孤清的色调。且先看《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小诗写诗人独客异乡、夜泊江舟的情景,在清新高远的意境里流露一股淡淡的思乡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语言素淡而韵味深远。无怪乎皮日休说他“遇景入韵,不钩奇抉异”同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所表现的境界则更为凄清幽冷: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全诗八句,四句写景,四句写情,浑然融合,把诗人客中念友之情、漂泊之感,写得非常深沉感人。再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似乎是一幅充满喧闹的春晓图景,但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在这清新活泼的气息里还蕴藏着一缕惜春之情,色调仍然是清淡的。

诚然,恬淡孤清是孟诗的主要特色,但有时也气势雄浑,“冲淡之中有豪壮之气”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脍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气势比较宏阔,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描写洞庭湖的景象,雄浑磅礴,笔力雄健,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相媲美。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题也。”可见两诗同为咏洞庭的名作。《与颜钱塘登樟楼亭望湖作》写诗人同当地官吏赴钱塘江观潮情事和涨潮奇景,也很有气势:

百里雷声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再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间几句: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写凌晨在彭蠡湖中所见庐山的景象,分外雄奇壮丽。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早发渔浦潭》。,‘太虚生月晕,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为什么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会交替出现雄浑和清幽两种境界呢?这显然与其用世和退隐的思想矛盾有关。

总的来说,孟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单薄,但艺术造诣较高。孟浩然擅长五言诗,享有“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之誉。特别是五律,讲究音韵,对仗工整,写景如绘。故有人云:“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贺贻孙《诗筏》,转引自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但孟诗缺乏长篇巨制,在他的两百余首诗中,七言各体,一共不到二十篇。由于他长期隐居、漫游,消极遁世,一些山水田园诗往往显得情调低沉而微露愤激,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较深刻的现实意义。诚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所说:“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肉酒手,而无材料耳。”陈师道《后山诗话》引。

三、孟浩然的交游与影响

孟浩然是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唐人殷璠说:“观襄阳孟浩然罄折谦退,才名日高,天下籍台,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夫!”殷璠《河岳英灵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终身布衣的诗人,却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尊敬。《全唐诗》说他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人都是诗友。李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充满着对前辈诗人孟浩然的无限仰慕之情。后来,杜甫在《遣兴五首》中称赞孟浩然“赋诗何必(一作‘虽不’——笔者注)多,往往凌鲍(照)谢(灵运)”。《解闷十二首》又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更为密切。孟浩然死后,王维写有《哭孟浩然》诗:“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新唐书·文艺列传》载:“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可见,孟浩然死后,王维还专替他画过一张画像。据宋人张洎的题识说:“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籍、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这与王士源说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相近似。这样一幅隐士的神情风貌,倒是很像孟浩然的,可惜此画像已失传了。

据考证,孟浩然与刘眘虚也是好友。孟浩然曾作有《九日龙沙作,寄刘大》。孟浩然死后,刘眘虚曾寄诗与襄阳江滔求其遗文。

晚唐的皮日休曾把孟浩然与李白、杜甫并列而三。《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这似乎有些过高。论成就,孟浩然不如王维,可他比王维、李白、杜甫以及边塞派主要作家高适、岑参等人的年龄都大,创作活动比他们早,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他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王维的先导,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因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陈贻焮:《谈孟浩然的“隐逸”》,《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98年。

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