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55

第55章 论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有新的拓展,还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简称王孟诗派)。本文拟对这一派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作些初步探讨。

一、绘画美

诗与画本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曾说过:“画是无声诗,诗为有声画。”莱辛《拉奥孔》序言。宋代张舜民《画墁集》也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是我国最早有意识地把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诗歌创作领域的作家,其作品获得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美誉。

王维的画作真迹已无法确考,但从历代画家的评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称他:“工画山水,体涉古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也说,王维“画山水松石,虽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复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宋人阮阅甚至指出:“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阮阅《诗话总龟》。王维自己也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偶然作》其六。可见,他对自己能诗善画是颇为自负的。

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对他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他善于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景物,从“无定形的自然中抽象出美的线条,美的色彩,美的构图,而不像谢灵运那样‘青黄屡出’、‘繁而不珍’,或‘颇以繁芜为累’”因而使其山水田园诗特别富有诗情画意。

与西方绘画采用严格的“焦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多中心的“散点透视”法。由于诗画互通,王维的诗歌也经常采用这种透视法,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便是典型的一例。这首诗借描绘辋川秋日景色写作者隐居山中的幽情。诗的前三联,都是写景。诗人先从远处的寒山写到近处的秋水,然后再写柴门之外倚杖临风的“我”和树上的“暮蝉”,最后把镜头移向远方,在画面上依次出现的是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在一首短诗里,景物形象如此众多,画面组合如此自然而富层次,如果不是采用“散点透视”的画法,恐怕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他的《渭川田家》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写景的。诗的前八句中夕阳残照、牛羊归圈、野老倚门、田夫相语种种场景,看上去似乎有点零乱琐碎。等到第九句中的“闲逸”二字一出现,便把这些个别的形象和场景贯穿起来,终于显示出一幅恬然自乐而又和谐完整的田家晚归图。

除散点透视外,中国绘画在构图上还十分讲究虚实、大小关系的处理,王维诗歌也采取了这些技法,如《汉江临泛》的首两句以接“三湘”、通“九派”概括出汉江的雄壮景象,作为画面的背景,中间四句极写水势。眼前流入长江的汉水,是实写;而江流仿佛出天地之外,是虚写。两岸青山,伴随着汉江的波涛,看上去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这是亦虚亦实。“郡邑”两句更是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如果没有郡邑、远空作衬托,那水波翻动、天水相接的汉江景色就显示不出。这种虚实结合、互为映衬的手法,在王维的《辋川集》中用得更为巧妙。

王维描写自然山水,对大和小的辩证关系也处理得十分高妙。《终南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突出终南山的高峻阔大,诗人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远远望去,山顶白云环绕,烟雾迷茫,当他快步登上山峰时,烟雾反而不见了,回头一看,半山腰间忽而白云聚合,四望如一。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闭目一想,却生动逼真,妙不可言。“白云”、“青霭”,一“合”一“无”,状山中云气变幻多姿之奇景如在目前。没有“白云”、“青霭”作烘托,山的雄姿就显现不出来了。这种表现手法,即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诗的末两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虽是写人的活动,但仍是写山,以人烟稀少烘托山的高远幽深。这也可以说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王维诗的画面,如上述《终南山》中的“白云”、“青霭”、“分野”、“阴晴”,就是给山着色点染,使作者笔下的终南山既有高峻广大之貌,又有妩媚多姿之美。又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首诗不仅选取了桃花、柳丝、莺啼等富有春季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图画,而且用“红”、“绿”两个颜色字加以点染,使之成为有声有色的“诗中画”。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色彩感是相当强烈而鲜明的。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当消极避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还常以灰暗的暮色为基调,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王维《山居即事》。,“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王维《敧湖》。等。这满目暮色,莫不使人感到作者是在借助于色彩的晦暗、凄冷感抒写其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王维山水诗中,还常常运用色彩对比映衬的手法。如《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又如《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田家》中的“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等,色彩的对比都很鲜明。

“诗中有画”似已成为王维诗艺术特色的定评,但从写景的自然浑成和形象的鲜明性来看,在此派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广泛存在。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等,不仅景色优美,字句工整清新,而且疏中有密,远、近、高、低相互映衬,画面布局十分自然。再如储光羲的《钓鱼湾》,诗人捕捉住杏、潭、荷、杨这些最能反映春天特点的景物,并以“绿”字为描绘的主色调,组成完整的画面。在主色调之外,又用杏花的红色来点缀。“春深杏花乱”,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活泼感,而且使色彩的调配得宜。又如裴迪的《华子冈》,写景优美如画,亦不下于王维。所以,有人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

二、音响美

王孟诗派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如画的同时,还善于捕捉自然界各种神奇美妙的声响,创造出一幅幅具有高度美感的“有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