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17634500000045

第45章 盛宣怀与中国实业利权之维护(2)

盛宣怀等商董,开办轮船招商局后,尽全心灌注于对洋商在中国沿江沿海之竞争,或削价竞争与平价合约,纵横捭阖于商战之中,历尽艰苦。盛氏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奏陈经营经过,可略明其梗概:船局始于同治十一年,其时洋商旗昌、怡和、太古各公司轮船,已久在长江及闽粤津沪海面载货搭客,往来如织。臣请于直隶督臣李鸿章,号召熟悉商务之粤绅唐廷枢、徐润等为商局总董。倡招华商,起乘其后。力薄势微,洋船复大跌水脚,并力倾我。至光绪二年华商股本折阅殆尽,岌岌不可终日。旗昌挟盛气侮我,一言轻发,为臣所持。遂有招商局买并旗昌之议。臣谋之李鸿章两江督臣沈葆桢暂假官款一百万两,臣督同华商筹借商款一百二十余万两,乃将旗昌船栈各产全数收受,于是招商局得有各口岸泊船码头,气势渐振,骎骎与怡和太古颉颃矣。光绪十年法越衅起,道员马建忠总办船局,海上骚然,一夕数警。仓猝定议,复将船局码头轮船全盘售与旗昌。臣在津海关道署任内,李鸿章派令督办,属以收回。臣不亮度掬水覆地之余,探食虎狼之口。幸而获济,乃有今日。然其时官商均不能出资相助,几致束手。臣一身担负抵借汇丰三十万镑,分作十年归还。此十年内,与各商董坚明约束,惨淡经营,还清洋债。《愚斋存稿》,卷3,页7—8。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下册,页1164—1197。盛宣怀亲手经营中国近代轮船航运,又立即与洋商展开竞争,直接与洋商对阵交手,盛氏饱谙航权维护之要领,深悟应付洋商之棘手。惟艰巨重任,故以之磨练才识,冀获宝贵经验。即如其光绪二年(1876)收购旗昌全部轮船码头,虽明知购价浮于实值,但为保持航权计,仍决然行之。盛氏此举,非出于冲动,实系料定有大益,谋定而后动,一举驱逐旗昌之航运势力。事后曾向李鸿章详陈其谋划经过如次:窃职道于光绪二年,建议收买旗昌洋行轮船、船坞、趸船等项,及沪、镇、浔、汉、津、甬六埠码头栈房,共计银二百二十二万两。维时明知以银二百万两,购入新旧轮船十八号,价浮于实。然思洋人于各口通商以来,“旗昌”先踞形胜,“怡和”、“太古”相继而起,尽占我江海舟楫之利。比及宪台力阻浮议,创立商局,而各埠码头未占要害,与洋商角斗,势力不敌。自以二十万金并买“旗昌”各埠,则要地不终为外族鸠居,局船运载便易,方足与其他洋商公司争胜,所以维商务大局在此,培商局根本亦在此。乃买入各埠码头,未及十稔,就上海一埠而论,栈地已浮于原价十倍,计可售银二百万矣,此固职道初料所不及也。《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页17,《上李鸿章禀》。又,《招商局史》,页99—110。道光五年(1825)运河淤积多变,漕粮不能畅运,改以海运以济运河之穷。及至轮船招商局成立,为济沙船运量之不足,以轮船分运部分漕粮。凡此所划策略,一则维持天庾正供之源源北运,二则以国家财力维护中国北方沿海之航权。一开放北方三口之时,总理衙门限定洋船不得运载营口、天津所南运之豆石、豆饼,用以维持沙船回航南下,有货可载。惟至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启衅,沿海受到骚扰,民船经常遭致劫夺。当时轮船招商局总办马建忠为免法舰轰击商船,将招商局轮船产业全部售予美商旗昌洋行。旗昌亦顺势取得漕粮载运权,光绪十一年(1885),盛宣怀买回商船并收回洋商抢走之漕粮载运权,必须大费周折。盛氏曾详叙经过于上户部尚书阎敬铭禀中:海运为招商局与沙宁船之命根:招商局无漕米不足养船也,沙宁船无漕米不能谋生也。李傅相去年原议,华船难行,仍责招商局沙宁船自雇洋船代运,庶事平仍可归原,洋商不能觊觎。旋有盘记袁天锡等贿通局员,与洋行“怡和”、“太古”、“旗昌”立一合同,假称能保兵险,而粮米屯聚蒸变,率未能运米一石。巴德诺来津,当与熟商,及时起运。惟能运与否,洋船与华船终无区别,盘记前订合同,徒使洋船开运漕之渐。二月间,招商局华商禀求傅相,转请总署撤销盘记合同,仍归华船承运。傅相以漕务系江浙主政,而江浙不甚以华洋界限为重,若由北洋径具公函,究嫌越俎。至此中关系商务甚巨,去秋已缕陈尊右。今后华商能否保护,不为洋商侵占,全赖钧处主持。惟侄更有请者,马道建忠将招商局码头船栈售与“旗昌”,原约载明凡招商局应得之利,皆准“旗昌”所得,系暗指漕米而言,盖洋商觊觎运漕久矣。曾文正峻拒之,独漕米、淮盐两项,不准洋船装运,实为华民留生计耳。倘准洋船运漕,揣其惯技,初或稍跌价以倾轧华船。逮华船挤倒,又必增价以居奇。通十年计之,仍有增无减也。且侄九月间奉密札向“旗昌”买回招商局。即告以法事平定,洋商决不能装漕,不如原价倒卖与我,“旗昌”信此言而立倒卖密约。若竟准洋行运漕,恐复视为奇货,他日收回时或另有要求。《盛宣怀实业函电稿》,页27—28。又,同前引书,页29—30,盛宣怀为收回招商局及沙船载运漕粮之主权,并代李鸿章草拟奏稿,用以上达太后、皇帝。正可见出盛氏用心之积极。此奏稿即载于页29—30,内容与其上阎敬铭禀大致相同。盛宣怀受命买回招商局产业时,身份是署理天津海关道,对于在海关洋务司及洋员特加利用与防范。旗昌买得轮船招商局后,立即改用洋人管理总局分局;盛氏收回招商局后,也立即将洋员二十余人一律辞退,眼明手快。盛氏任事敏决,辞退洋局员,颇利用海关洋员德璀琳(G. Detring)和公司洋员马士(H. B. Morse)代为疏通。使此一种繁难交割手续顺利完成,亦做得干净利落,不稍留存后患,盛氏胸有成竹而手腕灵活可见一斑。此事盛氏曾禀告李鸿章,兹举其禀陈,以为参证:马士、德璀琳密议与眉叔(马建忠)意见不合。实因商局要事不敢不独力主持,却无事不与(原删:眉叔)熟商,彼此均无私见。惟于旗昌交卸之事,眉叔只能做好人,宣怀不能不做恶人,事事不放松。马士甚袒洋商,故免得太严紧,盖马士可任使,而语言不可令其懂听。公司不得移交洋伙:二十余人退而不用,账目逐笔不□□,亦小心钱银。同上,页52,《上李鸿章禀》。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下册,页1198—1200。又,《招商局史》 ,页116—120。盛宣怀经营轮船招商局,在中国海域与长江内河与英商怡和、太古两公司竞争。两公司用削价竞争,几至倾覆招商局,应付之道惟在争揽客货技术之改进。本来怡和、太古、旗昌等公司,已立足二三十年,早已占尽优良的江海码头。招商局后起,受其倾挤,实难自保。为求扭转颓势,乃买并旗昌轮船公司,遂得增加招商局之竞争力,于光绪三年(1877)与太古公司行东施怀雅(John Samuel Swire)商定两公司齐价合同,放弃恶性竞争,以谋共存共利。其办法是由三公司议订客货票价,再将各口岸载运客货总量定为一百分,照各公司船载能力及在该口已具有之营业额度合理分配之。所谓合理分配并非平均分派,而是照各公司营业固有业绩(包括运载量与常行走埠船只数),以定某公司应得比成数字。譬如当时第一次齐价合同规定,长江运量招商局占百分之五十五,太古占百分之四十五。宁波运量,招商局独占一百。余类推。《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下册,页1210—1211。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徐润上李鸿章禀:“惟今年生意平稳,结呈账略时,曾已声明,只长江因太古争持,不无吃亏,而太古亦自受累甚重,是以欲与职局转圜。经职道润探悉隐情,函知职道廷(枢)回沪时会商。及闻太古洋商由英内渡,亦经职道润报明南、北洋大臣宪台在案。兹职道廷(枢)于初九日由津抵局,适太古行东英商施怀雅、船东贺利施两人于十四日自汉口回沪,来局晤会,职道廷(枢)、润会同接见,施怀雅等亦以抢装跌价,亏折太多,深知职局有各省大宪保护,争衡无益,必得终归和好,两有所裨。廷(枢)等只欲收回中国利权,与存垄断之心有间,原可置诸不理,听其自然。但念公款攸关,成本吃重,不得不量为通变,藉示牢笼。因与酌商,水脚有应增者则增,应减者则减,未便因两相和议,一味长价,使商贾兴嗟,殊乖招徕之道。自十六至二十一日往(复)议论,直到二十二日始行定议,立约三年,互订章程签字。职局长江六船,太古四船,彼初意谓四船船价舱位可抵六船,欲相平等,继姑允议,无论商局船之多寡,其水脚总以商局得五五之数,太古得四五之数。宁波口岸,彼欲分走未允,继始议定,第一年由职局专走,第二年准太古分走,其水脚仍照长江局得五五、彼得四五之例。并订明将来职局若派船行走广东省河,彼当一体联络。即以外国之正月初一日起,即中国之十一月二十八日为始,另将签字议约译呈钧鉴。” 齐价合同创议于英商施怀雅,禀准于唐廷枢、徐润。而盛宣怀则是始终支持,一直持续至清末。《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页147—158, 《招商、怡和、太古三公司齐价协议》。又,《招商局史》,页110—115。自1960年代以来若干学者,借此攻诋盛宣怀等人与帝国主义勾结,斥为洋奴买办。直是不明当日中国所处环境,不识在商言商道理,殊属不公。

比较同一时代人物,对于中外商战世局之敏觉而能展示因应智术者,虽有郑观应、王韬、薛福成诸人,然俱表现于思想层次,独有盛宣怀在思想层次外,更有实际事功,远为同时代官绅所不及。光绪十一年(1885)盛氏受命赴沪自旗昌买回招商局全部局产之后,有上李鸿章禀,最足透露盛氏筹谋因应当日外力侵损下之商权与利权:仗中堂之福,天时人事,不再变迁,用人理财,勿使纷乱。所请扶持各节,凡可行者均邀允准。则职道所儗三年赓续,捴想提存汇丰百二十万两以清洋债。届时成本仍可复至四百万,自可招足商股,立于不败之地。“怡和”能否归并,再当度德量力而为之。如果再修条约,宜援各国例,力争内江、内海不准洋轮驶入,则利权稳矣。总之,此时凡有利于招商局之事,必不可吝而不予。职道所筹局势转机,请勿明告他人,盖欲合中外诸人力以成我之力,中堂一人扶持之全力也。 使天下皆知招商、电报两局,有利无弊。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中堂得毋笑我言大而夸乎?职道每念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页46,《上李鸿章禀》。 以近代经营西方体制工商企业而言,其中商人自为民间新兴实力,其源本流杂,或在海外或在江海口岸,为数可观,自足代表中国对外实力。惟其人多出身低下,与中国官方十分隔膜。李鸿章大力推动自强工商业,由于实际需要,在洋务幕府中造就一批能通于工商企业之官僚,为数亦甚可观,彼辈实于官商之间开启交流通道。其中惟有盛宣怀能就国家全局,评估并推动各项洋务事业。盛氏此次禀帖,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提出全面工业化构想,除其正担负之轮船和电报经营外,亦建议承担铁路、银行、邮政、纺织等事业,敢预估其能成功,亦深信其可垂久远。

第二,对西方列强,无理侵入中国内河航权,主张在修约时机,各据万国公例,限令洋船不准驶入内河。

第三,自此禀文所见,盛氏已彻悟到做官不及做事。计将全力投身于所有现代新兴企业。盛氏用心与志节,于此可见。同上,页47 ,《上醇亲王禀》。亦陈于轮船、电报外,兴办开矿、铁路、银行及邮政。自可见盛氏推动全面工业化之智略雄心。三、电权之维护关于通讯事业,中国官家自有一套古老驿传制度。可以上推至公元前八世纪。清代全国建置驿传四五千所,再加边疆台站不下千所,构成全国性通信网;官方驿传,传达军报奏章之外,兼具逆旅功能。其全部体制名号、驿传方式、官职品位,俱属国家功令,列入《大清会典》。职司俱属兵部,各省归按察使管辖,沿途驿官人员马匹船车,俱有定额,费用出于国家藩库,体制完备,而运用灵活。马楚坚:《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印,页278—465。

中国虽早有完备的邮传制度,然与近代西方发明之电报相比,仍远远落后。惟使清廷放弃驿传改用电线,则是经过许多周折。民间则较政府醒觉迅速,因应亦快。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之延误,其咎多在官家朝廷,受其重累者则为庶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