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30

第30章 教育是一个工程问题(3)

(三)以人为本:人生接受教育的黄金时间是二十岁之前,然而,人生可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同时,人体的大脑发育、智力开发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过早地接受各种书本知识会适得其反。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天性,适应人脑发育的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四)软硬兼施:虽然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教育,然而,不同阶段的教育却不能被简单化为不同难度的书本知识。正如本书多处提到,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软知识的培养比硬知识的传授重要得多。尤其是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软知识”的教育应该始终与书本知识的传授相结合,同时兼顾“硬知识”的传授和“软知识”的培养。

软知识的培养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对个人来说,早年养成的道德、态度、习惯等根深蒂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阶段的软知识培养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从幼儿、中小学到大学,软知识教育重心应该从“软知识的引导实践”转移到“对软知识的理解、并约束个人行为”。在课堂上孤立地、说教式地向学生宣讲各种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能力等,不仅空洞抽象,而且苍白无力。

二、教育工程设计的目标

(一)教育的目标层次

本书前面曾提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德行、有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好意识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结合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传授给学生各种思想、理论、技术等知识,同时还需要教授给学生各种方法,以使他们具备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价值观、道德,具有高尚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良好的价值观。那么,这些概念的培养和建立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关系?我们可以将教育工程培养的目标分解为图5.4所示的层次模型。个人的信仰、情操、性格、修养、人生观等其他方面,本书未在图中进行归纳。

在图5.4中,越处于内层的东西,越是育人的核心本质。仔细琢磨一下,我们似乎可以发现:由里至外,内层的东西逐层地决定了外面的各个层次:公平、正义、道德、良知决定了价值观、理想和精神;价值观等决定了态度;态度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能力;能力决定了方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因此,核心的道德等,犹如人的骨髓,逐步地向外对态度、习惯、能力等起决定作用。由外至里,外层的东西又逐层地影响并促进内层各个层次的改善。

其中,自“方法”层向外的层次,犹如个人后天可得的东西,皆属于表象的结果,可从其他地方通过学习、培训获得。自“能力”层以内的层次,犹如天生俱来的东西。越属于内层的本质内涵,越难通过学习、培训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本书多处描述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理想、精神、态度等软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方面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大学,都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理想地说,知识传授、方法培训、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都应该服务于教育目标。因此,后天通过学习、培训可得的方法和知识,不论有多么的先进、高深,皆如华丽的外衣和表象。然而,处于内层的道德、价值观、态度等因其抽象性,又必须依托于知识教学为培养的过程、手段和载体。虽然内层的这些概念难以截然分开,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渗透,但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理想、精神和态度等作为支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个人无止境自我完善的能力、思辨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育工程设计的目标

教育工程设计的目标服务于教育的目标。为了支撑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工程的设计应该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设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

现有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框架,以书本知识传授为核心,框架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斟酌。其中,幼儿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建议,家庭教育的内容、实施方法更是找不着北,社会风气导向也存在着严重偏差。

我们应该针对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对系统的道德培养体系。该体系要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需要设计典型的故事、游戏、事例、活动,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态度和习惯。尤其需要针对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的缺失,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道德培养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可以借鉴西方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弘扬人类文明中优秀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在道德培养体系基础上,政府可以公益性地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借助于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倡导良好的道德、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为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提供参考。同时,政府可以也应该倡导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不仅是文体活动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探讨的沙龙。

基于现有的教育阶段划分,重新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式,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定位,设计具有多元化价值导向的、具有多种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我们应该借鉴任何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推广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创新地设计、提出教育过程监控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2.提出教育研究的体系和目标

教育工程的设计必须以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又对实践、研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另外,教育研究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却又高于教育过程,特别是“教”和“学”的过程。因此,教育工程设计应将教育研究考虑在内,结合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体系、特性、管理制度等开展研究。家庭教育的内容、软知识的层次体系和内涵关系、道德教育的体系和方法、教师素质要求和提升方法、软知识和硬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内容分类及方法探讨、能力的层次体系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的探索、教育文化的内涵、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支撑关系、教育管理制度对实施过程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是目前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工程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一)采用工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工程的体系设计可以借鉴工程设计的理念,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方法相结合。

(二)高屋建瓴地谋划教育

人脑的发育过程,特别是智力发育过程,迄今为止,尚未被研究清楚。但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人,总要经过婴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等阶段。理想地说,每个人所接受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应该根据其智力的发育过程,分阶段安排和实施。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人脑发育、智力发育的过程,研究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原则、课程体系、从普及教育到专业教育的阶段性教育体系等内容,同时研究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我们应该站在历史、人生和全球的高度,结合教育的总体目标,超越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等,宏观地思考、谋划和设计教育体系,研究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要考虑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考虑软知识的培养。

(三)以“软知识”为重心

对于每个人的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态度、习惯、能力等软知识是核心,教学过程是关键,课程知识是载体,排名、成绩只是结果。因此,教育体系的设计应该以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创造力、想象力等软知识的教育培养为重心。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培养这些软知识的载体。

(四)适应自然、协调发展

适应自然是指教育工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要与小孩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相适应。很多教育家都提到,教育要遵循身体和人脑的发育规律。小孩接受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书本知识,不宜拔苗助长、过于超前。

协调发展是指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考虑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发展,特别是“软知识”的培养。在婴幼儿和小学阶段,不宜过于关心小孩所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所取得的成绩和排名。只要小孩从小养成了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五)全方位的综合设计

教育体系不能从单一的视角进行思考、谋划和设计,必须以立体的思维和更大的视野,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才不会“顾此失彼”。立体地思考教育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从年龄阶段考虑,结合不同的教育阶段划分,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考虑,围绕人文知识、常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层次的规划和设计,其中,人文知识包括各种软知识。

从软知识培养的部署角度考虑,需要分析、整理、归纳道德、态度、习惯、能力等“软知识”的内涵要素,将这些要素分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教育。

(六)避免思维定式和近亲繁殖

教育工程体系的设计不是指令性条款,只是指导性建议。不能因为有了体系做参照,就“一刀切”地照搬执行。本书前面讨论过思维定式和近亲繁殖的问题,结合西方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如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尤其需要避免“经院主义”的教育方式,以防我们将教育思维局限且近亲繁殖于已有的教育体系、方法和知识。

随着体系设计的深入、具体,还需要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数学、物理等理论性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式更好;英语等技能应用型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做中学”相结合可能更合适;培养道德、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课程,仅开展课堂教学则显得空洞苍白,且容易导致知行不合一,而以具体的故事示例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不仅深刻具体,且容易触动人的心底最敏感的神经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设某个领导偶尔听说了“做中学”或其他什么教育理念,就在全国加以推行。这种做法通常只抓住了事物的某个方面,而缺乏综合性的指导意义,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们太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模式,总希望找到某个模式或标准作为参照。一旦有了标准,就僵化地执行事务;而当缺失了参照时,常常会茫然而无所适从。

(七)为过程服务

教育工程的设计以及对教育的研究,均服务于教育的目标。而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教育过程的优劣。因教育目标过于抽象,教育体系的设计、教育机构的设置、机构组织的结构设计和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和体系设计等方面应该服务于教育目标。这些方面应该结合教育过程,如果忽视了过程对这些方面的需求,生搬硬套,甚至本末倒置,教育肯定会出问题。时间一长,积重难返,问题愈发严重。

第四节 教育工程的体系框架思考

一、教育工程设计的特殊性

工程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也难以得到最优的设计。大型综合性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如果只从眼前问题或局部最优出发,往往难以得到系统的最优设计。教育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其设计绝不能只从某个方面或者局部思维出发,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宏观上梳理教育工程的内涵,综合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的工程方法设计教育工程体系。

从教育影响因素看,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三个方面;从年龄层次看,教育分为家庭婴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从教育的整体内容看,教育又可分为软知识、硬知识两方面的培养;每个阶段层次的教育,即使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也需要实施不同课程的教学;从高等教育的专业方向看,需要开展不同专业方向的教育;从不断变化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求看,教育需要动态地更新。

同时,教育工程不同于工业生产和各种建设工程。汽车、香烟甚至打火机和拉链等工业生产过程,均可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些工程的过程环节非常刚性化,往往可以制定工程过程流程规范。只要遵循固化的生产流程标准或过程环节规范,就可以生产产品,并可以保障产品质量。而教育工程以人为中心,该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柔性的,且无法被刚性地约束。因此,该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只能遵循人的天性,适应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客观规律,以年龄阶段为主线,各个阶段综合地培养个人软件的各种要素。

二、教育工程的阶段性规划

(一)教学体系设计主线

本书结合人脑的发育规律、已有的阶段划分方法,以年龄阶段划分作为教学体系设计的主线,将人生的主要教育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5.5所示。具体包括:婴幼儿时期(零至三岁)、幼儿时期(二至七岁)、儿童时期(五至十四岁)、青少年时期(十二至十八岁)和成年时期(十六至二十五岁)。因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图中相邻阶段之间并非“一刀切”地划分,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

人的教育成长过程就是个人软件的培养发展过程。在所有教育阶段,只有做好“硬知识”教育和“软知识”培养,个人的成长培养才能做到全面发展。然而,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重心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