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37

第37章 教育是一个工程问题(10)

有句话说得好:“失败并不可怕,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才可怕;成功并不值得骄傲,知道怎样获得成功才值得骄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生考试结果的理性分析:考题总是考具体的知识点,如果某个小孩平时很优秀,而某次考试的某些试题恰恰是他不熟悉的内容或解题方法没有转过弯来,他的成绩可能并不理想;如果某个学生平时并不努力,而某次考试的考题刚好是他所熟悉的知识点,他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肯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学生和家长不能理性地分析,本来优秀的小孩就会因此而被改变人生。

一小女孩在初一上学期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完成作业。但每次数学测验成绩并不理想,期末成绩只有60多分,甚至形成了数学课和考试的“心理阴影”。初一下学期开学前,朋友带她与笔者交流,笔者发现其并非不懂所学知识,只是粗心大意、解题思路没有转过弯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笔者帮助她分析原因,并建议她:每次测验时,如果时间允许,将大题做两次,检查答案是否一致。开学后的三次数学测验,该小孩两次得满分、一次得99分。那么,同一个小孩因为不同的结果却被视为差生和好生,她到底是好生还是差生?

3.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体化。我们常常从先辈、从国外学习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奏效。通常来说,教育理念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和高度抽象,是大道理。理念的学习记住和践行实践差距甚远,如何践行则体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取决于教育者的智慧和态度。

很多成年人对小孩的要求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一朋友告诉笔者,其五岁的女儿好动,缺乏自制力,不能按家长的要求保持安静。在朋友家笔者观察发现,家长只是告诉小孩安静下来,却没有告诉她如何安静。笔者便对朋友说:“即便是成年人,叫他坐五分钟不动,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不读报纸,做得到吗?”接下来笔者建议朋友:给小孩纸和笔,让小孩去画画或做其他具体的事情,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样地,家长和老师们常常叫学生认真学习、踏实做事,却没有说明如何做,因此话语能否奏效则全凭学生的悟性。

4.注重软知识教育。学习具体知识的早晚并无大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不良的、形成良好的软知识所需的时间和代价急剧增大。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有时甚至不可能做到。因此,软知识教育远比书本知识学习更重要,宜尽早进行,切忌功利性。对“不注重、甚至缺失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态度、习惯等”,期望值不能过高。

我们从大的方面常常关注诺贝尔奖离我们还有多远,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排名如何等;从小的方面关注学生进了什么学校,学校排名如何,学习掌握了什么先进理论技术,考试成绩和排名如何。可以说,我们更为关注结果,却很少从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关注以下方面:道德观、价值观、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业或考试错在什么地方、因为不懂还是粗心大意而出错、日常生活所表现的态度习惯和能力方法等。

5.更加注重过程。试想一下:是否存在这样的肉食品,你吃过以后直接弥补到你身体上?是否直接注入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即可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这显然不现实。同样地,也不存在这种“武功秘籍”式的某门关键课程、某项关键技术,掌握之后即成为一流人才。因此,不注重过程的“工匠学徒式”教育模式注定是要让社会和学生失望的。

更为严重的是,如此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因为关注微观点而缺乏远大理想和战略性思维。很多时候,因为某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老师、家长的几句批评,学生就会“因噎废食”而自暴自弃,甚至大学生也会因此而跳楼自杀。有的家长只关心结果,却不关心得到结果的过程,甚至认为“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即便小孩考试作弊,他们也完全无视,以为作弊是小事。那么,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会不会也“不择手段”地谋求名利呢?

(四)教育过程需要注重细节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旨在说明细节的重要性。从个人的微观角度看,细节体现了其道德、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细节体现了品德和素质。

1.在小学,甚至婴幼儿阶段,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急于教小孩认字、背单词,甚至背诵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却没有结合生活实例来给孩子介绍基本道德、价值观、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重等。国学经典固然传承了优秀文化,但其中的思想和道理对孩子来说过于抽象,即使他们能背诵,也难以真正理解其含义,常常知行不能合一。其实,在孩童时期,“身教”比“言传”重要得多,“身教”的细节比“言传”的道理更具体,结合自然现象、现实生活理解知识也更直接且深刻。即使小孩进入学校学习,仅仅关心他是否懂得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从细节上启发培养小孩多观察、分析和思考更为重要。

很多人说,我们今日处于大师贫乏的时代,似乎大师就是“救世主”。大师也好,伟人也罢,甚至某些国家的世袭贵族,他们终归是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与常人的根本区别在于道德、价值观、态度等软知识,具体表现为细节上的差异,而非其身体里流淌着什么特殊的血液。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其伟大之处在于拥有崇高的理想、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行动。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在于良好软知识的积淀与传承。甚至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由此可见,这些方面的积淀传承是多么的艰难和漫长。同样地,大师亦非生来即为大师,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沉淀,方能成就。对教育而言,有大师的启发和指导,固然可以少走弯路。但即便没有大师,也不妨碍一流人才的培养。可如果缺乏思考、奋进、励志、历练和沉淀,则难以培养一流人才,更不要说培养大师了。

2.从更为宏观的社会来看,注重细节同样重要。笔者以前一直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别人有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等,我们很快就有了,并没有落后发达国家很多。直到有机会出国留学,对西方社会有了近距离接触之后,笔者方才感受到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并不在于大楼、GDP等可见的形式和数据上,而在于具体细节,尤其是社会体系以及社会规则的设计、制定和执行方面,以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行。

我们现在已经在经济指标、高楼大厦等方面超过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体现有序性的细节方面,即便再过一百年,我们也未必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准。保障社会有序性的基础是道德、诚信、良知、正义、公平等人文精神。可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不断累积的各种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系统的前瞻性规划不足等,不仅没有使这些人文精神得到改善,而且加剧了阶层分化和社会矛盾,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内耗和浪费。由此,我们已经将自己带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如环境、食品、医疗、卫生、住房、金融、三公消费等多个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却在不断出现。

仅以城市建设来说,很多城市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规划,未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未超前规划交通系统。时至今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所有省会城市在高峰期都是“堵城”,仅浪费在马路上的燃油耗费就是天文数字。这里尚未考虑各种腐败所致的矛盾问题和负面影响。因此,笔者所言“我们一百年后的社会有序性达到发达国家现在水准”只是乐观的期望。

由此可见,注重细节的教育不仅关乎人才培养,而且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民素质提高息息相关。否则,我们创造再多的GDP也经不起折腾。

(五)理性地看待人才

针对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在大谈特谈“人才”问题。似乎有了“人才”,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显然,这种思维受到了传统思维和武侠小说故事的影响。理性地说,再杰出的人才,他也是人而非神。期望引进几个人才作为“救世主”,以解决大学教育或科研的问题或带动某个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想法。

有人也许会说,比尔·盖茨成就了微软,乔布斯令苹果再生,美国的经济产业发展不正是依靠人才吗?也许笔者“以小人之心”猜度,美国宣传财富神话的目的是障人眼目,以掩盖其能成就这种神话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也许是我们只看到结果宣传而缺乏理性的分析思考。在美国,没有良好的教育成就不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成就不了百年IBM,没有IBM和产业生态环境成就不了微软,没有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成就不了互联网,没有互联网成就不了财富新贵的神话。因此,成就这些神话别无他法,正是教育使得美国形成了这样的社会。这个社会拥有良好的诚信体系、创业文化、投资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才会出现比尔·盖茨、乔布斯、杰克逊等,才会有华尔街、好莱坞、互联网、IBM、Google、Facebook等。试想如果比尔·盖茨和他的团队在中国,能成就他的微软帝国吗?同样的人,却有“南橘北枳”的可能。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人才:人才理应有层次和定位之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那么,定位人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广义地说,可用之人都是人才。狭义地说,人才就是拥有特殊技能之人。

很多地方判断和引进人才采用“功利性”标准,不是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拥有什么“头衔”,如高职称、高学历、高学位。人才,尤其是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绝对不是刚出炉的博士或博士后即可担当的,而是通过实际工作锤炼形成的。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优秀的品德、态度、习惯和能力,使得他们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工程和管理经验丰富,执行力强,富有责任心等特质的将领型人才。这些特质根本不可能依靠学校的书本知识教育培养形成。

然而,很多大学和政府既不知道谁具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希望之星”,也没有耐心培养年轻人成为“人才”,只好采用“拿来主义”引进高级人才,摘取其他地方的“成熟果子”,以期解决大学学科建设、地方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人才引进,设定人才引进的期望值:人才引进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发挥重大作用,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人才的引进,其根本目的并非引进其已获得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人才”的态度、习惯、思维、方法、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此外,引进任何人才都难以引进其所处的科研、创业文化氛围。而人才又必须具有工作环境、团队等方面的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人才引进需要与工作团队、环境、文化融合的过程,但中途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第五节 家庭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多维一体的教育

教育的失败不完全是学校,尤其是大学的责任。毋庸置疑,当下的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通过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习惯等,那么,再好的大学教育恐怕都“回天乏力”。

有人可能会疑惑:某些小孩高中毕业后进入国外名校深造,为何还能具有出色的表现?笔者认为: 第一,国外名校的教育重在能力培养,其考试方式也完全不同,而且是“宽进严出”,迫使小孩不断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第二,趋同心理使得小孩只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断开阔眼界和视野;第三,国外的独立生活迫使学生考虑自身的衣食住行,这对小孩本身就是极大的锻炼;第四,发达国家的社会风气,会“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小孩的软知识。

正如本书前面所说,人的教育成长,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影响。其实,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本书总结了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力变化示意图,如图5.9所示。

图中的教育影响曲线表明:在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而且是根本性的。一旦学会走路、说话,小孩就开始受到家庭及周围邻居的影响。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小孩必将参与课堂教学和各种集体活动。通过与同学交流、用五官感知世界,即使不同的小孩接触社会的程度会有很大差别,但他们总是不断地认识世界,感受现实生活,更广泛地受到老师、同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电视媒体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将急剧加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却逐渐变小,以至于很多小孩常常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要怎么怎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风气的影响力总是在逐步上升,社会价值观导向、各类大型活动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小孩的成长。渐渐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被弱化。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逐步形成,并不断被固化。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