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38

第38章 教育是一个工程问题(11)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虽然逐渐变小,但却是幼儿园、中小学及所有后续教育的基础,对人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也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人就在困惑:究竟该如何实施“家教”?

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锻炼孩子的四肢、五官和大脑,让孩子身心发育顺其自然,保持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通过故事、事例和活动,引导孩子判断是非,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软知识奠定基础;第三,配合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观察、约束并引导孩子的言行举止,督促小孩养成良好的软知识基础,包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做事情、做作业、分析思考的态度和习惯。

以下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具体建议:

(一)家庭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未成年之前的所有教育阶段,其中婴幼儿阶段尤为重要。婴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虽然可以教书本知识,但家长应该尽量设计,并结合故事、事例和活动开展家庭教育,让小孩参与,这样不仅锻炼了小孩的四肢、五官和大脑,以增强趣味性和孩子的理解程度,而且教小孩学会宽容、奉献、忍让、感恩、自己动手做事,哪怕只是迎送客人、端茶倒水、拿筷子、与人打招呼等小事。

在二十多岁时,笔者某次在一朋友家逗其两岁多小孩玩耍。小孩欲向笔者做一很不礼貌的动作,恰好被小孩的爷爷看见。老人家马上很严厉地批评小孩,并告诉他不该对长辈如此,再犯就要挨打。事情虽小,但家长却从源头遏制了不良习性的滋长,让小孩觉得“做了非常错误的事情”。现在该小孩已读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多亲戚朋友都觉得他很有“家教”。如果该小孩并未因类似事情而及时受到教育,家长甚至可能认为事小,而对小孩所做的任何错事都“熟视无睹”,他的未来又将如何?长此以往,其人生轨迹也许会走入另外的岔道,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人生这样的“也许”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但如果小孩在婴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的软知识,就为其后续阶段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他自己也会有思辨能力和免疫力,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教育都具有相似的经验,不良的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原因。

(二)配合学校教育监督学习过程。自小学开始,在小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同样不能被忽视,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教育,但重心应以监督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态度和习惯为主。首先,家长不要只关心成绩,更不必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拔苗助长;其次,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应该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细节上观察、分析和发现态度习惯方面的不足,引导、帮助孩子改进并建立自信心;最后,家长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挖掘孩子的优点、兴趣,启发、引导和鼓励孩子的个性自然发展。伊拉斯谟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

通常来说,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主要是调皮捣蛋、不专心听课、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调皮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不专心听课则很可能是因为要么上课“吃不饱”,要么上课听不懂。其实,笔者在中小学,甚至大学时,就曾是调皮捣蛋、上课经常说悄悄话的学生,为此没少受父亲严厉的责罚。有时为了不干扰别人,笔者就在课堂上练书法、读课外书等。

(三)理性面对学习问题。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很多家长认为小孩没学懂,让小孩参加课外辅导或请家教,却往往收效甚微。其实,小学低年级的成绩不理想很少是因小孩不懂所学知识所致,而是在学习的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做作业不认真、磨磨蹭蹭。这时,家长不要只关注结果,而应该帮助小孩分析原因。结果并非不重要,但通过结果发现问题的过程性原因,改善态度、习惯而获得良好结果,帮助小孩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远比成绩本身重要。反之,如果家长不帮助小孩分析原因所在,不鼓励、引导小孩发现希望,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小孩即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到那时,要改变小孩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状况可谓难上加难。

笔者一朋友的小孩读初一,因为成绩很不理想,家长经常被老师单独谈话。每次谈话后,家长就批评小孩,以至于小孩变得非常逆反,双方根本无法交流。当家长找笔者咨询时,笔者在简单地了解情况后,当即批评了家长的做法,并与家长分析了小孩的处境:作为独生子女,小孩被老师批评以后,回家再被家长数落,这时,小孩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自然而然地站在家长和老师的对立面,并且会像刺猬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展示出来的都是“刺”。家长应该理性地与小孩站在一起,共同积极地面对问题,而不应落井下石,让小孩和家长对立,甚至给小孩烙上“差生”标记。这种负面的心理阴影一旦形成,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消除。

(四)尽量要求知行合一。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家长和老师通常讲授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甚至要求孩子能够背诵。对很多小孩来说,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生,这些道理大多是道德、态度、习惯层面的东西,过于抽象,且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如德育课也许教“在公共汽车上应该给老人让座”,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并且能在作业或试卷上正确表达,可在现实中碰到类似情形时,很多人并不是不愿意让座,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想起该这样做,因而没有付诸行动。家长可以讲解、引导小孩阅读类似“小故事大道理”、“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通过具体的故事、事例向小孩传输道理和理念。

(五)学会当小孩的听众。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说教、引导,还包括家长与小孩的沟通交流。广大的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不论工作多忙,都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小孩讲讲在幼儿园或学校发生的故事、复述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孩子的故事描述、看法分析,家长可以从中及时了解、发现小孩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孩子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培养其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态度等。

幼儿时期,家长可以每周三次左右、每次约半个小时,听听小孩在幼儿园的故事,关心小孩的活动表现,并鼓励小孩多动手动脑、多参与活动。小学和中学阶段,家长除了关心小孩学习情况外,最好每周两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听听小孩学校里面的故事,关注小孩的思想,引导小孩健康成长。如在幼儿园或小学,小孩的好恶判断、攀比思想、追星行为、是否沉溺网络都会有所表现,家长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引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讨论的次数可逐渐减少、时间可缩短,但每次讨论的话题可更加宽泛深刻。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家庭教育对小孩的影响力已经逐步弱化。这时,家长除了关心小孩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情况外,还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小孩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一是所学知识更加宽泛、深入且抽象,各学科相应的学习方法亦有所区别。

笔者的小孩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表现出逆反心理。笔者不定期但时常与小孩讨论各种话题,有多次的讨论时间达两小时以上。讨论话题涉及道德与理想、民族和文化、宗教和信仰、各种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社会现象分析、来自生活的各种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含义等,有时甚至针对某句话或某篇文章展开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帮助孩子认识职业,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在幼儿园、小学,最迟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还应给小孩介绍各种社会分工,教孩子认识不同的职业,“愿做小事、敢做大事”,使其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有的人可能会疑惑,未来还很遥远,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让小孩思考空洞的理想和目标未必有用。其实,有理想不等于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等于过于现实地追逐眼前利益。知识、成绩、文凭、职业、事业和理想等概念有关联,但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有没有目标、人生规划,在短期内看不出区别,但很多年以后肯定大不一样。

某小孩曾经想过做法医、律师、海底探险员、精算师、自主创业等,家长却按照成人的功利性思维说三道四,甚至从小给小孩灌输功利性目标,长大要当公务员、当大官、挣大钱等。我们为何不能让小孩保持,却要破坏孩子心中那个纯真的美梦呢?很多大学生对社会分工、人生规划、个人目标定位尚缺乏清醒认识,也不会思考谋划自己的未来,或想法不切实际,或有想法缺乏行动。如果没有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启发,在碰到困惑或挫折时,他们从书上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就会缺乏理性思考而迷失目标和方向。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们常说:好的社会环境让坏人变好,差的社会环境则令好人变坏。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对社会现象、现实生活的了解更加深入,社会风气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美好且理想的教育画卷、知识学习都将显得苍白乏力。社会总是大染缸,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要让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好与坏、善与恶之间做到泾渭分明,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教育却总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果缺乏良好且持续的社会风气影响、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可能陷入迷茫状态。

社会风气影响主要来自世俗文化,包括邻里环境、同学朋友的人际交往、政府引导和媒体宣传等方面。其中,邻里环境、人际交往难以管理和改变,但却可以被导向;政府引导和媒体宣传则是大有作为的阵地。政府和媒体应该具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社会风气是其不可推卸的公益性社会责任。”

政府应该通过媒体积极宣传正面、向上的事例,使社会风气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电视、网络等媒体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应该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老祖宗留下的典故、神话和传说已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皇帝也被戏说了不少。媒体是否可以学习、引进国外在基本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节目,或借鉴别人的思路方法制作这样的节目,蕴含人类“共好”意识、普适价值观和传统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越过眼前的利益,系统地设计、编撰、创作这样的故事集,既可以富于趣味性、科普性,又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彰显公平、正义、道德、良知,揭露谴责人性的丑恶,引导社会风气向良性发展,并为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参考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