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50

第50章 实施现代教育的一些建议(11)

4.也谈爱国。很多事情理应从“论心”和“论事”两个角度理性认识。语言上的爱国固然重要,行动上的爱国也重要,但思想上的爱国却更重要。动辄将事情与爱国捆绑起来,并非理性的做法。试想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学成而没有归国的人难道就不爱国了?这些“被不爱国”之人在国外功成名就以后,以更大的经济、知识和社会资源报效祖国,这些人又“被爱国”了。正如司马南的评论:“我们热热闹闹的媒体和喜欢热闹的公众,好像注意力很容易被大人转移的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擎着一根冰棍,就去追逐新故事了。”司马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e0e980100kzc1.html。

(四)仅有思考是不够的

个人若想走向成功,“思考”和“行动”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仅有思考尚且不够,还得有实现思考的行动、决心和毅力。如果某个人有满脑子的想法,却不付诸行动,或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那也是枉然。反之,如果他只会埋头做事,没有了思考、总结和沉淀,那么他的努力就会显得散乱而缺乏体系,难以提升水平层次而成就大事业,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比例。

偌大的中国只有一个马云、俞敏洪、李扬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他们聪明的人大有人在。很多比他们聪明的人,年轻时也和他们一样,肯定会有很多理想和追求,希望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出国留学成就事业;有的人进入政府部门成就梦想;有的人付诸短期行动却没有坚持下去;还有的人停留于想法而没有行动。人生中某个看似不经意的际遇、选择,也许能改变人生的发展轨迹。如果俞敏洪当年不被美国拒签而成功地前往美国留学,如果他只有想法而缺乏行动,如果他不善于思考谋划或缺乏某些重要的软知识,会有今天的新东方吗?马云等人成功的背后,绝对有很多精彩、充满艰辛且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故事背后又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品德、态度、习惯和能力。因此,思考和行动,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有可能成就华丽的人生。

五、学好英语

很多资料都介绍了英语学习的方法,本书仅谈一点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一)英语教学的困惑

多年来,我们英语的“教”与“学”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困境: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严重脱节。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学了十多年英语,到头来还是哑巴英语。那么,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

首先,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技能型,而非科学型的学习内容。我们通常像教数学、物理等科学课程那样教英语,过于注重讲授语法规则、课文的内容,却很少从语言的角度开展教学,以至于学生学了十多年英语,还缺乏应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存在很大差异。如很多简单的单词、语句,学生看一眼即可明白含义,可就是说不出、听不懂、写不出。很多老师、学生可能并未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为了方便,考试只考学生是否记得单词和语法,而不考查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其实,学生只要在听、说、写方面具备了较好的语言能力,掌握语法规则、理解文章含义都并非难事。

针对客观对象、行为动作、思想感情,任何自然语言都有相应的语言词汇。例如,针对杯子,英语、法语、日语等皆有相应的单词。英语与中文的最大区别也许在于两方面: 第一,英语有更明确的语法用于组词、组短语和组句;第二,每个汉字有相对独立的发音,英语的不同单词可能有不同数量的发音音节。语法是抽象、固定的规则,记住和运用这些规则却是两回事。犹如“人文精神需要蕴含于具体事例中”,语法也需要蕴含在具体的句子中。以至于很多学生往往都记得那些语法,却在阅读时,常常关注句子的含义而忽视语法;在写作、说话时,更是将语法忘之九霄云外。学习了十多年英语的大学生,其英语的“听、说”能力尚处于“婴儿”水平。推而广之,如此学习知识,又有何用?如此开展教育,何以培养优秀人才?

(二)英语教学的建议

学英语本身应该像学习技术、技能那样,只有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寓教于读、寓教于听、寓教于说,方能真正培养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将英语作为语言进行学习的话,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可能是他们最重要且最后开展这种语言学习的机会和阶段了。

英语的学习通常包括单词、短语、语法、阅读、听力等方面。作为语言,英语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感觉,即我们常说的语感,却不像单词、短语、语法那么具体,它更像一种至高的“内功”,非一朝一夕可练就的。围绕语言学习的要素,笔者针对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生的英语自学,提出以下建议:

1.单词和短语方面。词汇量积累非一日之功,应该注重平时积累。英语单词具有一定的结构规则,尤其是前后缀、进行时、过去式、名词动词化、动词名词化等变形,读音与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因此,词汇量的积累不妨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单词的结构规则理解单词,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这种方式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单词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运用,尤其是听、说、写方面。

生活中充满了学习单词的机会,如随处可见的中英文对照说明、指示牌等,只要处处留心,皆可不断地积累词汇量。在初中,甚至小学时,笔者时常叫小孩留心所碰到的单词,并教她读音、分析单词的结构。有的单词非常复杂,可能在高中、大学才会学到。学单词不像学物理、数学等科学性课程那样,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但再难的单词,婴幼儿碰到即可学。同样地,六年级才学的汉字、成语,一年级的学生碰到了,难道就不能学吗?同时,我们认得很多单词,但在听、说、写时,即使碰到很简单的单词,却往往一时反应不过来。

2.语法方面。相对来说,学语法就像学数学、物理公式一样,学生很快即可学懂。即使他们记不得语法规则,也可在短时间内弥补。但是,单纯地背诵语法,在说话、写作时,学生很难做到运用自如。仔细琢磨一下,语法规则在句子中的应用,很像数学中代公式进行计算。要做到灵活运用,则需结合课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一种能力、习惯。

示例分析和建议:笔者结合自己学英语、小孩学英语的过程发现:很多人阅读时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单词、语法,但在听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反应过来,甚至在写作、说话时,压根儿就想不起来该如何应用。因此,笔者建议:在阅读时,不要过于关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应该抠每句话的单词、语法的运用方法,并试图用同样的短语、语法造句。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样学语文的,是先会说话还是先会写字?很多小孩常常背诵好词好句,并尝试在写作时尽量运用它们。语文如此,英语还不是如此?如果小孩能准确地理解单词、语法,并能灵活地运用,自然能理解文章自身的内容。如果每天花点时间读一小段文字,哪怕十分钟,从学语言的角度注重训练这些方面,不用半年,小孩的英语定会大有进步。

3.阅读方面。中文的阅读也许重在增加知识、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英语的阅读则不仅增加知识,更可以学习语言。阅读可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重在从细节上关注单词、短语和语法,并尽量考虑从听、说、写的角度,联想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泛读则重在培养阅读习惯,开阔视野。

英语比中文具有更加严格的句法结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宾、定语、状语等,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又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形成复杂的主句、从句嵌套结构。这种结构蕴含了一种类似于计算机中BNF范式的逻辑规则,主句可以嵌套定语、状语和宾语等各种从句。泛读应该培养这样的阅读习惯,快速抓住句子的语法结构,甚至包括具有复杂的主从逻辑层次关系的语言嵌套结构,培养语感。

4.听说能力方面。针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也许是最难培养的方面。不像数学公式、物理定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学生学了以后,马上就会有所收获。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即使有很大的词汇量、很好地掌握了语法知识,可连续听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英语,学生也难以感觉听力方面的明显进步。

听力同样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精听时,写下所听的内容,这样不仅训练了听力,还可以锻炼英语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泛听时,尽可能说出所听内容,不再过于关注微观的知识点,而是尽量抓住主从句的嵌套关系,同时注重语法结构、单词词组的用法,训练口语停顿,注重培养语感。任何语言的口语表达都会有间隙性的停顿,要找到这种语感,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

在英语听说方面,听得懂和说出来又是两回事。即便有很大的词汇量,听力也很好,但要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却并非易事。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它的很多单词、短语、语法、表达方式与英汉词典上的说明、我们通常的翻译方法差异很大。这种听说的语感能力的获得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只依靠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获得,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

在掌握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英语能力培养最难的方面,恐怕是阅读、听力、口语等方面的“内功”。大学生应该从实用角度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其实,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模仿。现在,通过电视、网络、书店,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各种视听材料。如果能坚持每天精听、泛听半个小时,那么这种坚持不仅可以大大地提升其听力、口语的水平,而且通过简单地模仿单词、短语、语法的使用方法,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甚至培养了“坚持”的习惯。因此,这种坚持将是终生受益的。

六、其他能力培养

除了思考能力,本书第七章将介绍沟通交流、逻辑表达、处理事务、自我管理、执行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里只是简单分析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一)能力与态度和习惯的关系。个人能力是个人素质全面且综合的体现,受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知识、方法等方面影响。个人的先天遗传也许决定了其能力水平,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从零岁开始培养的态度、习惯才决定他们的能力。狼孩和伤仲永的故事不正说明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吗?

(二)能力培养应该贯穿所有教育阶段。与知识的逻辑层次关系相似,中小学阶段的能力培养是基础,大学阶段的能力培养是提高。中小学生因其身心、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缺乏自主性,其能力培养更加发乎自然,因此,中小学更应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则应该有所不同,更侧重能力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且因为成年而更应该强调个人的能动性。

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当代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恰恰是各方面的能力而非知识本身。当下的大学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能力等软知识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善于学习知识,也有很多想法,但却惰于行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所以,笔者时常告诉学生:不怕他们不懂,只怕他们不动。

(三)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不管列举了多少种能力,个人能力因其综合性、全面性而难以穷举。我们评选“三好学生”、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目的就是弥补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不足。然而,即使将“三好”扩展为“五好”、“八好”,甚至“十好”,也只能涵盖个人能力的某几个方面,并不能覆盖其所有内涵。注重结果的思维导向,使得老师、家长和学生通常只关心与成绩有关的“三好”或其他活动。与成绩无关的方面,无论多么重要,学校教育也无暇顾及。

更为重要的是,个人能力一旦被归结为某几个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又逐步进入这种思维“近亲繁殖”,结果重于过程,形式大于内涵。人们只关心“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形式和结果,不关心这些方面“为什么做”、“如何做”。是不是我们的思维存在某种缺陷:人类文明出现以前,世上本无任何思想,也就没有任何思想约束,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有了四书、五经等经典以后,其他的“花”都凋零了,只有道统学说一枝独秀,反而约束了人的思想和思维。同样地,在无任何目标导向时,个人本来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可有了“三好”、证书、文凭等目标以后,大家就只追求目标而忽视了目标之外更为重要的东西,往往只要结果而忽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