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51

第51章 实施现代教育的一些建议(12)

我们常看到一些极端现象,很多大学生只具备小学生水平的生活能力。甚至有大学生生活尚不能自理,需家长陪读。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面对困难、问题时,依赖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对人生缺乏理性的思考、独立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除了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大多数学生更应该具备组织参与活动、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大多数“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不仅不能担当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且通常还会被社会、时代所抛弃。如果说在中小学阶段,他们尚且缺乏基本的能力训练,那么大学也许是他们有意识且综合地培养多种重要能力的最后机会了。否则,即便这些学生书本知识学得再优秀,也难以成为有用之才。

(四)学会自我负责。自我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文明的表现。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西点军校有句名言:“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尽量遵守道德、法律等各种公共的社会规则,做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天下兴亡”贡献力量。

在成长过程中,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和思想也在不知不觉地成长。有的人却需要经历某些事情、甚至历练,心智才逐步变得理性成熟。作为成年人,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这种责任意识,从我做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哪怕这种力量和影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各种规则旨在令社会运行、公共管理变得更加有序。可是,任何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均取决于人的操守和底线。随着现代化程度提高,如果规则可以被肆意地打破,则只会使社会更加难以管理。为了个人私利,有的人认为其偶尔的不良行为不会令社会变得更糟,甚至会变着法子钻空子,无视规则的存在。那么,大家都是聪明人,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吃亏,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如此。到头来,法不责众,各种规则必将形同虚设。因此,如果大学生尚且缺乏这样的责任意识,那么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

(五)学会驾驭自由。重设人生目标、学会时间管理是所有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话题。当下的大学生,一方面,在时间和学习内容上比中小学阶段更宽松自由;另一方面,很多人的人生目标不像中小学阶段“考上大学”的目标那么明确,甚至缺失了。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在面对更松散的管理和更多的自由时间时,很多学生不善于自我管理时间、安排计划、设计活动,无聊开始在学生中肆虐和蔓延,他们通常选择聊天、玩游戏、谈恋爱以消磨时间。

理想、精神、目标、追求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人曾说“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笔者常常告诫学生大学生活如此,以后工作如此,人生还是如此。实际上,大学生活理当丰富多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主动地培养音乐、舞蹈、书法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有意识地大量阅读,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报告、交流活动,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在大学里,绝大多数“80后”、“90后”独生子女难以得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待。碰到集体活动而被边缘化时,有的人表现得很情绪化,我行我素;有的人则显得不知所措,像“丑小鸭”般被动地参与。有的家长不愿放手让孩子成长,始终按照其功利性的成人思维规划孩子的人生之路,并强势地要求孩子“在大学,只许好好学习,不许参加社会活动”等,但他们并未告诉孩子“大学是可以翱翔的天空”,也不会引导孩子如何“在大学,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培养综合能力”。以至于有大学生很少参加学术、技术、文化、思想的报告和交流活动,也很少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更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

笔者常常告诉学生,在学校里面“出丑”比走向社会以后“出丑”的代价要小;年轻时候“出丑”总比成年以后“出丑”更划算。当参加交流活动碰到“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时,很多人因为“面子”可能会像“刺猬”一样退缩一边,特别是那些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其实,这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活动,放弃过多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参与活动是为了锻炼能力、培养参与意识,而不是为了挣面子“出彩”,学会并甘于当听众和配角,观察并思考当“主角”需要什么能力,从而积累经验。

七、其他建议

大学的学习生活远不止上文所介绍的这些方面。理想地说,每个学生还应该从价值观、人文精神、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用心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培养。很多方面应当属于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畴,且在诸多图书中皆有论述。笔者结合自身的看法,补充以下建议,以供读者思考和参考:

(一)树立敬畏之心。敬畏之心不仅需要表现在谦卑的行为上,更需要从心底对人和事充满敬畏。古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旨在说明敬畏之心的重要。可是,在当下社会,很多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普遍缺乏敬畏之心,尤其是对自然、生命、道德、法律、学术、诚信。

针对某些前沿理论、最新技术的了解掌握,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深入具体。甚至很多思想家的思想精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入中学、大学教材以后,也许只是某个思想、公式或定理等知识点,学生能很快掌握。如果仅从思想、理论、技术等结果出发,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吹毛求疵,觉得所学的知识就那么点东西,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对老师、前辈,甚至技术发明者、理论创立者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敬畏。殊不知,学习掌握这些结果很简单,而得到这种结果的过程却很难,且更加体现智慧。同样地,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缺乏敬畏之心,他们只功利性地关心结果,表面地“尊重”可能涉及其利益得失、影响其名利发展的领导、其他相关的人和事。

(二)学会尊重生命。近年来,各种学生杀人案、自杀案此起彼伏,莫不与教育有关。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是人类共同的美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应该从婴幼儿、小学开始。可现代人对生命的轻视和漠然,可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有新闻曾说:有人要跳楼,很多人在旁边围观起哄。一老人在旁劝说;一年轻人则谩骂:“你这个死老头,我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看到别人跳楼,你却在这里破坏。”对生命如此不尊重,甚至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开心快乐,实在让人无语。如果自小缺失了对生命尊重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如此冷漠,纵然掌握再多知识,也难以担当重任。

(三)学会少抱怨。绝大多数的人和事总有“好”和“坏”两面,所以我们常说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抱怨往往于事无补,大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分理性分析和勤奋。如果只盯住事物“坏”的一面,一味地消极抱怨,那么世界就不会充满阳光。在生活中,很多人太喜欢抱怨,不善于将“论事”和“论心”区分开。如有人在抱怨别人某件事情做得不好时,时常会将别人的很多事情裹搅在一起,甚至可以扯上他的“祖宗八代”。

(四)学会关心帮助弱者。关心他人、帮助弱者是一种美德。当素不相识之人急需帮助之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则更加值得称道。说不定你的举手之劳会改变受助者的一生。可是,论心和论事常常被裹搅起来,导致逻辑混乱:帮助别人只是人性层面的善举,仅仅表明帮助者的善心。某次善举不能与美德等价,“积善方能成德”,更不必将某次善行与心态、动机、立场混为一谈。很多善举是如此的简单,它只是施善者发自内心的本性行为而已,并不要求受助者也能“以德报德”。

笔者时常以车代步,鲜有机会步行于市井小巷。某次与友人行走时碰到乞讨,解囊2元相助,友人劝阻并说很多乞讨实属“专业”行为。笔者就说:“我每年不会超过20次碰到这种情形,即便每次给5元,每年也仅给出100元而已。纵然活到70岁,从现在算起,累计给出的钱不到3000元。哪怕只有1/10的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也行有所值,更何况他们放下尊严乞讨,实属不易。”在资助乞讨时,还关心“乞讨”本身的动机,我们是不是活得太累了?当汶川地震、红十字会等善款被披露用作他途甚至被贪污后,很多人声明以后不再捐款。其实,心存善念者都希望爱心永存,你通过捐款传递爱心,大可不必因某些人的不良行为而停止善举、放弃信念。

(五)学会感恩。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朋友的帮助。感恩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谈到感恩,很多人就会想到请客、送礼。其实,很多帮助无法用物质、金钱来等价衡量。感恩之心远比请客、送礼的行动重要。当下很多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似乎一切皆是理所当然。笔者曾听说,某些海外华人、企业家资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有的受助者不知道感激,大学毕业后就销声匿迹、不见踪影,甚至因为某些琐事而迁罪于资助者,实在令人寒心。试想你如果帮助别人后,得到这种回报,心里会有何感受?

(六)培养正义感。正义感是个人人格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社会的公平公正靠社会的正义保障,而正义靠制度维护,制度取决于法律和道德的执行,法律、道德的执行取决于个人的操守,个人的操守取决于个人的正义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信奉基本的道德标准,坚持起码的做人准则,做有正义感之人,尽量保持其天性不在生活的磨难中扭曲,维护公平公正,而不是跟随社会不良风气做出卫道之举。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正义感且能践行之人已弥足珍贵。因此,大学生培养正义感,不仅要能区分正义和非正义,更需要感悟和践行,能够维护正义、匡扶正义、伸张正义。

(七)真诚地交朋友。在校期间,大学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思考方法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同学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常常可以敞开心扉,憧憬人生理想,开拓思维视野。同学之间的高谈阔论距离现实也许很遥远,甚至可能很幼稚,那又何妨?任何人都需要经历这种年轻的过程。大学毕业后,你也可能结识更多的朋友。然而,因为各种利益的冲突和尔虞我诈的陷阱,今天的朋友明天就可能变成事业发展、商业竞争的对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在经历了沧桑岁月以后,再也难以回到青春年少的纯情时代,难以寻觅同学纯真的友情。很多时候,年轻时的“聊友”在未来很可能是你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是你碰到困难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八)勤于思考积累。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种新闻、信息、资料和思想。渐渐地,很多人习惯于从网上搜索、获取所需的东西,却懒于思考积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甚至不经意的某句话,都值得琢磨、分析、思考和整理。可是,充斥在网络上的东西鱼目混珠,使得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虽然经济可以加速发展,作物可用激素催熟,但人们思想认识的沉淀、系统化过程却难以被加速。缺乏了思考的积累沉淀,反而会浅表化、碎片化。

(九)学会做纯粹之人。当今大学生对现实中不公平、缺乏正义的事情听得多,看得也多。其中有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天性已被严重扭曲,迷失了自己做人的准则。有人显得老气横秋,似乎什么都无所谓;有人显得圆滑世故,认为充满激情和书生气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人显得玩世不恭,俨然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有人似乎看破红尘,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还有人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

自古以来,阴晴圆缺、是非对错,皆如孪生兄弟相生相伴。古今中外,现实中既无纯净之水,也无纯净的社会,大多数社会现象实在难以简单地用“好坏”、“对错”、“是非”来评判。如果能客观理性、积极阳光地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不仅可以避免自寻烦恼,而且还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虽然很难,但皆可尽量坚守其做人准则,而且还可保持其良好的心态、激情、天真与梦想。对正当年华的大学生来说,表现得老气横秋、圆滑世故、玩世不恭、看破红尘,皆因外部现象而影响了自身的人生追求,实属自作聪明之举。

(十)学会培养智慧。年幼时,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凭借个人的小聪明引起别人的关注。这种想法实属正常,亦无可厚非。通常来说,小聪明是战术性、微观、局部的技巧,智慧则是战略性、宏观、全局的思考。仅靠知识学习、阅历积累,缺乏权衡取舍、思考沉淀,很难获得智慧。也正因为如此,拥有高智商、渊博学识不一定就拥有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尤其成年人,则更需要韬光养晦,而非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