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59

第59章 个人成功的方法(4)

面对别人的成功,我们有时会归结为运气。也许,买彩票中大奖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大多数的成功有其必然的理由,很多的不如意也必有其背后的原因。

世上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自然世界遵循着自然法则(规律),有的已被人类发现,有的尚待发现。同样地,现实社会也遵循着一些已被发现或尚未被发现的社会法则。因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理性逻辑的世界中,即使不能凭个人力量和智慧改变这些自然规律、社会法则,但我们仍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采用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来认知世界,发现问题,进而发明一些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技术、方法,用这些发明解决问题、改造世界。

我们很难预测某个特定事件会在未来何时发生,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全部事件,也无法预知这些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但是,任何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你做出某个决策并付诸行动时,同时也选择了它所带来的后果,包含短期效应、长期效应以及行动所带来的其他影响。

个人对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认识程度,取决于其个人智慧,而个人智慧又主要依赖于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个人逻辑思维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理性思考。因此,理性思考是个人智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个人走向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态度。理性思考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过程的理性逻辑。对尚未接受任何书本知识教育的小孩而言,训练其最原始、朴素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可能采用数学等科学性的方法。那么,该如何训练小孩的这种能力呢?针对孩童时代,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小孩,设想、构思和回忆是最为朴素的训练方式。去动物园、开展某个活动之前,可以让小孩事先设想规划一下;也可以让小孩构思描述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场景;还可以让小孩复述一些经历,按照“首先怎么,然后怎么,接下来又怎么,最后又怎么”的方式,“反刍”其亲身经历。

这种“反刍”过程可称为“跳出书本看书本”。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不仅适用于婴幼儿和小学生,同样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和成年人,它能培养、训练一个人形成更宽更广的视野、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的方式,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上一个步骤的扩展。逻辑是抽象的概念,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合理性,通常可以分为多个层次:首先是自然规律,它是最基础的逻辑;其次是现实社会中的生活逻辑,包括各种生活习惯;再次是人类社会的规则逻辑,包括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最后是工作业务逻辑,包括处理各种业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通常来说,基础层次的逻辑约束较高层次的逻辑。

理性分析问题、学习数学、开展辩论等都是非常好且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如解一道较复杂的数学题目,从已知条件出发,通常难以直观地发现解题思路。如果从所需结果出发,逐步倒推所需条件,直到与已知条件相吻合,更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然后再从已知条件出发,更容易梳理清楚解题思路。解题以后,学生可以“反刍”解题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针对不会做的题目,学习老师、别人的解题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和理由。如小孩学习时,书本知识都懂了,但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原因何在?这种状况持续一两个学期以后,很多小孩心理上易形成“恶性循环”,认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缺失。只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态度、习惯等方面的欠缺往往带来更为严重且长期性的不良后果。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坏习惯,将导致“皆输”的局面。很多国人在国外的不良表现,导致外国人对中国人形成了一些不良看法。我们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转变这种认识。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开发和发展,追逐的是短期利益。从长远来看,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更高的社会成本,恢复所需的成本往往是预防成本的10倍以上。有的破坏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4)保持理性思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碰到困难、问题和挫折时,个人应尽己所能,理性地分析并看清事情未来发展的“势”,想办法走出困境。理性思维最复杂的情况是思辨。处理事情时,常常需要思考、辨别、决策,确定何事不该做、何事该做以及何时做。决策是很难权衡的事情,通常可以依据紧急性、重要性、难易程度、价值最大化或其他原则进行,特别是涉及利益冲突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原则、时间周期出发,如何权衡,也许根本就没有最优解。很多成年人也难以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到“舍小取大”,往往是“舍大取小”。

如果明天就要期末考试,小孩可能需要复习。但此时电视正在播放一个好看的节目,电影院正在放一部好看的电影,他的好朋友要过生日,小孩该如何选择?类似的复杂情况不是随时都有,所以,这种训练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碰到这种情况,小孩并不一定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老师或家长可以引导帮助小孩理性分析,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

(5)尽早形成理性思考。这个态度不是一种技能,更像一种信仰。因此,很难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个人必须依托于具体的场景、事例或事情,长期实践,方能具备。如果他不能在三十岁以前,甚至更早具备这种态度,那么就可能永远都不会具备它。这种态度的缺乏,常常导致一个人说话或描述事情缺乏逻辑性,安排复杂事情缺乏规划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

2.能做的态度就是相信事情总是有办法完成并付诸行动

面对事情时,很多人常常抱有功利性想法,希望简单而直接地解决问题,得到好的结果。碰到稍微复杂的问题,有人就怕麻烦,希望就简而行。所以,我们会听到“这个不可能完成”、“我没有学过”、“我没有做过”、“没有人这样做过”等说法。这些说法的背后,是一种重要态度的缺失,即能做的态度。

很多事情不像做数学、物理题目那么单一。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最后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简单的事情人人都会做,有些较为聪明的人,表现可能更好。面对较复杂的事情时,有的人可能逃避问题、敷衍了事、甚至找借口推诿;而有的人却能努力地想办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问题转化为机会。具备“能做”态度的人,在碰到困难的、没有学过的、没有做过的事情时,通常会积极地分析该用什么方法、缺什么条件、如何创制条件,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没有学过”、“没有做过”、“我不会”。事实上,除非违背了客观规律和社会规律,否则大多数的困难和问题总可以想办法、创造条件来解决,而且办法总比问题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个人能否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能做的态度。

有人困惑:具备了能做的态度,事情是不是就解决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很多人愿意做事情,却好高骛远,大事不能做、小事不愿做、甚至小事做不好,这又是为何?其实,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多种态度往往容易纠缠在一起,个人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任何复杂的事情、困难和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即能得到解决,它常常需要并可分解为若干小事情来获得逐步解决。在解决小事情的过程中,还需具备适当的技能,并付诸行动。

遇到问题时,如果个人具备能做的态度,就可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当某些方法不可行的时候,还可尝试其他方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图7.3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示意图: 第一次尝试,A方法可行,接下来用B方法不可行;

第二次尝试,C方法可行,在C方法基础上,可以采用D方法和E方法,接下来用D方法不可行;第三次尝试,在C方法的基础上,接下来分别采用E方法和F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仅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即使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问题还没有解决,至少也积累了一种经验。将来碰到类似问题时,知道该怎么做,并且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形,可能远比图7.3复杂。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人能做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将决心转换为行动。

也许有人会认为甚至希望在学校直接学习这样的经验性结果。其实,这是一种不现实且功利的想法。因为,经验的讲授难以直接针对具体问题,而实际问题千变万化,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运用经验。因而,课堂上的经验教育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个人如果不去实践“能做”的态度,就不会去尝试,也就不会发现那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假设老师被告知A组学生不聪明,于是对该组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很低。学生碰到问题和困难时,认为自身没有能力解决,学生的成就感很低。而老师被告知B组学生很聪明,于是对该组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很高,学生碰到问题和困难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学生的成就感很高。据调查统计分析,80%的美国人具备能做的态度,但只有不到20%的中国人具备这种态度。形成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何在?教育使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是那种面向结果的功利性教育。即使经验的教育,也是给学生传授结果性的经验,而缺乏经验的实践和积累的教育过程。因此碰到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不是想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认为“我没有学过”或“我没有做过”。

我们不妨假设:一小孩在中国出生以后就移居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一直接受美式教育,那么,他所具备的能做态度,与他在中国接受教育所形成的这种态度是否一样呢?显然不一样。与理性思考一样,能做的态度往往很难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它必须依托于具体事情,长期实践,方能具备。

小孩两三岁时,笔者带她去餐馆吃饭。她的筷子掉在地上,我叫她自己找服务员要一双筷子,她不敢去。我就鼓励她:“你去找阿姨,告诉她你的筷子掉了,请她给你一双筷子,爸爸看着你去。”走向服务员时,她几步一回头,看我是否在看着她。就这样,在我的注视鼓励下,她走到服务员旁边,胆胆怯怯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得到筷子以后,她非常兴奋,似乎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她自己就会处理了。

3.自我负责就是个人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面对错误时,很多人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甚至有的人在做事之初,就针对可能出现的差错准备了相应的理由。因此,在现实中,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并不多。但是,自我负责的态度却是个人最重要的优秀品质之一,甚至是智慧的表现。

这种态度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一定联系。如果你是领导,带领团队承担某项重要任务,你就应该具有这样的胸襟、素质和勇气,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是推诿责任。这样,下属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不会觉得在关键时候会被“出卖”。同样地,作为领导,在考察下属时,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也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人自我负责态度不足70%,聪明的管理者不会给他安排重要岗位,哪怕他的智商再高。

对个人而言,在处理事情(学习、研究或工作)的过程中,这种态度将使个人该为所做事情的所有后果负责。这些后果包括成功的结果以及出现问题或差错的后果。尤其是与别人合作时,个人不能因为事情成功、挣得荣誉,就张扬揽功,而在出现问题或差错时互相推诿责任。一个人仅有聪明,甚至绝顶聪明,但却没有自我负责的态度,聪明的老板或领导也不会重用他。在遇到差错或挫折时,更应该“反刍”地分析、思考和反省一些常见问题,如:我有错吗?错在什么地方?是态度问题、习惯问题还是能力缺陷?能改进些什么?其他人做错了什么?我如何能不伤害他人而又能引导他人改正错误?等等。

相对而言,这种态度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培养,而且也很难。然而,我国传统的文化和教育对它却不够重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态度。与前面两种态度类似,这种态度也是抽象的概念,而非技能。但是,如果个人具备了较好的理性思考和能做态度,在经历一些生活挫折和深度思考之后,还是可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负责态度。然而,如果还不能“吃一堑,长一智”,不善于发现自身的问题,就有可能出现轻度的心理问题,如怨天尤人,逆反心理较重,甚至可能导致说话的语气、内容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怪异、对立、被动”的性格。

4.好奇是学习的原动力

好奇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求知欲的最初级、最朴素表现。大多数人生来就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譬如很多人都喜欢听逸闻趣事;如果街边发生了事故,大多数人会停下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即使正在驾车的司机,也会减速关注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