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58

第58章 个人成功的方法(3)

三、个人软件的基因性

(一)为什么个人软件具有基因性

我们都知道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人硬件的发展,但却很少注意到后天形成的个人软件同样具有基因性。基因性就是指某些过程、现象和事物背后的一种规律性和不变性。

为什么说个人软件具有基因性?在心理学上有相应解释。如我们具备了某种能力,掌握了某种方法或某些知识,可以不运用它们,但我们却不能刻意忘掉已掌握的知识,不能刻意忘记已认识的某个人,很难改变自身已经形成的各种态度和习惯,更难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正因为如此,人从一生下来,就需要从根本上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习惯、能力等个人软件。

也许有人会说:婴幼儿什么都不懂,有必要从那么小就开始教育他们吗?对他们如何实施教育?该教他们什么?其实,很多人却不知道,婴幼儿也许不懂什么知识,并未掌握什么方法,更不具备什么能力,但他们随着大脑和感官的发育,却会听、会看,甚至会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道德、态度、习惯从出生即开始逐步形成了个人的本性。本性一旦形成,不管好坏,都很难被改变。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道理即在于此。所以,婴幼儿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特别是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会无形中影响小孩的成长,对其后来的人生之路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高中毕业十九年后,笔者参加了一次中学校庆和高中同学会。自毕业以后,很多同学近二十年未曾与笔者谋面,以至于笔者都认不出他们。但经过不到一小时的交流和沟通,那些同学的形象又回到了眼前,毕业后分离的十九年似乎不存在似的。当时笔者就纳闷:各位同学近二十年的分离和变化,为什么会轻易地在一小时就抹平了?

笔者一好友,因其工作繁忙,其夫人承担了儿子家庭教育的重担。受朋友所托,在该小孩读高中、大学的过程中,笔者多次与他交流讨论,为其提供学习方面的建议。某次交流时,笔者突然发现,在表达自己态度和观点时,该小孩的说话口气、停顿方式以及说话味道,与其母亲何其相似。

(二)个人软件的知识分类

如果把个人软件看成广义的个人知识,那么,个人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知难行易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各种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接受教育,没有与别人交流,难以通过自学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一旦被掌握,运用起来就相对容易。学习这类知识通常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因此,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都可以归为这类知识。

第二类,知易行难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道德、态度、习惯、能力、性格和方法等。其道理很简单,学习这种知识的过程相对容易,但践行起来却很难,通常需要很长的过程方能有所改善。这类知识的学习需要同时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由于很抽象,这类知识不像书本知识那么具体且刚性,也难以找到固定的教材可供教学参考,其学习过程往往需要结合一些事例、活动,所以,仅仅以学校教育方式难以完成这类知识的教育。

如果你存在某种不良的态度、习惯、思维方法或做事方式,一旦有人提醒了你,你会非常容易理解。但在改正的过程中,却常常不自觉地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要彻底改变一种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很难。在做作业时,小孩会经常磨磨蹭蹭,不愿意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家长只有长时间地监督和管理,小孩才能一点点地改进。学英语,针对某个单词,很多人可以较准确地模仿外国人发音。但在自己读或说英语时,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中国式英语。同样地,在说普通话时,很多人可以较标准地读出某个字。但在朗诵或说话时,他们常常会有很重的方言味道。而这些现象的背后,皆是习惯使然。

四、个人软件的三层结构

个人软件虽然很抽象,但却具有层次性。结合本书图5.4,其层次结构可被归纳为图7.2所示的三层模型。

图7.2个人软件的三层结构从下往上看,道德、价值观和基本态度是个人软件的基础,决定了他做事的方法和习惯,所以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人生”;习惯、能力和方法又严重地影响着书本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尤其是习惯常常表现在细节上,所以我们又说“细节决定成败”。从上往下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影响到习惯、能力、方法以及更深层的道德、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改善和培养。下两层都是抽象的概念,难以直接学习、教育和培养,必须采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事例活动作为培养的载体。

上图中,越基础的道德、价值观、态度影响越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因而应尽早培养。至于知识的学习,迟早一点并无大碍,因为这方面非常抽象,对婴幼儿来说显得过于空洞苍白,不像学习书本知识那么具体,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也就很难。因此,婴幼儿教育应以常识性的知识、技能作为主要载体,通过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故事、音乐、舞蹈等,寓教于乐,而不宜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唐诗、单词等具体知识点上。

不同层次教育的难度,所需时间差异很大。也许只需几天时间,你就能学习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如学习某种软件或其他工具的使用方法。但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的培养,却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常来说,实施三个层次教育所需时间的大致比例均达到10∶1以上。

(一)培养道德、价值观、态度需要几年

这些方面自幼年形成,根深蒂固。改变不良的道德、价值观、态度最难,而且难以成功。如让某个人从对待事情比较消极的态度转变为比较积极的态度,非常之难;从对待人生较为悲观的态度转变为比较乐观的态度,可谓是难上加难。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这些方面不自觉地影响其做事的习惯和方法。

(二)培养习惯、能力等需要几个月

改变习惯、通用能力也很难,而且不一定能成功,有时甚至很难将习惯和态度区分开。同样地,做事的习惯直接影响着进展和质量。如很多家长不重视小孩归纳整理、收拾东西的习惯培养,经常随手乱放东西,需要时却找不着;有的小孩学习时不求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马马虎虎。要改变这些坏习惯,形成好习惯,都是较难的事情。

(三)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需要不到一个月

结合图7.2,下面两个层次的基础很好之人,可能只需两三周的时间,即能学习并基本掌握某个方面的书本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较为容易。即使学习掌握数学、物理等理论知识,在一定基础之上,学习新知识也只需较短的时间。

一流跨国公司在招聘时,针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岗位,可能比较看重专业技能,但依旧是把态度、习惯,甚至道德摆在首位。因为这些公司具有很完备的培训体系,也了解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代价。针对基础层次优秀的员工,培训某种具体的专业技能,一个月足矣。如果某个人的专业技能很优秀,但却不具备良好的道德、态度和习惯,那他能与其他人积极地合作、高质量地完成重要任务吗?

人与人之间即使存在先天的智力差异、后天的专业技能差别,假定某个人的智力、技能均不理想,只要他具备良好的道德、态度和习惯,当他独立或参与团队承担项目时,尽职尽责,多花时间精力,勤能补拙,总能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道德、态度和习惯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事物朝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可是,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我们更加关注第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四节 个人软件的改善

一、学习常见的问题分析

个人软件的改善需要持久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学习不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更指全方位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等。在个人软件的学习改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是常见的学习问题:

(一)太多事情令人的时间、精力碎片化,个人需要通过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太多的书籍、课程和建议让人无所适从,有些只提供片面的答案,存在交叉重叠,甚至不同书籍和课程的内容相互冲突。由于缺乏整体、完整的结构和视角,很多建议是无效的;有的只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出发,如果站在更大的角度视野看,甚至可能是不正确的。

(三)很多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的培养,应该尽早地在家庭教育或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如“能做”的态度、做事认真和不拖拉的习惯等。仅靠学校的教育很难达成,因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刚性且具体的知识教学。

(四)很多人功利性地只关心结果,甚至希望所学的知识“明天就用得着”。

个人软件的培养总是漫长的积淀过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并非一开始即有功利性的目标结果,并在几年内天天推导,其关键在于平时的思考、积淀,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实际上,针对任何人碰到的实际问题,书本上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功利性的学习只会让人缺失理性,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甚至“读书无用”。

二、个人软件之决心的改善和培养

在图7.2中,处于下面两个层次的多个方面,尤其是道德、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经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一,决心属于个人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角度看,它属于态度层面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可以看成习惯层面的表现。所以,这里专门分析介绍决心的改善培养。

对成大事的人来说,激情、理性、思辨、坚持实在是太重要了。其中,有两种精神对个人走向成功是非常必要的:狼的精神和蚂蟥精神。前者代表主动和激情,后者代表执著和坚持。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随心所欲。很多事情也不像做一道数学、物理题那么单纯而具体,而是要持续很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很多的不如意,甚至挫折。这时,更加需要执著和坚持。一些“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常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他们在家庭之外,不管是与学校的同学相处,还是与工作中的同事合作,碰到不如意或遭遇挫折,极易情绪化,甚至怨天尤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个人决心的改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培养一种认识。决心是态度层面的认识,坚持是习惯层面的行动。态度和认识决定了习惯、行动。因此,需要认识到决心和坚持的重要性。

(二)培养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在碰到不如意、遭遇挫折而产生放弃行动的念头时,应该理性地分析不付诸行动的坏处和付诸行动的好处,分别形成个人行动的推力和拉力,使得个人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

(三)培养一种规划分解的能力。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完成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该过程越持久,就越消磨人的意志和战斗力。个人需要这样的能力,对所做事情进行目标分解、过程规划,以便更好地坚持。

(四)培养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目标分解和过程规划,应该理性地设定阶段性的期望值。这种期望值不宜设置太高,以免不能实现目标而丧失信心。

(五)培养发现阶段性的进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小孩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同时,可以考虑适当的奖励,以引导小孩发现自己的进步。

(六)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碰到困难或挫折时,个人需要理性地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查阅类似的经验,或向别人请教,以便解决问题。

(七)培养倾听交流的能力。在坚持的过程中,个人有时可能需要一点偏执性的执著,但不宜固执。尤其在请教、与别人交流时,要学会当听众,尽量不带主观倾向,不要先入为主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惯性。

(八)培养把握局势的能力。碰到困难、问题和挫折时,个人要学会跳出过程看进展,把握事物发展的“运势”,善于肯定自己、树立信心,不要让局部挫折影响了情绪和意志。很多时候,如果只顾埋头做事,则犹如在森林里行走,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发现个人所取得的进步。

(九)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一千个美好的想法,不如一个有缺陷的行动,有总比没有好,做总比不做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拿出一个不很完美的结果,方能推进事情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甚至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坚持的过程常常是非常痛苦的,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因为当局者迷,局外人往往比自己看得更为清楚。因此就经常需要别人的建议和鼓励,以帮助自己分析事情发展的“局”和“势”。对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训练、引导和鼓励。

三、个人软件之基本态度的改善和培养

我们常常通过“铁棒磨成针”、“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等励志故事,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坚持只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仅有坚持是不够的。根据成功学的归纳总结,个人走向成功应该具备七种基本态度。这些态度体现了个人的综合品质,其中五种是针对自己的,另外两种是针对别人的。

(一)对己的态度

1.理性思考是以正确的逻辑和推理去认知世界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