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61

第61章 个人成功的方法(6)

有一则故事说明了如何制定规则、如何维护公平公正。一群人分发食物。首先,安排一个人负责分发食物,他就得到最多的食物。其次,大家改进规则,每个人轮流分发食物,每次负责分配食物的人得到最多的食物。最后,大家又改进规则,食物分配以后,其他人先取食物,分配者最后领取食物。这时,不管是谁分配食物,分配的结果都较为平均。制定法律制度,设计网络协议,不也是这样的逻辑?

此外,公平还与信誉有关。做到公平是树立信誉,赢得他人尊重的最基本要求。品德和声誉由个人是否长期遵守规则所决定,也将成为人们评估并决定是否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依据。建立良好的声誉需要很长时间,一步错,则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去重建声誉,有时,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因为未能践行“公平”的理念,有的人未能实现对他人的承诺、不尊重他人,由此带来很多的负面结果。“狼来了”的故事说明欺骗别人一两次可以,但不可能欺骗一生,否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2.服务的目的就是双赢或多赢

服务旨在实现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双赢或多赢。从个人层面来说,服务就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服务与道德有关,所以,最初级、原始、朴素的服务就是讲哥们和朋友义气。

比个人之间服务关系更高一层的服务就是团队合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就是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团队往往有角色划分和任务分工。然而,因为面子观念作祟,我们常常陷入某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重要的岗位才能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带来合作意愿的急剧下降。

如果要领导一个团队,就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需要自己先付出;在一个团队中,个人非功利性的付出越多,表明合作意愿越强,就可能得到更多领导的赏识和别人的支持。在团队中,服务还表现为乐于奉献。因此,人们常说:当某个人占小便宜成为习惯时,他就离吃大亏不远了;当某个人经常吃小亏,他就离占大便宜不远了。

很早以前,笔者看到一幅漫画,人的鼻子、嘴巴、眼睛等要求平等,于是得到一张畸形的脸。其实,鼻子、嘴巴、眼睛、耳朵等五官,到底哪一个最重要,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也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会追求最重要的角色,甚至为了这种追求而不择手段。

更高级的服务是不图回报地帮助他人。在他人最困难时,一点点付出对自身可能无所谓,或没有任何影响,但对别人的帮助可能很大。个人也许因此可以交到一个终生的朋友,在未来生活中,这个朋友所给的回报可能是自己当初付出的十倍以上。

多付出一点并不会吃大亏,做善事无须过多地计较后果。如果与别人合作搬运东西,你选择偷懒,别人多付出一点,最终合作完成了任务。但你的力气攒起来,第二天也不会增大。反而因为你的偷懒,如果被别人察觉,你就会被别人从心底里瞧不起。以后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你也难以扭转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如果被领导察觉,也许将带来前途的失败。

(三)态度决定人生

很多书籍通过大量的事例介绍,说明、分析了习惯的重要性和习惯形成的方法。从本质上看,我们应该说:态度决定习惯,习惯是态度的表现形式,习惯决定做事的效率和质量。前面分析的七种态度都是抽象概念,相互关联。伴随着事情处理的进程,这些态度不自觉地影响着个人做事的习惯和方法。我们不妨观察并分析:某个人做事情的过程往往涉及多方面的态度和习惯,而这些方面又表现在具体小事和细节上。故而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德、价值观等纠结在一起,并影响、决定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各种能力。如一个生活态度消极、缺乏能做态度的人,即使具有足够的智力基础,在碰到困难时,他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从而导致缺乏自信、缺乏学习新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复杂情况,他常常消极退缩,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

此外,态度、习惯无小事,其培养形成都应当作大事对待。常有人认为,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不要紧,只要把作业都做对了即可。许多不良的态度、习惯,在家长眼里都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可是,“性相近,习相远”,刚出生的婴儿在道德、态度、习惯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别,却因为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导致其态度、习惯的后天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造就迥异的人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针对这方面的培养也理当如此,不要因为事小而忽视事情背后的态度和习惯。因此,个人软件的培养,应该在很小的时候,从培养道德、态度开始。

然而,我们却常常忽视态度、习惯形成的细节性过程。尤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常常采用解决数学、物理等科学性问题的思维方法,认为只要解决一次即可。事实上,改变不良的、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甚至可能是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且经历很多事情的过程,并不像做一道数学、物理题那样,做完了就完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过程所需付出的时间、精力上的代价,将数倍增长。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到了25或30岁以后,个人的态度和习惯已经基本被固化,很难再被改变。这种态度和习惯的固化,大大地约束了个人的思维、眼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而言,他们不善于发现这方面的问题所在,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不断地纠正。

在培养小孩态度、习惯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结果导向性、无条件的收益最大化导向方式。尤其是小孩对这些抽象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概念,常常会困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面对这些困惑和现象,很多家长有时真没有办法直接说服小孩。

在很多家庭中,老人和年轻的父母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常常会出现规则不一致的情况。当父母不满足小孩的要求时,如买玩具,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就满足他。家长甚至认为:只有一个小孩,只要他能认真学习,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皆由家长代办。有时,小孩的成绩越优秀,家长就越希望他专心学习,更不希望让他承担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渐渐地,除了学习掌握了知识,小孩的其他能力均存在欠缺,甚至心智发育不健全。以至于长大走向社会后,他即便具备好奇心和勤勉的态度,但如果缺乏其他方面良好的态度,不会谦让,唯我独尊,不能积极面对所碰到困难和问题,那他也很难担当重任。我们常见到“虎父犬子”现象,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四、个人软件之通用技能的改善和培养

个人软件的通用技能泛指个人做事的习惯、能力和方法。相对而言,习惯和态度决定了做事的能力和方法。本书接下来重点介绍习惯和通用能力。

态度决定了做事的习惯。理性思考可以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做的态度使得个人在面对事情、困难,甚至问题时,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自我负责、好学、勤勉、公平、服务等态度,同样影响到一些重要习惯的形成。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改变态度开始,在细节上形成自然的习惯,而不是形成被迫的习惯。这种自然形成的习惯更加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

同时,习惯与情商(EQ)有关。很多人认为,个人成功的80%取决于其EQ。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围绕书本知识的教育,主要是解决个人智商(IQ)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面向EQ开展教育呢?

其实EQ与IQ并非对立的概念,一个EQ很高的人,其IQ也不会太差。每个人的EQ蕴含在其言行中,与其IQ、思维、行为规律相关,涉及面很宽。实际上,EQ与道德、态度、习惯和能力一样,都是抽象概念。凡是涉及抽象方面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和语言上,必须依托或蕴含于具体的事例、活动或行为,通过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寓教于过程,方能奏效。因此,EQ的教育难以固化、形成可开展课堂教学的课程。即使有了书本上的培训教条,EQ的训练也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尤其需要结合具体的行为细节。有的机构专门组织开展EQ培训,也可通过教学或培训的方式改善一些EQ技能,但要想改善道德、态度、习惯等,可谓是难上加难。因为任何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形成并不断地固化这些方面。

(一)习惯的形成和改善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那么,习惯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习惯就是经常练习,成为一种规律性的惯性。这种惯性形成以后,人在处理事务和问题时,都会根据已形成的习惯,鬼使神差地采用同样的方式,似乎不自觉地进入了同样的轨道。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又包括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涉及一种或多种习惯。因此,个人的习惯不仅很多,而且时常交织在一起。针对具体事情,从某个角度看,反映的是一种习惯;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的却是另外的习惯。本书仅简单地归纳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习惯:

1.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涉及个人生活、与人交往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计划做事情的习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强调计划协调的重要性。不管是个人的小事安排、人生规划,还是涉及与人合作、排兵布阵的大事,事前计划往往是实现整体性、战略性的协调与优化。

由于计划是事前行为,未来却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计划需要考虑应变的对策。针对长期规划,还需要设定不同阶段的计划,方能具有可操作性。很多人从功利性思维角度出发,不愿前瞻性地谋划。但是,人生和很多复杂的事情,需要长远规划指引未来的道路,如果缺乏远大目标和发展蓝图,就犹如没有目标的航船。说到人生规划,也许在年轻时,尚不能确定未来会做什么工作,成就什么事业,但至少可以设定适合的期望值,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计划自己一生想做的事情,设定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哪怕没有完整的蓝图,计划也可以帮助整理思路,有总比没有好。

一般来说,大规划往往包含许多小计划。规划或计划的制定往往需要抓住一条主线,然后从宏观、多维的角度出发,规划主要任务内容和工作内涵。如很多计划都以时间为主线,具体明确各个阶段的进度安排、事务性内容、日常进度安排、人员分工、资源保障、管理落实措施,有时甚至需要考虑资金安排等。

人生规划通常可分为学校教育、步入社会、进修提升等阶段。每个阶段还需要考虑主体目标和辅助目标。如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大学等阶段,这些阶段的小目标服务于个人的学历、未来职业规划、事业发展等大目标。因此,更需要重视态度、价值观、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中,对幼儿或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职业缺乏自主认识,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学习知识也需要理性的计划,特别是面对书本、网络、媒体等海量信息。要学会筛选,并进行优先排序,而不要被大量的学习所淹没。一般来说,从弱项着手,会带来更高的回报。

计划的安排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性,当多个事件同时出现时,则需要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原则,思考分析、辨别选择。针对小孩,可以训练小事情的规划,学会预见冲突的存在、意外事件的发生,并积极思考应对方法。针对高中生或大学生,可以规划更复杂的事情或活动,甚至规划人生。

横向的全局性规划也是这个习惯的重要方面。如果说纵向的阶段性规划是“谋势”,那么横向的整体性安排则是“谋局”。从个人角度来说,做一件事情需要多维地思考、设计整体性的计划,避免单线思维和思维定式。从社会角度来说,战略性规划的好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更加需要立体性的高屋建瓴思维。

(2)守时守信的习惯

“人无信,则不立。”毋庸置疑,守时守信是非常重要的习惯,也是一种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基础性规则,但却常常被忽视。

要做到守时守信,需要合理的计划性习惯作为支撑。有关这种习惯的重要性和事例,很多书籍上都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3)“用心”做事的习惯

这个习惯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论事情大小,都必须认真去做。该习惯不仅是重要的生活习惯之一,与多个态度和习惯紧密相关,也是敬业精神的主要表现之一,关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很多小孩这方面的习惯并不理想。因为学习压力很重,他们主要关注知识学习,常常“疲于奔命”地完成作业,甚至有完成了作业就“交差了事”的心态。因而,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阅读、消化和思考,对知识理解的“用心”程度不够。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了“完成作业即可”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很容易蔓延到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学习和工作非常勤奋且“用力”,但他们往往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只求数量上的成绩,不求质量上的卓越、整体性的优化。所以,笔者常对小孩和学生们说:“用心”比“用力”重要。

(4)勤俭节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