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62

第62章 个人成功的方法(7)

这种习惯与世俗的社会价值观有关,是一种嘴上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的习惯。因为和这种习惯相反的习惯是铺张浪费,而铺张浪费常常与面子观念有关。爱面子可是咱们很多人从小就形成的潜意识行为。

一些庆典活动,动不动就警车开道,场面做得很大;有人请客吃饭,如果菜被吃光了,主人脸上似乎很没面子等。这些活动与做法,从根子上说,还是心理因素在作祟。很多人也知道勤俭节约不是小气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社会普遍性看法的影响,很多人做事情时缺乏逻辑,面子常常被不自觉地摆在了第一位,习惯于讲究排场。

培根曾说:“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与这种逻辑相似,一次铺张浪费,就事情本身而言,并不能说是很严重的事情,但事情背后却是多年不良的观念和认识。对小孩而言,如果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熏陶,当他有过三次以上的类似经历以后,就难以改变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和习惯。

(5)注重观察的习惯

观察的习惯可能与个人学习最为密切。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处处留心皆学问”,都与该习惯有关。

最朴素、最简单且最通用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有人很善于模仿:如有人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有人模仿范文写作,有人模仿各种方言说话,有人模仿明星唱歌,有人模仿并应用小品、电影中具有创意的语言。各种模仿都需要观察细节,并需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应用。模仿所产生的幽默或诙谐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因此,模仿也是一种能力,模仿能力较强的人通常EQ也较好。

模仿分为表象性的形式和行为模仿、过程性的结构和思路模仿、思维性的思考和方法模仿等不同层次。婴幼儿和小学生从语言、行为、举止方面模仿成年人说话、做事和学习;大学生、研究生更应该从思考方法、研究过程等方面模仿别人,进行思考、开展研究。

注重观察不只是看,更需要思考。众所周知,科学旨在研究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规律性。然而,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太习以为常,常常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只有少数人会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实际上,人类所有的文化、思想、道德、法律、经济、理论和技术等知识,都来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同样地,针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只有少数人在思考背后的“为什么”,少之又少的人在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改善社会”。

在观察中对比思考,是提升观察层次的重要表现。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学习借鉴别人在道德、态度、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反省最困难之处不在于发现自己与别人在能力、方法、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差距,而在于发现你与别人在态度、习惯、过程和思路等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在于细节,但细节却常常不被重视。

(6)分类归纳的习惯

这是一种常被忽视、但却很重要的习惯。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尴尬问题:存在电脑上的资料、放在办公室或家里的东西,要使用时,却经常找不着。因而我们需要对资料、东西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很多人也许知道数学的“合并同类项”,殊不知,生活中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正因为如此,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并不是什么科学性的东西,但却便于查阅和管理。

分类归纳需要一定的分类规则。譬如:整理书房的书籍,就需要根据类别或者尺寸大小,进行分类摆放。分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规则,很难找到绝对最优的规则,因而就会出现分类规则的冲突。这时候就需要理性地思考,选择一种相对较优的规则。生活中,很多时候的取舍,何尝不是如此呢?

更高层次的分类,需要采用分类学方法,定义分类标准,并对类别进行命名以示区分。如化学的物质分类,生物学的物种分类,计算机领域的命名方法,办公室的文档编号,图书馆的图书编目,书籍出版的书号等。这些分类都采用了分类学方法,定义并命名了分类标准。

家长、老师应该多引导、鼓励、帮助小孩动脑筋,如在家里自己动手收拾东西,将课本、参考书、动画光碟、童话书、玩具、作业本、试卷等分类摆放;在校学习时,归纳所学知识的内容、层次,梳理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作业和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内容,最好能从习惯、方法等层面分析原因。

社会性的分类归纳习惯对维持社会的有序非常重要。很多人出国回来后,常常感慨发达国家的生活环境好。环境好是结果,得到这种结果的背后则体现了过程和细节上的社会习惯。仅以垃圾处理为例,发达国家对垃圾会进行专门的分类。我们很多人不注重这种习惯的培养,随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建设各种公共设施时,因为设计者缺乏这种意识,根本没有考虑丢垃圾的问题。

几年前,在某旅游景点,笔者曾一屁股坐在口香糖垃圾上。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很多人开私家车出行。可笔者曾多次看到,在等红灯时,有人将车内烟灰倒出车外,还有人从车里扔出各种小吃的包装袋。他们何以如此缺乏社会公德呢?

(7)遵守规则的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令人类社会公平且有序。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习惯的遵守情况是衡量一个社会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则就是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维持人类社会公平有序的另一种最基本的规则是道德和法律。在自然规律、道德和法律之外,还有一些社会规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政府管理规范、其他公共领域的规则、特定领域的业务规则等。

①规则的形成。通常来说,自然规律客观存在,人类无法改变和违背它。除此之外,其他所有规则都是人类为了追求公平正义、共好意识而制定的。每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宗教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等是该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沉淀不自觉而形成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则是国家、工作单位、社会团体有意识地制定形成的标准;有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却是不成文的规则,如排队不与别人挨得太近,就是一种重要的细节性习惯。

人为地制定规则,在不偏不倚的前提下,需要尽量地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形的发生,避免“自相矛盾”,尤其需要考虑到最坏情况的发生。例如:理想地说,制定国家的法律体系,需要自上而下地设计这个体系,保证体系中的各个法律之间相互衔接和互补。法律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最坏的情况以及各种情形下的应对措施。制定其他各种规章制度、业务管理流程规范、甚至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思路和方法,不也是如此吗?

②规则的执行。规则本身并不能带来社会的有序,更需要较好地执行。有了规则,并不一定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执行。这是因为:规则本身是抽象的,每个人对相同规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规则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也不一样,更何况规则难以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形。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约定俗成的道德、人为制定的法律和其他所有规则都具有区域性、特殊性,因而需要理性地区分:自然规律和法律等规则需要严格地执行,不能做任何妥协;大多数规章制度的执行则需要灵活地应变处理,避免过于僵化。通常来说,由于规则的刚性存在,不同的人执行规则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执行规则时,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要么太讲究人情;要么太过于僵化。因此,执行规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技巧和艺术。

第一,规则容易被打破。当有人违背规则或最坏情况发生时,执行监督机制应该发挥作用。否则,规则就会一点点地被打破,到最后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每个人在第一次违背规则时,如学生上课迟到或官员受贿,哪怕只是一点点地打破规则,心理上都会有那么一丁点的惴惴不安。当第一次打破规则没带来多大的危害,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慢慢地,人的心理也就变得坦然而无所谓了。实际上,打破规则的心理经历了从“试探”到“习惯”的过程。然而,规则的违背,从长远角度看,必将带来社会秩序的破坏、社会管理成本的剧增。譬如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只好在十字路口增设电子眼,这就是带来社会成本增加的一个典型示例。

第二,规则容易被僵化。有的人在执行规则时,容易生搬硬套,缺乏柔性,甚至人性。如保安、城管在管理执法中常常产生矛盾,激化矛盾,甚至演变为重大事件。实际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人情味的规则执行可避免大多数矛盾的产生。

③遵守规则的习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很多人常常打破规则,甚至无视规则,如需要排队的场合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等。而在很多发达国家,每个人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们坚守自己的操守:别人打破规则是他的事情,我遵守规则是我的责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多数人打破规则,导致潜规则盛行,“平凡而勤勉、认真且踏实”的人生观正在被忽视和边缘化。看到别人打破规则,尤其是他并未因此而受到任何惩处时,很多人会认为:他能打破规则,我为什么不能。少数守规矩、讲原则的人却被视为异类,被边缘化。

不要小看“他能打破规则,我为什么不能”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之间的差异。正是整个社会的这点差异,导致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一个生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从小到大就形成一种不遵守规则的习惯。这种习惯还会影响其他人,导致集体、社会的习惯也如此。这种习惯差别就是素质差别的主要表现。因此,要改变整个社会的不良习惯、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哪怕只是一点点,都可谓是难上加难。

在小孩两三岁时,笔者某次晚上的应酬可以带小孩参加。下午问她是否同去,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去。当我要外出时,小孩缠住我要同行,我就告诉她:她必须按照所说的去做,因为她之前说过不去,所以我肯定不会带她同行。从那以后,每次可以带她出去吃饭时,我问她是否去,她就会想想再回答我,并按照回答的内容去做。

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一个小孩、两个家长和四位老人,形成“倒金字塔”形的结构,家中很难讲究规则。例如:孩子要买玩具,父母不同意买,老人却让步纵容,或者小孩死磨烂缠,家长做出让步。规则第一次被打破后,小孩找到了方法,第二次打破规则就容易多了。对孩子的教育来说,买不买玩具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规则的执行。同样地,有的“官二代”或“富二代”在学校违规要被处罚,家长出面摆平事情。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我爸是李刚”的事件。

(8)克己节制的习惯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习惯,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样涉及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随心所欲。当不如意、不称心时,个人不能改变,而只能适应社会环境。这时,个人需要的理性就是克制自己。对任何人来说,在小时候,学会克制自己、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适可而止、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更是一笔丰富的个人财富。

现在的年轻人是被归为“80后”、“90后”的一代。这代人之所以被特指,其原因在于: 第一,这代人普遍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接触很多东西,比较现实化;第二,他们接受的是快餐文化。相对于父辈,其自我思考能力较欠缺,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较弱,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情绪化。

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007年以前,某四川籍学生分别被清华和北大录取,但因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学校将其开除。2007年第三次参加高考,他又成为地区的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个特例说明了什么?

2.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学习的习惯,特别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过程,很多资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描述,本书不再赘述。这里,笔者针对知识积累、思维习惯、思考方式等,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更应该学习理解书本知识之外的东西,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技术的发明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理性思考、利用所学的技术解决问题、培养态度习惯和能力等。

在《遭遇美国教育》里有这么一段话:“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