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64

第64章 个人成功的方法(9)

这种能力如此地重要,以至于有很多书本、讲座专门介绍。本书仅根据笔者的认识和理解,简单地进行介绍。

(1)沟通交流是双向的

有效的沟通交流就是了解别人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正确的方法传输给对方。说的时候,要确保对方能听懂;听的时候,要确保能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通常来说,不仅要听懂对方所说的,而且要尽量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沟通交流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对方的责任。

(2)沟通交流要积极

在某些国家,不仅是大学,连中小学都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书本知识、专业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如几个学生组成项目组或任务小组,每个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仅需要表达自己所想的、所做的,而且还要理解别人的思路和想法,协作完成任务,最后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演示汇报。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中国人比较含蓄,沟通和交流并不是非常积极。但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积极的沟通交流是一种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针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天才的演说家并非天生具有演讲口才,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后天的经验性能力,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训练和点点滴滴的积累。这种能力的训练培养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且尽早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敢说话。克服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次与陌生人交流,表达的结果通常并不理想。即使这样,也要不断地开口训练。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就应该鼓励两三岁的小孩与人打招呼,向客人介绍自己,鼓励小孩找话题与客人交流,甚至给客人唱首歌、讲个故事、表演一个节目等。

一位外教同事Tony先生曾与笔者相邻办公,小女与Tony已非常熟悉。利用这种机会,我请Tony教小孩一点口语。但是,她第一次找Tony练习口语时,这么几秒钟的距离,却经过了半小时的思想斗争,才走过去。在我的办公室,小孩不时地问我该怎么开口、说些什么。我告诉她:自己想办法设计谈话的内容,实在不行,谈天气也可以。半小时内,她的心里就这么一直犹豫、矛盾着,并多次和我商量可否下次再练习、明天再练习。我告诉她,下次她同样不会准备得很完美,还是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迈出第一步。在多次鼓励下,她终于跨出了那么几步,与Tony老师开始了第一次的英语口语交流。随后的多次练习和交流,她再也没有了第一次时的紧张和不安。

多数人在很多的“第一次”时,如第一次与陌生人交流,第一次与别人握手,第一次用英语说话,第一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等,因为担心不成功、害怕失败、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等心理因素,总会存在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都需要自我反省、克服和跨越,别人的鼓励很重要,自我的鼓励更不可忽视。在面对类似的心理障碍时,每个人都该告诉自己:该面对的事情,迟早需要面对,晚做不如早做。如果豁出去做了,也不会带来什么坏处。

第二个层次是能说话。在具备第一个层次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后,如果需要进一步与别人沟通交流,就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有的人在沟通交流时,思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常常不得要领。除非是海阔天空地漫谈聊天,一般来说,沟通交流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尤其是针对工作的讨论和交流。个人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根据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经历,结合所听、所看、所思和所想,积极主动地寻找对方感兴趣、容易理解的话题。

不管是与陌生人第一次沟通交流,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讨论交流,抑或是与老朋友聚会聊天,都需要注重沟通交流的逻辑性。在考虑逻辑性时,需要在交流之前,根据谈话对象,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构思沟通交流的目标、方式、内容、层次,并设计洽谈内容的范围、方面以及相关的逻辑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学会当听众,尽量理解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尽量认同、肯定对方的观点。

在工作中,笔者常常和一些国内外大学的教授、跨国公司的员工洽谈合作事宜。洽谈之前,笔者通常会设想对方希望的目标,我方期望的目标;应该告诉对方什么,需要了解对方什么;如何让双方的合作内容具体化,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合作项目等。刚开始第一次交流时,双方不宜直接洽谈合作的内容、方式,而是相互介绍情况和意图,寻找双方的兴趣所在,逐步将未来潜在的合作清晰化、具体化。如果能谈到双方相近的兴趣、经历或认识的人,就会大大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

第三个层次是会说话。“会说话”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甚至同样的话,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表情、眼神和手势,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会说话的人,不仅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思维方式进行表达,而且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说话,包括用词、语气,并伴以不同的表情或肢体语言。

笔者虽不在官场、商场,但相信很多高层的沟通交流是从普通的交谈开始的。这个过程充满了智慧,双方“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理解和沟通交流,开门见山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在沟通过程中,需要能设计谈话的轨迹以说服对方的能力。商务谈判时,需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理解对方并理智地让步。退一步,不是输,也不是软,更不意味着放弃。如果双方意见存在分歧、甚至完全不一致时,更需要耐心、理解、包容和谦让。即使眼下谈不成生意,也可以广交朋友。

(3)沟通交流的渠道

沟通包括理性及情感的沟通,因此,沟通交流往往不是采用单一的方式和渠道,而是采用物理的、感性的和理性的三个渠道完成。

物理渠道是指沟通方式和表面形象。其中,沟通方式包括了电话交流、面对面沟通、集体会议、信件、短信或电子邮件等;表面形象包括有力的握手、自信的笑容、整洁的衣着和大方的行为举止、谈话和倾听时与对方始终保持眼神的接触。感性交流则是通过潜意识的感觉完成,在沟通过程中,兴奋、失望、惊奇、诧异等感觉可以通过眼神、音调和肢体语言传递,都属于沟通的方式和手段。理性交流主要通过语言完成,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不仅能够同时有效地运用物理、感性及理性的渠道,而且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时常碰到的尴尬局面。面对僵局时,换位思考、包容谦让和自损自嘲是常用的手段。因此,沟通交流过程中的灵活应变不只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更需要经验和智慧。

一朋友的小孩已硕士毕业走向了工作岗位。一次,该小孩与他的母亲发生矛盾,无法深入交流。于是,他就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于是很好地化解了矛盾。二战期间,罗斯福造访丘吉尔,刚好碰到丘吉尔洗完澡从浴室出来,场面非常尴尬。丘吉尔急中生智,神情坦然地说:“你看,英国首相对美国总统多么坦诚,在你面前我绝对没有一丝的隐瞒。”这样做不仅化解了尴尬局面,而且英国从美方得到了全面的军事援助。这些都是积极、智慧的沟通方式的表现。

(4)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一般来说,每个人说话都不会无的放矢,当其在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时,一般都有某些理由或原因。所以,当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时,切勿马上反对。如果双方的观点存在分歧,通常有三种可能:价值观不同,视角不同,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不一致。

价值观不同是非常基础性的分歧,往往反映了道德、信仰、态度等深层次的分歧,且难以消除。在普适价值观的基础上,要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要刻意强求一致。针对这种分歧,双方可从共同兴趣或利益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开展价值观层面、价值观之外的讨论交流。如此一来,双方比较容易相互认同、达成共识,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执。价值观之外的分歧较容易消除,只要双方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要善于当听众,并试图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专心理解且尽量认可对方的观点。

在向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对方未说完就打断,这是最糟糕且让人不满的做法,也是不礼貌、缺乏涵养的表现;

②在对方结束后,只是一味地反对,这通常是无效的做法;

③在对方结束后表达“没意见”,这通常是非常一般、消极应对的做法;

④在对方结束后,告诉对方“以后再讨论”,这通常是一种拖延的做法,其目的是希望对方让步,也属于消极应对的方式;

⑤在对方结束后,开展有效的沟通,讨论发现分歧和不一致核心何在,并积极地解决问题。这通常是最佳的做法,可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理解、包容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消除分歧、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这样,双方可以消除误解,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便持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包括价值观的不同,双方都可以明确认同所在、分歧何在。

(5)如何指责别人

当我们认为别人做事的方法、过程或结果不理想时,常常会忍不住抱怨,甚至指责。有的指责别人会认同、虚心接受,而有的指责反而会激化矛盾、引起冲突。矛盾和冲突皆因方式和场合的不当选择所致。这时,可以采用一种“三明治”法,而不要针锋相对地指责对方。首先,肯定对方做得好的地方;其次,指出不足之处,尽量避免用“但是”;最后,提出你的期望。

你可以这样评论他人的工作:“我一向都觉得你做得不错。只是这次有点出乎预料。不过我相信,以后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是不是?”

通常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或其他不相干的人在场时指责别人。当别人有过错而去指责时,有理还得有礼。俗话说“对事不对人”。指责他人时,应该将具体事情与品行、态度、总结、评价区分开。针对事情,根据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具体事情(What)、如何发生(How)、为什么发生(Why)等方面,进行客观描述。

2.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生活逻辑、物理逻辑、思维逻辑、法律逻辑、业务逻辑等逻辑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类似于中文里的“道”。所谓逻辑,就是事物发展的理性规律、过程关系,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物理关系、客观规律性或主观抽象性的事物发展过程。任何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事物发展进程,都有其自身的背后逻辑。因此,逻辑受到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生活规律和个人思维规律的综合影响,分别形成了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

客观逻辑是前提和基础。每个人在对客观逻辑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区分、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和自然规律。在遵循客观逻辑的前提下,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被普遍认同的规律、过程和方法,形成了事物的合理性。认知世界、处理事务的思维过程综合地形成了人的主观逻辑。

个人的思维逻辑,是个人主观逻辑的表现形式,是指个人思考、分析事务的过程性思维规律。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掌握的常识和知识,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理性地思考、分析和描述事情。

单线性的事情,往往比较容易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但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情形下,如何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梳理其中的关键因素,并按照重要程度组织思维路线图,却需要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这种思维逻辑的能力训练需要较长时间。

逻辑思维是沟通、交流和表达的基础,也与创造性紧密相关。家长和老师除了关心小孩的知识、成绩、排名等结果之外,更需要重视小孩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三岁以后,家长即可设计一些任务场景,老师可从写作的结构组织、做题目的思路分析等方面,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家长可采用多种方式,从生活的细节出发,随时随地训练小孩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如与小孩一同看一集电视剧或一部电影,看完以后让小孩复述故事的关键情节;也可以叫小孩介绍当天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可以在周五时,让小孩设计自己或家人的周末活动。

对所有人而言,所看的、所听的、所学的、所读的、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和所写的都不一样。逻辑思维的训练不仅需要多看、多听、多读、多学、多想,更需要将事情说清楚、写下来。很多计划仅仅描述“做什么”还不够,更需要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做”和“如何做”,充分考虑计划的可执行性。

3.自我反省能力

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种能力,以至于很多书上并未讨论分析。之所以被认为不重要,是因为反省往往是“事后诸葛亮”。自我反省是总结反省自己或别人的得失,得到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经验、教训可以为自己、别人的未来提供参考,以免走同样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