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能力与很多态度、能力紧密相关,如高屋建瓴的思考、理性思考、自我负责、公平、服务的态度等。反省通常针对得到结果的过程,需要采用高屋建瓴的过程思考,结合生活、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尤其是针对与人交往的过程,包括矛盾、纠纷的处理,反省更需要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理性、公平地分析各自的责任。
很多人考虑问题,总是习惯于从自我无过错的角度出发,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数落别人的不是。如果事情没有做好,自己应该反省:是过程中自身的态度、习惯、能力、方法出了问题,还是客观原因导致失败。如果被卷入矛盾纠纷中,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反思。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时候,发生矛盾、纠纷的双方都有错。
4.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是每个人最宝贵、最公平但却常常不被管理的资源。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中,时间管理能力同样重要,各种媒体、通信工具、网络应用软件和手机短信等,使得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如果个人不善于管理时间,就无法专注于做事和思考,因而就很难获得沉淀、做到极致。
假定你早上8点上班,中午12点下班。其中,如果你主动打电话2次,接听手机5次,网络聊天或讨论问题5次,浏览新闻或其他网页5个,那么,四个小时内还有多少时间用来专心做事?能否持续半小时以上专注于做某件事?稍有理性的人不难发现,在这种情形下,时间管理是多么重要。任何人只要将物理上碎片化的时间,在逻辑上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整块的时间,并集中于做一件事,定有所成。
至于如何管理时间,很多资料开展了深入的分析,本书不再赘述。
5.高屋建瓴的思考能力
高屋建瓴的思维难以定义和界定,因人而异,因场合而不同。通常来说,相对于具体的书本知识点、专业技能点而言,高屋建瓴的思维更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架构性的、长远的思考方式。
学校传授的知识,绝大部分属于战术性、实施性、局部性等层面的微观知识点,而高屋建瓴的思考属于战略性、规划性、全局性等层面的宏观抽象思维。这些知识通过教育即可获得,而这种思维则更多地需要引导和培训。如果说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种小聪明、小技巧的话,那么,高屋建瓴的思维则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其实,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思维过程。
图7.4表示了现实生活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进行总结、抽象、分类并固化,就形成了各种思想、理论、技术等知识。《论语》如此,《三字经》也如此;牛顿如此,爱因斯坦与居里夫人也如此;数学、物理如此,建筑、经济与管理还是如此。因此,所有这些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动态变化、斑斓多彩的,知识则是静态不变的。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而且更是运用知识的空间。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技能,教学生“思考什么”、“学什么”,更需要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和“如何学”。老师可以“跳出书本看书本”,超越静态的死知识,以一种更宏观的思维,自己思考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每个知识点“如何形成”和“如何运用”。否则,老师就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
从《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的几段话,也许可以窥见他人如何培养这种思维。这种教育方式和过程也许不可复制,但绝对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
十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老师正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使其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很不一样。我们对结果更为关注,然而片面地追求结果只会令思维、视野变得狭隘,对过程的学习、借鉴也许更具有启发性。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更需要高屋建瓴的全球化视野。否则,我们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又如何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这种片面地追求结果的思维,使很多小孩在碰到一丁点困难、一点点不如意时,脑筋常常转不过弯。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笔者曾给多个碰到类似情形的学生提供咨询,并告诉他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遭遇困难或挫折实属正常。如果从更宽的视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如一个月、一年,他们所遭遇的不如意也许根本不算什么。
高屋建瓴的思维还会教人看“势”。“势”分为内势、外势、时势、地势、气势、形势、名势、权势、局势、事物发展的走势等。谋势之道,贵在通盘的战略性考虑,清醒地认识“内势”与“外势”,系统地审时度势,谋定全局之势而获全胜。李海波:《势:人生谋势之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特别是遭遇挫折时,更要看清事物发展的“运势”,自己规划、把握甚至努力,引导事情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一种大智慧。
一些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只关注专业和就业;毕业找工作更多地关注薪水多少;社会也常常采用某种单一标准度量事物。其实,专业技能只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谋生手段,大学选择更为重要。读大学需要态度、习惯、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找工作时,只要得到的薪水能保障生活,就更需要看看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和自我价值提升的机会。如果看不清大势,怎么可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呢?
6.处理事务的能力
如果说高屋建瓴的思考是战略层次的能力,那么,处理事务的能力则是战术层面的。处理事务(包括面对问题)涉及逻辑思维、沟通交流等多种能力。因此,这种能力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面对较为单纯的事情,简单而单一的思维逻辑足以应对,大多数人都能表现得较好。但是,处理较为复杂的事情,特别是紧急情况、多件事情同时出现的情形,需要高屋建瓴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制定行动计划和应急对策,甚至需要权衡整体性的利弊、果断决策、痛苦的取舍。这时,这种综合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除非开展假象性构思或沙盘演习训练,否则,对小孩而言,这种能力的锻炼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即使采用沙盘演习方式训练这种能力,也需要根据事情发展的动态性,构思、设计一些复杂场景,还需要考虑事前因素、事中的突发情况、事后的总结分析。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如地震、火灾和其他紧急情况,大多数人已经乱了方寸,仅凭潜意识采取行动。
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长应该知道,面对新事物、问题或困难时,任何人总有那么一点不自信或胆怯。尤其是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小孩,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办法,尽量让他自己去尝试,并告诉他“经历摔跟斗和丢面子的事情,越年轻越划算,甚至是一笔财富”。如果小孩处理事情不当或失败了,家长帮助小孩分析问题即可,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针对美国发生的突发性安全事件、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德国发生的“毒黄瓜事件”等,有人认为“德国那么重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还不是会出现食品问题”。这种“我有错,你还不是有错”的思维,似乎为“瘦肉精”、“毒水果”、“地沟油”等找到了很好的参照。其实,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不因民族、国家、时间、地点而存在差异。既然发生了,就应该积极处理。这些发达国家所具备的积极态度、快速的应对方法、国民所表现的有序性,却是国民具备这种能力的综合素质体现,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我们缺少的也许不是应急响应的技术和手段,而是一种处理事务的整体性思维,背后更为缺乏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7.行动计划能力
行动计划针对的可能是单人完成的小事,也可能是多人合作的工程项目。事情本身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持续多年。在设计、建设大系统或大工程时,通常需要从“What to do”和“How to do”制定行动计划。
首先,需要解决“What to do”的问题,构思并明确大系统的整体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形成阶段性的目标。其次,从完成过程上,将系统建设目标映射为进度计划。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时间、人、财、物等客观条件,使得制定的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可执行性。我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在规划大系统的完成过程中,还需要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尤其需要考虑最坏情况的发生,针对各种情况提出应对措施与处理方法。
这种能力主要靠家庭教育培养。在小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小孩参与或独立地安排一些外出旅游、生日聚会或周末活动,听听小孩的计划和想法。
几天的外出旅游就是件颇费脑筋的事情,家长可以让小孩计划安排。除了怀揣足够的钱以外,还需要考虑天气、身体等异常情况,携带必备的衣服、雨具、药品、干粮和饮用水。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带够钱即可。但在深山野林里,花再多的钱可能也买不到一张创可贴。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有些问题远比组织旅游复杂,需要更大的思维视野并考虑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个人只有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方能担当更大的重任。
根据高钢的描述,美国十岁的小孩以“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等为题写论文,自己查资料、构思论文结构,并在文章最后列出参考书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计划能力的锻炼。然而,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写东西时懒得思考,把网上找来的资料简单地堆在一起,根本不对内容进行构思、规划和整理,甚至连简历都写不清楚。试问小学生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的大学生尚且做不好,问题的症结何在?当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事情或问题时,这些连资料都不会整理的学生又能做什么?
8.自我管控能力
自我管控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两方面。很多人也许认为这种能力不值得一提,但它恰恰是“80后”、“90后”学生最为欠缺的一种能力。
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是一种过程管理,表现在时间管理、每段时间做什么的内容管理、持续较长时间的计划执行管理、资金管理、其他方面的自我约束等方面。这种能力往往和很多习惯、能力纠结在一起,如时间管理能力、行动计划能力、处理事务能力等,因此,需要从幼年开始培养。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学生以考大学为主要学习目标,他们通常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一旦习惯了这种状态,他们往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之外或考上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在面对更大的时间自由时,感到一种茫然和惶恐。大学新生入学两个月以后,对大学的新鲜劲一过,很多学生开始变得无聊而不知所措,玩游戏、网上聊天、谈恋爱等就是他们的不二选择。刚开始,他们心理或许还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安。时间一长,也就变得麻木而无所谓了,心理的不安荡然无存。通常,很多学生不到一年就对大学生活失望了。
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其他活动麻醉自己、逃避现实。同样地,很多成人也缺乏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理性地说,学生和成人都知道这种沉溺行为的坏处。面对网游、赌博等行为,理性的公民应该具备理性的判断和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但是,我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却需要由政府进行管理、控制或禁止。
这种状态的出现,对大学生而言,表面上是大学目标缺失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缺乏管控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不良的习惯和态度,尤其是缺乏自我负责的态度。这种能力的欠缺也是从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不足积累而成。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自幼年的能力培养缺失,会导致成年后的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普遍性的缺失还会导致深层次的文化残缺与信仰失衡。
这种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父母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监管所有小孩。因此,老师和父母应该在时间和内容的计划进度、行为规范以及其他方面,提醒、监督和管理小孩,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尽量做到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自我管控。
9.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