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近最初的自己
17673400000011

第11章 七十二拐

“今天,我要数数这怒江七十二拐到底是不是七十二道。”早上起来的时候兰兰说。

“这个主意不错,我支持你。”我说。

“我也支持你。”阿诺说。

邦达镇的海拔有4120米,这是我们骑行路上第一次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住宿。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许是因为门窗关得太严,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脑袋有点发沉,隐约有几分头晕,我想坏了,会不会是高原反应?

从旅馆出来,骑在车背上,才感觉活跃起来。骑在路上,人顿时轻松了许多,于是海拔高不高的问题就被抛在脑后。前往业拉山的路上,天阴沉沉的,乌云吞没了所有的山头,云与山相接的地方像是泛着白色的细浪,小镇邦达俨然成了一个孤岛,陷在了云海里。我们沿着曲折的公路缓缓而上,云离我们越来越近,小镇在我们的脚下越来越小。

行在云里,能见度极低,朦胧中看不到前方。我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总以为视线的尽头就是垭口,而到了视线的尽头又有新的尽头。原本稀薄的空气被裹在云里,于是呼吸的过程成了吞云吐雾的过程,可是这样一点也不好玩。我们就像鱼塘里的鱼,在一池浑水里,游来游去,却像是在原地打转,而每一次的呼吸都是一口一口地往肚子里灌浑水。

我们花了两个小时才抵达业拉山的垭口,雾中的垭口伴着冷冷的风,吹得我们瑟瑟发抖,不敢过多地逗留,于是匆匆地下山。

当垭口把邦达隔在了业拉山的另一边,天空豁然开朗,阳光从蓝色的天洞里倾泻下来,原本黑乎乎的云层一下子变得洁白无瑕,我们腾着云驾着雾,游走在青山之间,如同鱼儿回到了大海里。

当雄伟的怒江七十二拐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不得不折服于那些修路工人的伟大。他们用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把公路幻化为一条长长的丝带缠在了这大山之上,让屏障变成了通途。因为有了公路的装点,山河显得更加壮丽,此中的美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下山的路上,兰兰开始数起了弯道,最初的时候,我也跟着数,然而由于醉心于路边的美景,数着数着就数乱了。路不但曲曲折折,而且崎岖不平,纵向是高低错落的起起伏伏,横向是被大车压出了沟沟壑壑。因为路太陡,我们不得不一路捏着刹车。骑在路上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稍不留神车子就会打滑,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下至半山,已经是午饭的时候,于是我们停在了路边的一块空地吃饭。远处路旁的山间散落着几栋楼房,环绕在梯田之间,四周一片金黄。

“咦,这里怎么还可以种水稻?”我有些疑惑。

“怎么可能是水稻!哪来的水?是小麦。”阿诺反驳我。

“也不是小麦,是青稞。”兰兰又反驳道。

“我们路上看到的青稞还绿着呢,你看这里的都黄了,肯定是水稻。”我说。

“肯定是小麦。”阿诺说。

“我们等会儿下去看就知道了。”兰兰说。

“你们队长的货架颠断了。”我们正在争论的时候,其他队伍的一个骑友从我们身边经过。

“低端货架。”我们仨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四个字。闪电侠的装备比较好,总说我们的刹车系统是低端刹车,我们的变速系统是低端变速。于是当听到闪电侠的货架断了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极其卑鄙地在那里幸灾乐祸。

其实那天下山时,有好多人的货架被颠断了。这是怒江七十二拐送给他们的礼物。虽然这是一件让当事人很不痛快的事情,但也不能不说是他们旅途中的一段美好记忆。

路过同尼村时,我们遇到了几只毛驴,身上背着稻草人(青稞秆)往村里跑着,一路过去却并不曾见到赶驴的人,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于这些精灵与当地人之间的默契。

当我们到达怒江边上的磋板路时,兰兰数完了他的弯弯拐拐,从业拉山顶开始一路下来,大大小小的弯一共数出225个。兰兰用他的耐心证明了怒江七十二拐并非七十二道拐。其实这并不重要,七十二这个数字仅仅代表了多。除此之外,还有人称其为怒江九九弯,怒江一百零八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一路上的弯,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拐过去。

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要翻多少道弯,却并不容易数得清楚,唯有走过才能明白,可人生却不容许我们再走一次。

川藏路上的每一个转角,我们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而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一次的转弯也都将赋予我们别样的意义。

下一个转弯也许会迎来一马平川,也许会迎来万丈高崖。只有在转弯前意识到弯在那儿,握紧了刹车,才不至于在平川处错失美景,在险厄处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