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战争史
17682300000014

第14章 唐史(6)

开元廿一年,分国内为十五道,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西汉之刺史,此为监察上之分区。天宝元年,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曰安西,曰北庭,曰河西,以备西边。曰朔方,曰河东,曰范阳,以备北边。曰平卢(原治柳城),以备东边。曰陇右,曰剑南,以备西(南)边。曰岭南五府经略,以备南边。(《唐语林》八)次焉者有经略使一,曰长乐,福州刺史领之。守捉使二,曰东莱,莱州刺史领之,曰东牟,登州刺史领之。(《通典》一七二及《旧书》三八)此为兵防上指挥之分划,只施行于沿边地域,腹内如河南、江南、山南等都未设节度使,且与当日地理区划之十道,采访区划之十五道,其用各异,读史者最应分别清楚,无使混淆。至于边州军镇,除设置年份未详者外,如玉门军属河西,武德中置。(高祖)合川郡守捉属陇右,贞观中置。

江源郡(即当州)属剑南,贞观廿一年置。(以上太宗)

河源、莫门、积石三军均属陇右,仪凤二年置。

云中郡守捉及大同军均属朔方,调露中置。(以上高宗)

建康军属河西,嗣圣初置。

清夷军属范阳,垂拱中置。

丰安军属朔方,万岁通天初置。

威武军属范阳,万岁通天二年置。

天兵军属河东,圣历二年置。

新泉军属河西,大足初置。

岢岚军属河东,长安中置。(以上武后)

定远城、中城、东城及西城均属朔方,景龙中置。(中宗)

平卢军属平卢,开元初置。

绥和、平夷二守捉均属陇右,开元二年置。

洪源郡(即黎州)属剑南,开元三年置。

白水军属陇右,开元五年置。

安人军属陇右,开元七年置。

瀚海军属北庭,横野军属河东,恒阳、北平二军属范阳,振威军属陇右,宁远军属剑南,均开元中置。

临洮军属陇右,昆明军属剑南,均开元中移置。

威戎、宁塞、镇西三军属陇右,均开元廿六年置。

天宝军及平戎城属剑南,均开元廿八年置。

宁寇军属河西,天宝二年置。

振武军属朔方,天宝中置。(以上玄宗)

知者四十,其置在贞观前者只三处,何因而归咎太宗?再就地域分析之,则西南边十九处(陇有十三,剑南六),北边十五处(朔方八,范阳四,河东三),西边五处(河西四,北庭一),东边一处(平卢),西南边最多,置于开元年间者占十四,以其时吐蕃最可虞也。

朱礼之误,误于《新书·兵志》;《兵志》既将部分设置兵防之十节度使,混同于原日全国地域分划之十道,复大错特错,于十节度之外,无端创出“江南道”、“河南道”二名,连十节度为“十二道”,于是有“福州经略军一日江南道,平海军一、东牟、东莱守捉二、蓬莱镇一曰南道”之误文。钱大昕《考异》四五曾引《新书》三八,登州“有平海军,亦曰东牟守捉”,以辨《兵志》之误一为二;又引莱州刺史领东莱守捉,登州刺史领东牟守捉,辨天宝以前初无河南节度之名。余按不特河南无节度,江南亦无节度,长乐只福州刺史兼领之使。《新书·地理志》莱州云:“又有蓬莱镇兵,亦曰挽强兵”,蓬莱镇疑亦莱州刺史兼领。《新·兵志》种种错误,朱礼非徒不省,更以归咎太宗,可谓不白之冤。

朱氏一面致慨河北、陇右折冲府之少,一面又痛斥河北(范阳、平卢)陇右(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分镇之大,且申言:“其曰军、曰守捉、曰城、曰镇,隶焉者大者二十余,小者亦不下十余,以天下之极边,为天下之重镇,而抚之以都督,其品秩与十六卫将军同,乃在六尚书之上,而与左右仆射为一流,所为五大不在边者,果若是乎?”按府兵之主要任务为禁卫,道远则难致,朱氏亦既知之(见前廿一节),是不应慨边地置府之少也。都督有大(从二)、中(正三)、下(从三)之异,仆射从二,六尚书及卫大将军皆正三,大都督只有扬、幽、潞、陕、灵(幽州即范阳,灵州即朔方),如就中都督言之,则阶低于仆射,又非在六尚书之上。若高宗以后,吐蕃跳梁于西南,两蕃觊觎于东北,突厥猖獗于朔漠,边置重兵,由大将就近指挥应付,实迫切之图。惟通十节度镇兵凡四十九万,而范阳、平卢约占十三万(加入河东则为十八万余),则分配数目未免太大,玄宗之误,在于不善运用此种制度,而不在于边置重兵,吾人安得因噎而废食也。

或又批评唐代“其先也欲以方镇御四夷,而其后也则以方镇御方镇”,(《唐语林》八)朱礼亦云:“于是外镇盛强,其反者以镇兵,而讨平之者亦以镇兵”,其观念无非深信陆贽“居重驭轻”之原则。然中唐时除去长久分裂之河北及短期割据之数镇外。其余镇兵饷项,依然仰给中央,唐朝仍可以指挥调度,所失只在无久远处置之方;试观裴度平淮蔡,李德裕平泽潞,可作明确之反证。假如认定兵必驻内而后能消弭叛乱,则历史上变生肘腋者例固不少。神策军之地位固同于府兵(见上节),唐代迄未见其如何得力,且成为政治上之蠹虫,是知握指挥之权,尽操练之素,则无论外兵、内兵,同一收效,如其不然,内兵之为害,与外兵等。例如元和七年李绛奏,唐之京西、京北,皆有神策镇兵,原以备御吐蕃,使与节度使掎角相应。今则每有寇至,节度使邀与俱进,辄云申取中尉处分,比其得报,虏去已远。纵有果锐之将,闻命奔赴,节度使无刑戮以制之,相视如平交,左右前却,莫肯用命。请据所在之地,士马及衣粮器械,皆割隶当道节度使,俾号令齐一,如臂使指,斯吐蕃不敢入寇云云;府兵纵使保存,未必即能却安、史之凶锋也。

大抵朱礼论兵制诸端,都不切要,唯云:“凡天下之物,极于成者必坏,而萌于始者必极于成而后已,犹言人之生也,稚而壮,壮而衰,衰而老,老而亡,此其常也”;颇与今世发展、矛盾之说合,则其一节之可取者。

§§§第六节农民的反抗斗争

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除瓦岗、河北和江淮三大义军等仍在继续战斗外,各地还有一些农民反抗斗争。关中地区,隋末以来,战乱不已,又频遭天灾,饥荒严重,农民“往往聚结”起义。“厔、司竹,余氛未殄;蓝田、谷口群盗实多,朝夕伺间,极为国害,虽京城之内,每夜贼发”。土门(今陕西蒲城西)“境多盗贼”,县令李大亮用招抚和捕杀并用手段,将这些迫于饥饿的起义群众镇压下去。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吕宝生率义军七千攻破厔(今陕西周至),骠骑赵钦领兵征讨,义军损兵百余。稽胡义军进攻富平(今陕西富平),被将军王师仁击败;义军五万人又进攻宜君(今陕西宜君),与大丞相谘议参军窦轨战于黄钦山,义军从山上纵火,官军后退,窦轨斩其部将十四名,亲帅数百骑督战,下令“闻鼓声有不进者,自后斩之”,官军被逼前进,义军弓射不能阻敌而失利。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初,张子惠义军打败右骁卫将军王老德。唐王朝复命左屯卫将军何潘仁来攻,义军击杀何潘仁于司竹(今陕西周至一带),又在厔阵斩骁骑将军赵钦、王姿罗。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初,唐高祖命太子李建成将兵征讨稽胡刘成义军。两军遭遇于州(今陕西县),义军失利,损兵数百,千余被俘。李建成设诈释放义军渠帅数十人,并授官爵,令还本部招抚起义群众,刘仚成等首领请降。李建成以起义军尚多,恐夜长梦多,遂扬言增置州县,命起义群众前往筑城,趁机“阴勒兵士皆执之”,加以杀害。刘仚成闻其阴谋逃走。李建成“竟诛降胡六千余人。”为了彻底消灭转移到山林的刘仚成义军,唐高祖复命李建成率军“跨谷弥山,穷其巢穴,元恶大憝,即就诛夷”。十一月,林州总管刘大破义军,“(刘)成仅以身免,部落皆降”。在这一年里,蜀中农民起义军聚结于各地,被益州道行台右仆射窦轨先后镇压。因“南方寇盗尚多”,唐高祖以左武侯将军张镇州为淮南道行军总管,大将军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总管进行镇抚。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六月,瓜州总管贺若怀广至沙州(今甘肃敦煌西),该州人张护、李通起义,贺若怀广倚子城待援。凉州总管杨恭仁发兵往救,被义军打败,贺若怀广也被杀死。义军立沙州别驾窦伏明为主,进逼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长史赵孝伦击退义军。九月,窦伏明以沙州降唐。渝州(今四川重庆)人张大智起义,刺史薛敬仁弃城逃走。十月,张大智攻打涪州(今四川涪陵),刺史田世康、益州行台尚书郎郭行方和开州刺史冉仁德等联兵围剿,张大智“以众降”。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二月,始州僚起义唐王朝遣行台仆射窦轨率兵进讨。洋、集二州僚起义,攻占隆州(今四川阆中)晋城。四月,通事舍人李凤起打败万州(今四川万县)僚起义军。六月,泷州(今广东阳春西北),扶州(今广东罗定西南)僚起义军,被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镇压。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一月,眉州(今四川眉山)山僚起义,至翌年三月,被益州道行台尚书郭行方镇压。正因为各地农民起义“尚繁”,所以唐高祖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特别下《阅武诏》,“大集诸军,朕将躬自迅抚,亲临校阅”,“欲畅兵威”,以便镇压农民反抗斗争。

唐太宗执政初期,农民反抗斗争就零星地出现了。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山东大旱,青州(今山东益都)“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唐太宗命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前往处理。崔仁师用严罚首领、释放其他人的手段,将起义镇压下去。贞观初年(公元627—631年),京师长安有造反者,唐王朝命广德郡公李安远统领逻骑督察。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农民起义军在长江里活动,唐王朝以江州刺史左难当为静江大使进行镇压。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罗、窦二州诸洞僚民起义,众至“数万,屯据险要”。唐王朝派重兵进剿。诸军先锋高罗总管冯盎,率部落兵二万,攻破险要,义军失利。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八月,龚州(今广西僮族自治区桂平东北)东西五洞僚民起义,翌年正月被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击败。

在唐太宗执政中、后期,农民反抗斗争逐渐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夜郎(今湖南芷江西南)僚民起义,被夔州都督齐善行打败。八月,霸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僚民起义,“烧杀刺史向邵陵及吏民百余家”。同年底,巴、洋、集、壁四州山僚起义,攻打巴州,唐王朝遣右武侯将军上官怀仁率军征讨,在壁州击破义军。贞观十三年(公元609年)四月,巴、洋、集、壁四州山僚起义被上官怀仁镇压下去。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三月,罗、窦二州僚民再次奋起反抗,唐王朝以广州都督党仁弘为窦州道行军总管,率重兵进剿,义军失败。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幸洛阳,行至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惮于行役,冀上惊而止,乃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这是服役的府兵对唐太宗游幸无节的反抗,崔卿等被处死。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四月,松州(今四川松潘)松外蛮起义,右武侯将军梁建方奉命发益、眉、荣、梓、利、绵、遂、巴、卢、渠、达、集和渝等十三州大军前往围剿,“下其部落七十二所”,杀千余人,松外蛮义军逃至山谷坚持斗争,梁建方用“谕以利害”和“威信”的手腕,将义军瓦解。七月,剑南地区人民反抗斗争又掀起一大波澜。直接导火线是唐太宗为明年大举攻打高丽,命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船,大者长百尺,广五十尺,每艘大船需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州县督迫严急,百姓被逼得倾家荡产,“剑外骚然”。苦于造船之役的眉州(今四川眉山)、邛州(今四川邛崃)和雅州(今四川雅安)僚奋起抗役,声势浩大。唐太宗诏发陇右、峡中兵二万余人,以茂州都督张士贵为雅州道行军总管,与右卫将军梁建方联兵镇压,起义失败。

唐高宗统治时期,人民反抗斗争始终不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爆发了著名的陈硕贞起义。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女子陈硕贞,“自言仙去”,后“自天还,化为男子,能役使鬼物,转相荧惑,用是能幻众”。这种讲神仙,有召神劾鬼法术者,是道教符篆派特征。唐婺州司功参军事崔玄籍镇压陈硕贞起义,被封建文人喻为“破张鲁于汉中,殄卢循于海曲”。张鲁是东汉末年以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三十年的首领。卢循是东晋末年孙恩、徐道覆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起义也是利用天师道组织的。说明在唐人眼中陈硕贞是张鲁、卢循一类人物。睦州又是属于汉魏以来天师道广泛传播的滨海地域,利用早期道教发动的黄巾等起义,都与这一地区有关。就是说,这个地区有利用民间道教进行反抗斗争的历史传统。同时,唐代江浙滨海地区,属于天师道系统的符篆派比较流行。因此陈硕贞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是顺理成章的。《续高僧传·法融传》关于陈硕贞起义“傍误良善”,使僧徒遭到官府搜查的记载,也反映了它是利用道教,而不是利用佛教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