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长的工作中,最使之烦恼的是,他无时无地不处在人际矛盾的包围之中。所谓人际矛盾,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组织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校长调解人际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组织系统的工作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是否相“和”。“和”就是协调,就是团结,而团结就是力量,有力量才会有成效,所以,任何领导者,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重视人和。善于调解各种人际矛盾,造成上下同欲,同舟共济,齐心合力地实现共同的目标。第一节 宽以待人容人小过
化解矛盾,消除抵触情绪,首先需要有大肚佛的气量: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某人言行不如你意,受到你的指责,你的所作所为伤害了某人,于是他对你有意见,甚至和你作对,你作为他的顶头上司或朋友,对他的指令或要求,他很可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要消除这类抵触情绪,首先必须从你自己努力,度量大一点,要学会欣赏和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文化、年龄和长相,不用一个模式去要求人,并学会注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找出他的性格中你所喜欢的部分。其次你也应该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是有益的。正是由于男女之间的差异,才有人类的婚姻;正因为各层组织中各人不同的角色和能力,才有各层组织机构的存在。只要你这样想,这样做了,你的心胸就会宽广,肚里就可以撑船。
古今中外有许多因胸怀大度而化干戈为玉帛的成功经验。
宋太祖派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郭进。宋太祖召见了那人,审讯后知道是诬告,就将他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要郭进亲自杀了他。当时正赶上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那人说:“你竟敢诬告我,确实还有点胆量,我现在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推荐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不要弄脏了我的剑。”那个军校在战火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居然打了个大胜仗,郭进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宽大自己的仇人,容别人的过失,他必将感激之至,竭力相报。如果对部属或别人的抵触情绪抓住不放,甚至千方百计搜集他们的过失,并借机整他一番,非叫人低头认错不可,这样只会加剧矛盾,实在是愚蠢至极。
某厂青工小王,在一次与车间主任闲谈中,无意中说了班长小李在厂禁烟区吸烟的事。之后,车间主任批评了小李,小李就认为有人在背后告他的状,进行了一番调查,知道是小王说的,于是对小王怀恨在心,搜集小王的问题在班务会上批评他,并扣了小王的奖金。小王认为班长在报复他,决定以牙还牙,将班长负责拨过的巡检钟偷偷地拨回去,上级检查时误认为班长的巡检钟没有拨,就扣了班长的奖金。小王暗自高兴,班长则更加怀恨小王,矛盾越闹越深,最后车间只好将他们调开。
宽以待人,容人小过,别人就会宽以待我,容我之过。结果,双方就会互谦互让,互敬互帮,造成团结和谐的局面。
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一位官员在清点战果时,发现了许都和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写给袁绍的信,有的则表示要投奔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对此都非常生气,有的说:吃里爬外的,应当把他们抓来。
曹操则微微一笑说:“把这些信统统烧了。”
在场的人听到这个命令,都愣了。
曹操说:“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力量那么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
在场的人都觉得有理。
这件事传出去后,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放了心,觉得曹操度量大,体恤部下,能够容人,愿意在他麾下效力。曹军的军心因此更振奋了。
第二节 适度妥协调和矛盾
对同志间发生的意见分歧有几种态度:说服别人,坚持己见;容忍退让,顺从别人;妥协后退,服从大局。通常,一些校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只在前两种态度中做选择,或者坚持,或者忍让,似乎理在谁手里就服从谁,别人真的不能服我的理,我也只有忍,并没有考虑这里还有一种妥协的方式,而妥协又含着深一层的道理。对妥协,刘少奇同志在他的《论党内斗争》的文章里已讲得很清楚。他讲有两种妥协,一种是对非原则问题的妥协,一种是对某些原则问题妥协。对非原则问题的妥协,他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在当前政策问题上,在纯属实际性质的问题上,可以而且应该和党内抱不同思想的人作各种妥协。”他说:“什么是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当前政策问题、纯属实际性质问题呢?就是那些不涉及到我们的斗争目标及达到此目标的斗争方式的问题,就是那些不涉及到我们的一般立场的问题。”在说明所以要妥协的理由时刘少奇讲:“……善于妥协,善于让步,善于接受与同意别人的意见,‘善与人同’,然后事情才能畅快地办理,问题才能爽快的决定;而不应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要别人放弃意见,总是要别人来将就自己,总是要别人照自己的意见办理,这样反而要拖延问题的解决,妨害工作的进行,增加党内纠纷的倾向,妨害同志间的相互团结。”应该说,以上提到的在“纯属实际性质的问题”上发生的矛盾,一般是由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体验不同,对有关情况采取妥协的方法处理,可能工作带来这样、那样的损失,但为了不拖延问题的解决,为了维护集体的团结,为了使集体拥有战斗力,妥协就是必要的。否则,纷争就会左右我们工作的方向,误了根本性的工作。某企业厂长、书记在人事、奖惩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应该说出现这类矛盾,一般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个人动机方面的因素,但不管分歧多大,也都是在事业建设这个基本方向上,是不应采取公开冲突的方式解决的。可是,在中层干部会上各自宣读有利于自己主张的文件和材料,把矛盾公开。以后又在其他问题上使矛盾进一步公开化,以至给工作造成严重的损害。其实,只要有一个人采取妥协的态度,问题就解决了。妥协的道理看似简单,真的做起来却不很容易。
对于某些原则问题的妥协,刘少奇同志讲:“为了保持党内团结和统一,有时对于某些关系不大重要、不大紧急的原则问题,我们也是应该和党内抱有别种意见的人暂时妥协的,暂时不提出这些问题,不在这些问题上坚持争论,而着重在当时关系重大的紧急问题上,这当然不是原则上的调和与中间路线,而是实际行动上的妥协及服从多数决定。”这里,他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即这种妥协并不是在调和原则问题上的争论,不是中间路线,而是实际上应该采取的行动,暂时的妥协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重大、紧急的问题。列宁在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邓小平在台湾统一问题上,都是做了这样妥协的。在党内,长征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为了团结他,不使红军分裂,当时的党中央把红军总政委的头衔给了他。这也是这种性质的妥协。对原则问题上的妥协,我们一些人很不容易想通,实际上道理却很清楚。对某个组织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工作的主要方向,都要解决一个主要矛盾。为了保证这个主要方向,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在其他任务问题上出现矛盾、分歧、冲突,而又不能解决时,就必须妥协,否则就会危及前进的方向和主要工作。前边举的几个例子都属于这种情况。从历史的角度看,采取妥协退让态度的人往往是胜者,因为他们能看得远,正如下棋,能多看出几步。不懂妥协、退让,而经常坚持己见,自以为是的人,又往往要摔跤,因为自负是一种封闭,眼睛看不出去。再一个理由是为了组织的团结、生存、存在,为了维护这个舍此就无从谈及其他的肌体,有时,在很重大、很关键的问题上也必须妥协。党的组织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就内在地包含妥协的意义。形成决议时,少数人的意见再正确,也必须妥协,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否则就无团结可言,也无组织的存在。
第三节 抽薪止沸消除理由
某人有抵触情绪,必定有他的理由和根据,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因此,要消除他的抵触情绪,就必须设法消除他所谓的理由和根据。这就是抽薪止沸。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次参加一个福利会议,有个人声嘶力竭,口沫横飞地讲了个把钟头还不下台,听众都非常讨厌。一个老太太对丘吉尔说:“有没有办法叫他下台。”丘吉尔笑笑,就写了一张纸条叫人交给演讲者,演讲者一看,立即面红耳赤地走下台。原来,纸条上写着:“阁下裤扣没有扣好。”
釜底抽薪,亦即是用适当的言行击中对方要害,动摇其支配行为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丘吉尔抓住那位演讲者没扣好裤子这个要害,轻轻一击,那人的精神气势立即崩溃,不得不溜下台去。
釜底抽薪,关键在于要识“薪”,要能准确地抓住对方赖以抗拒的作对的根据和理由,然后予以驳倒,从而使对方理屈气馁,俯首称臣。
上海砂轮厂原有一个全市闻名的“狂人”小滕,他自称为“上海暴徒”,贴出一张又一张大字报,参加冲击市政府。在厂里上班不好好工作,出工不出力,厂党委书记教育他,他问:“你是哪一级官,来管我?”车间团支部书记劝他,他说:“得考虑三年,起码也要三个月。”班里师傅说他,他说:“车间机器响,听听音乐,可以消除疲劳。”怎样改变这个狂人,车间干部、群众分析认为,小滕的要害在思想上,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不可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自私的。”只要消除他这个观点,才能使他成为新人,于是车间、班组的同志,从思想到生活各个方面热情帮助他,特别是当他父母生病时,大家在经济上援助他,每天让他提前半小时下班回家照顾父母,事实使小滕感到:大家对他如亲人,人间自有真情在,他的“狂人”态度便随之变化,后来还被评为“新道德新风尚”的积极分子。
釜底抽薪,还有另一种方法,当某人以种种理由来反对,抗拒你时,你不要反驳他,反而表面赞成并夸大对方所提问题的严重性,使对方感到势态不妙,自己抽薪熄火,这样,他的态度不仅会缓和,甚至还会向你道歉认错。
某车间一个工段因劳动纪律差,在受到批评教育的同时,被扣罚奖金80元,两天后,该工段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导致系统停车。这时,有些对从严管理有抵触情绪的人借机说:“这是扣奖金扣出来的事故。”并据此议论纷纷,制造舆论压力,车间找他们开会,主任说:“如果真的从严管理,按规定奖罚会影响生产,那我马上宣布:解除所有管理制度,无论谁,表现再好,也不奖励,表现再差,也不处罚,你们谁敢保证,这样做生产会更好,请站出来,我拜他为师。”
在场的人听了感到势头不妙,谁都不能想像企业可以没有规章制度。
车间主任接着说:“经调查,在事故发生的前后,该工段的同志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事故是由于液位仪碳化失灵而引起的,该工段的同志没有责任。”
那些对从严管理有抵触情绪,并借机发牢骚的人,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有的还主动做了自我批评。
第四节 相互沟通促进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