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49

第49章 校长内容型管理(1)

校长的管理素质

校长的核心地位与决策地位,使对校长的管理缺少了实质内容,对校长的管理仅限于监督,但监督不等于管理。校长的自我管理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校长要不断地以校长的素质要求和职责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校长自我管理的意义

一、校长——学校的领导核心

校长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这是因为,校长“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文件的上述规定来看,校长确是学校领导核心。但学校领导核心又不等于就是校长一人。因为配合开展工作就不能说是核心。所以,学校的领导核心应是二核式结构,即由两个联系紧密的“核”形成的“核心”。一般讲,是由德才水平不相上下的党政负责人相互尊重和支持而形成“并列型”的二核式结构。当然,这样讲并不是淡化校长作为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况且,上级赋予的学校领导核心与实际成为学校领导核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一个学校领导班子核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形成、逐步成熟的过程。

二、校长的自我管理

校长的自我管理,是在适应所处的领导班子环境并树立起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校长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逐步趋向自我完善,从而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尽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便使整个学校领导班子取得最佳的领导管理效益。它是对自己领导活动的一种自我调节,是对领导思维运动和对领导行为过程的一种自我控制。

三、校长自我管理的意义

(一)校长的自我管理是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班子的前提

在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班子的过程中,如果领导核心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不了解他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觉察不出他给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什么印象,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他就很难在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很难巩固和保持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领导核心,就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子的领导成员。毫无疑问,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其他成员应该而且必须服从领导核心的,即服从校长的。只有领导核心即校长在整个领导班子中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别人的位置和别人摆正自己的位置。况且,即使领导核心即校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后果进行管理,也难免有未觉察到和未管理到。所以,校长的自我管理,也就是正确地判断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才能把他自己的言行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言行最终纳入有效领导管理的轨道。

(二)校长的自我管理是管好学校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础

现代学校的管理过程是具有多环节的。但是,无论计划环节、实施环节、检查环节、总结环节和激励环节,都渗透着校长自我管理的功效。如果校长的自我管理为正功效,即校长自我管理所进行的活动取得了成效,对学校组织有所贡献,那么整个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都会因此而获得成功;如果校长的自我管理为零功效,即没有结果的管理,虽然进行了管理,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那么整个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都会因此而可能失败;如果校长的自我管理为负功效,即带来损失性后果的管理,那么整个学校管理环节也可能带来损失性的后果。必须指出,只承认校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承认校长自我管理本身存在的差异性。校长的自我管理虽有一般规律可循,但没有万灵药可用。总之,校长的成功的、科学的自我管理肯定会奠定学校整个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的坚实基础。

(三)校长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关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实际中的自我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利用的潜能。”一个人的潜能或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潜能之所以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我管理情况不能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为,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发展自我,让自我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的实际努力。因而,对性格上的弱点,行为上的错误,事业上的失败,不会只归咎于客观条件,而与自我意识无关。在自我的意识中,会有一个“现实的我”与一个“理想的我”之分。既然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那么,它们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距和矛盾。自我管理的任务,就是强制自己,利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现有的社会条件,努力向“理想的我”奋进,以求不断缩小两“我”之间的差距,使两“我”尽量趋于统一。当然每一次的统一都会使原有自我意识产生一次较大的转化,从而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再转化。“我”就会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跃进到一个新的自我管理的高度。校长这种自我完善过程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周围更多的人去改变“现实的我”去追求“理想的我”,从而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就有了保证。

第二节 校长领导地位的管理

一、校长的领导地位

(一)政治上的导向地位

校长必须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方针,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策水平,还要在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别在重大政治斗争中要旗帜鲜明,有效地教育并统一一班人的政治立场、观点。

(二)决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校长必须对学校长期、中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规划进行超前思考,必须对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作深入的调查,透彻的研究,拿出较为成熟的主见来。决策中,一方面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汇集各方面的意见,然后进行反复权衡比较,以进行正确的集中。决策中的主导地位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决不能把主导地位理解为个人决策、搞一言堂、家长制。当然,借口集体决策,怕承担责任,人云亦云,也是对主导地位的放弃。

(三)决策实施中的指挥地位

没有指挥,就谈不上领导。没有指挥,也就没有决策的正确实施。指挥的目的,就是要把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协调并引导到实施决策的共同行动中来。实行校长统一指挥至关重要。校长必须保持指挥的坚定性。在指导过程中,如果已经形成的决策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接着实现决策的既定要求进行指挥。校长指挥的坚定性,就是指校长在基本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不要为社会某种倾向所左右,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被个人或学校名誉一时受损而吓倒。“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校长只有坚定的指挥,才能动员领导班子成员为实施正确决策而努力。

(四)工作中的督导地位

校长在学校一切领导活动中,不仅负有以自身良好形象和作风教育垂范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师生的责任,而且负有检查、监督、指挥、帮助的职能。当然,检查、监督、指导的依据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以及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这样就不会出现乱插手或瞎干扰。但是必要时甚至进行必要的干预也是可以的,唯此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校长领导地位的特点

校长要准确到位,真正实现有效的领导,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上级领导所赋予的责任,就必须要正确认识校长领导地位的特点:

(一)地位的客观性

校长的领导地位是由学校现行领导体制决定的,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因此,校长在实施领导过程中,任何畏缩谦恭都是不必要的,而且有害于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形成与意志的高度统一。所以,校长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好自己的岗位,行使自己的职权,履行自己的职能。

(二)地位的相对性

校长,从宏观上看,又是一般领导成员。所以,其领导地位又是相对的。况且,校长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并不是家长,只是一个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并不能至高无上。其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都必须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当然,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依法行使领导权。

(三)地位的自立性

尽管校长的领导地位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一旦赋予其职位就能具有相应的地位。也就是说,要把这种赋予地位的客观性变为现实,还要校长自己的努力奋斗。否则,这个水平差距是永远缩小不了的。这就提出了校长岗位自塑问题。

三、校长的岗位自塑

校长岗位自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一般来说,首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素质要求,看准努力方向

校长进行岗位自塑,首先要明确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达到那些基本素质要求,然后再按照这个素质要求去进行塑造。首先,就“德”来说,要把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要把对待人宽容大度和对待自己从严要求结合起来,要达到严格对他人与从严约束自己的统一,高度的民主性和高度的原则性的完美结合。既不能在班子内部搞“一言堂”、专制主义,又不能放弃原则迁就落后和错误。至于在清正廉洁方面,在党风方面,更应成为班子的楷模。就“才”来说,校长应该有更强的宏观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问题意识,要有更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更高的领导艺术,会出主意、用干部、集中一班人的智慧,在科学决策中起中心作用;善于使班子成员分工得当,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和疑难问题,能够果断地、正确地进行处理。就体质来说,应有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使自己的身体保持敏捷的应变力、高度的适应力和积极的抗击力。

(二)认清岗位特点,树立岗位形象

与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比,战略决策乃是校长岗位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校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通观全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果断决策。通过自己的战略决策,保证学校工作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三)强化绩效意识,瞄准目标实干

校长塑造自己岗位形象的唯一途径就是靠工作实绩来塑造,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强烈的工作绩效意识,对自己也要实行目标管理,因为目标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绩效管理。校长要经常给自己订出一些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自己,引导自己,并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把目标转化为绩效。因此,校长首先要向先进看齐,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行,要敢于和自己过不去,要只争朝夕。要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冒点险,同时要有一点吃苦精神,并且要把吃苦耐劳精神贯穿于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的领导方法之中。此外,要注意克服消极的短期意识行为,不能只图任期红,把问题和困难留给继任者,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作风。

(四)创造自我格局,寻求最佳结合

校长在岗位自塑中,应当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大胆创造自我格局,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自己的情况规划自己、设计自己。要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结合点和出发点,找到自己的知识、智力、能力同岗位需要结合起来的最好途径,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优势,调动自己的内在潜力,实现最佳效益,这样就能逐步达到岗位自塑的最佳目标。

四、校长领导地位管理的意义

一个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必然是校长的领导作用和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没有形成校长实际的领导地位,必然不能形成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如果确定了校长的领导地位,班子群体便会围绕校长的意图、计划和决策,形成群体合力,那么班子整体就会充满生机。当然,一味强调校长的领导地位、过分夸大其领导地位的决定作用,不注意在保证校长领导地位的同时,注意协调班子内部关系,注意保护其他领导成员一定的领导地位,最终不仅不能保住校长的领导地位、也不能形成真正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集体。

第三节 校长领导目标的管理

一、校长领导目标管理的提出

校长领导目标管理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以往存在的两种错误的管理方式、三种错误的领导方式长期影响提供的。

两种错误的管理方式:

“危机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校长等满足于自己学校内没有事而高枕无忧,只有意外事件发生后才想到去处理。这种管理方式缺乏预见性,出事必将越来越多。即使忙于处理,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导致积重难返。校长等感到无能为力时,就开始混日子。

“压迫式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校长等总是时时事事紧盯着下属,即紧盯着中低层干部和教职工,使管理变成了监视,结果对校长等普遍产生对立情绪,或者当面干一阵,背后便磨洋工。

三种错误的领导方式:

第一是下属投校长等所好,而学校内的真正目标则被忽略了。久而久之,会使整个学校成为少数几位领导者喜怒哀乐的应声虫。

第二是校长没有统一的目标来统辖学校上下之间的意见分歧,造成学校内是非无统一标准,风气不正,舆论混乱,赏罚不当,使学校成为争权夺利、怨声载道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