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50

第50章 校长内容型管理(2)

第三种是校长等过分强调学校内各个人的技术业务第一。这种要求和奖励的结果,造成学校内每个成员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技术的提高,不明白自己在学校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因而也会导致整个学校一盘散沙。为了克服两种错误的管理方式、三种错误的领导方式,有人提出了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也就是校长等依据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管理目标,结合学校的类型、培养任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情况和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等,将其转化为学校的总体目标。依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再制定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使个人部门和总体目标融为一体。校长等通过目标,对所属部门和每个人进行管理。通过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成就的评价,促使各个部门、各个人自觉地以学校整体目标来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步伐,以向预定目标努力,以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这种由校长与其他干部和教职工共同认定的共同目标,认真地实施并评价其成果的管理,就是目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领导目标管理。

二、学校领导目标的基本特征

(一)全局性

学校领导目标同样事关学校领导工作的兴衰成败,决定领导班子工作的全局。领导目标自身自然呈现全局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整体性。领导目标是领导全校范围内各种基本变量及其相互关联。正确的领导目标,既是整体的,又是可分的。单一性的目标,是管理目标特色,管理目标是包容在领导目标之内的。因此,习惯于单打一的人,不可能搞好领导工作。

2.统帅性。各项领导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目标统帅各项具体领导工作。无论其正确还是错误,都会起这种作用。

3.绩效性。领导活动是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校长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衡量的标准只能是领导目标实现的程度,即实绩的大小。

(二)长期性

领导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主观,对学校来讲,是校长等与其他干部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客观是校长等与其他干部教职工的作用对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领导目标就是人们对这种主客观发展趋势向在未来某时期的交合点。从现实到这个未来交合点上的距离,有一个较长时期。这种长期性主要表现在:

1.超前性。领导目标的超前性即超越现实领导活动的前沿阵地,它把人们一步一步引向美好的未来。

2.稳定性。领导目标是校长等人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的、肯定性的、指导性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稳定的。领导目标最忌改来改去。

3.阶段性。领导目标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决定了领导目标可以分段实施。它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三)飞跃性

科学的领导目标,既重量,又重质,更重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性表现在:

1.先进性。领导目标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实施措施、评价标准等,都应体现先进性。否则就失去领导目标的本来意义。

2.递进性。即一个接一个领导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走上步,看下步”之意。

3.清晰性。领导目标的各项指标,都应该作出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领导目标上述的基本特征,既是领导目标与管理目标的区别,也是领导目标与日常工作目标的不同。可以说,领导目标与管理目标之间具有包容性和重迭性,领导目标与日常工作目标之间也具有重合性。

三、校长素质对学校领导目标的影响表现

在学校组织中,有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以师生为主体的被领导人员。它们构成学校组织的两个群体。前者为甲群体,后者为乙群体。只有两个群体都能够明确认识学校组织应有的、正确的领导目标,并以此为各自的努力方向,做到以校长为首的领导者和以师生为主体的被领导者在学校领导目标上整合时,学校领导目标达成度才会较高,反之就低。

乙群体如有以下特征,就是能明确认识学校领导目标并能为之奋斗的群体:

1.在群体中,快乐的情绪基调占优势,成员之间比较有好感,能相互关心。

2.在群体中,原则性、公正、先人后己受到重视,群体成员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3.群体力求同相关的群体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4.群体成员之间能相互谅解。

5.群体成员在空间时间经常一起参加公共活动。

6.群体成员希望能分享个人成功的喜悦和分担失败的痛苦,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7.群体中称赞和帮助占优势,批评和责备则是出于善良的动机。

8.群体成员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待评价、对待校长等领导者的意见。

9.群体成员能同心同德地对待实现目标要求时所遇到的困难。

10.群体成员能关心新的成员,努力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11.群体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成员,帮助与保护能力较差成员。

12.当校长等领导者表扬群体时,每个群体成员表现出对群体的自豪感。

乙群体有如下的气氛特征,也就不能明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学校的领导目标:

1.群体中压抑的心情、悲观的情绪占优势。

2.在群体中,原则性、公正、先人后己受到轻视,群体成员没有进一步搞好工作做出成绩的渴望。

3.群体有同别的群体产生隔绝、互相封闭的倾向。

4.群体成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5.群体成员消极处理人际关系,拒绝参加公共活动。

6.群体成员对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持冷漠态度。

7.在群体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8.在遇到困难时,群体成员精神不振、互相埋怨,互相指责。

9.群体中的新成员感到自己是多余的,群体对他们疏远、不信任。

10.群体中明显地分为“享有特权”和“被轻视”的成员,部分成员傲慢地对待能力弱的成员。

11.群体成员对校长等给予群体的称赞和奖励不太感兴趣。

12.群体成员只关心个人目标,不关心学校领导目标。

列宁指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刘少奇同志认为:领导者“必须是先觉者”,“只有先觉者,才能觉后觉。”因为领导者具有用人效能。人员的选配和使用是否恰当,既关系每个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又关系到整个学校领导目标的实现。校长等领导者办事效能,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即具有整体贡献的效能。组织的整体贡献,是校长等领导者与广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主要由校长等领导效能来决定,所以我们认为甲群体制约乙群体。乙群体是否明确认识并接受学校领导目标,虽然有关因素不是单一的,但以校长为首的甲群体对学校领导目标的态度如何关系极大。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接近——接近型

甲群体对学校领导目标的态度即目标与他们自己制定的学校领导目标非常接近,因而,乙群体对学校领导目标的态度即潜在目标也非常接近,表示可能上下齐心,方向基本一致,这是校长等领导者对学校领导目标的优化影响。

(二)偏离——偏离型

甲群体对学校领导目标持制定而不准备实现的态度,这样,乙群体也就仿效,因而大大影响学校领导目标的实现。

(三)冲突——冲突型

甲群体对待学校领导目标态度是矛盾冲突的,因而乙群体对学校领导目标也是这样,因而,学校领导目标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四、学校领导目标管理过程

(一)制定目标

1.总目标的制定

(1)总方针

这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领导行动纲领。因此,确定总方针之前应找准学校领导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总方针就有可能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

(2)定量目标

定量目标是学校领导目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定量目标可以定性的标准要求出现。计量指标也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采取间距量标,用不同的等级或间距数列来表示。

(3)保证措施

这是指为保证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对策。保证措施的项目包括:影响程度、现状、对策、标准、保证程度、预期效果、责任承担者、执行人、检查、检查日期、总结要求等。

2.总目标的展开

(l)宣传总目标。

校长应将学校领导目标、保证措施等先向各层领导者接着向全体师生甚至包括家长在内明确宣布。只有这样,才能为各部门、各个人制定分目标与具体目标提供依据。

(2)制定部门和个人目标

部门和个人目标在制定过程中首先必须使自己目标得到校长的认可。其次,校长要检查部门和个人目标对实现学校领导目标的保证程度,分析其保证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门和个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领导目标而逐渐展开和具体化,从而保证学校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

(3)协调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