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长正处于一个崭新、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培养21世纪中国脊梁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样的使命,取决于校长对时代使命的认知,取决于校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节 校长与社会、教育的进步
一、现代社会与现代管理
当今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不断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和生产革命的年代,更是管理科学综合运用其他科学成果而获得日新月异发展的年代。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丰硕成就,没有科学的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管理方式方法,没有驾驭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组织机能,都是不可能的。
现代管理是当今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行为的社会活动。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进步与繁荣,都离不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管理素质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正如莫纳汉指出的:“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不管它是解决一个国家纠缠不清和令人讨厌的对外政策,还是环境污染;不管是处理犯罪案件,还是医治疾病;不管是经济工业化,还是教育青年;每个社会问题,最后都要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就曾经强调指出:只有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即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都要研究解决,但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的是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问题。当今,全国人民正在奋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潜在的各种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从全局来看,正取决于管理,包括管理的组织性、管理的效果、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机制。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一定力量的推动下,按照一定的轨道与程序不停地向前发展着、运动着,这种常规现象叫做社会运行。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者郑杭生等把社会运行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所谓良性运行,指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促进,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之内。所谓中性运行,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这是一种良性运行与恶性运行的中间状态。所谓恶性运行,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甚至出现离轨、失控。可见,社会现象经常出现协调与不协调的现象。“协调——不协调——新的协调”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图式。从不协调到新的协调是对社会进行调节、改革、变革的过程。这里的“调节”、“改革”、“变革”都包含在现代管理的内涵之中。因此,这就充分表明现代社会管理对现代社会发展带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社会管理,就是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机制,及时地发现与解决社会各个部分和要素的不协调现象;并通过对整个社会系统或各个部分自觉的,有目的影响,保证社会系统的最优运行,向特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管理与社会的进步
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都要靠现代化的人去创造和推动。人自身的现代化比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更重要。人是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如果自身还未从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上朝现代化转变,那么,他们就无法使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管理方法、经济制度等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人的现代化取决于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既被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动因,同时也被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全都依赖于教育,这就更加重了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责任。教育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系统内部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与其他构成部分的矛盾运动,也自然是社会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当今社会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也受到从未有过的批评。教育总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不同程度的进行着政治、经济改革,随之也都提出了改革教育的要求。从一些国家公布的材料来看,对于面向21世纪的教育所提的要求,主要是围绕着解决下述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教育与迅速发展变化的经济、政治不相适应的矛盾;一是教育与日益增长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表明,现行的教育体系要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的需要,必须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整体的,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管理的改革。这一切改革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国家教育管理活动是通过教育的发展来对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现代教育管理,作为国家职能的体现和执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由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筹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运用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等所确定的原理,对教育事业实行有效管理,从而为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服务,促进和保障社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
现代教育管理具有推动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极其巨大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级各类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阻碍人才成长的管理措施和手段。落后的教育管理,只能压制和摧残人才,减慢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速度;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不仅能培养出大批尖端人才,而且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促进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竞争的逐日加剧,它已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教育管理已不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了。从“胎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都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人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胎儿教育、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终身教育,已渗透到全社会各部门,各阶层,一直深入到千家万户。这些都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这是一个大教育管理观。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管理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严肃的实践课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变革,事业的成败。因此,亟待全社会对它予以认真的,科学的对待。
三、校长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主力军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独立的、既不可替代又不可分离的分系统。教育管理自身又呈现出一个非常庞大的,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大教育管理子系统有机构成的管理系统。教育行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职能管理系统,它遵照国家的意志、政策、路线、法规,对社会正规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各种教育活动进行政治的、政策的、行政的、调控的社会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既受制于教育行政管理,又相对自主于一般行政管理以外的社会事业管理。它是对学校这些社会构成细胞所进行的社会教育实体的规范管理。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校长是法代表。
校长是调节和处理各种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调节和处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各种教育民事法律关系的总代理和总代表。非他,学校及其所属成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权益将要受到侵扰,学校及其所属成员依法必尽的义务和职责必将变为形式。确切地说,校长的职权主体应该是经营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以及与学校相关的一切工作和活动。
第二节 校长面临的多重历史使命
一、校长的政治使命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袖”、“首脑”和法人代表,他肩负着诸多的重大历史使命。首先,他应清醒冷静地、坚定不移地完成重大的政治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和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阶级社会里,学校管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它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服务的。学校管理的目的、内容、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也都是以执行一定阶级的既定政策为依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埃得加·富尔公开申明:“任何一个教育政策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它的传统与价值以及它对未来的看法”。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尼日科亚学者恩旺克沃则更进一步指出:“教育制度从本质上讲,是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任何国家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管理的研究几乎都不能忽略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政治职能和社会价值观的确定,都是由政治制度和政府机关通过各社会组织包括教育组织在内来实现的。因此,他把教育看作是政治概念维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下图:
上述这种强调教育管理的政治属性的观点,说明教育与上层建筑的密切关系,验证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和考察教育管理活动时一贯坚持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我国当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董纯才,于1984年对校长的政治历史使命曾作过如下鲜明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是我们考察这个问题的大前提。我们必须把中小学办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学校。简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当前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是我国校长的光荣使命。
二、校长的教育使命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活动在学校里是不存在的。校长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性,都是为了充分挖掘和体现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整体教育效能的。校长要善于组织和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对于育人的综合教育效能。
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都等于各孤立部分所产生的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门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所产生的功能。在校长的管理实践中,能否重视从管理的整体性原理出发,遵循整体效能的规律,这对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系统的性能、功效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唯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考察校长管理实践的现实状态,从中可以发现,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诸育所做的功和学生在诸育中得到的实际发展程度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两种倾向所致:
其一,各育的功能发挥得不充分。常见的现象是重智育、轻德育、弃体育、忘美育、鄙劳技教育,各育发展不平衡不和谐。就各育自身而言,功能发挥得也不理想。智育存在着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智力、能力的培养;重分数的评定而轻实际能力的评价。德育存在着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科学化、有效化问题缺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处在被动应付的局面,因而效果不佳。体育更是不落实,常常被挤掉,课堂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课外锻炼活动没有保障。美育还处在启蒙阶级,缺乏广泛性、群众性和普及性,尚未被列入教育计划之中,有待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是虚设,在领导思想中没有位置,教育措施没有落实,教学活动没有保证。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培育人才的各育自身的功能确有很大的潜力,潜在的教育功能确有大力开发的必要。由于各育发展不够和谐,甚至畸形发展,或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平衡,其结果必然是各育功能之总和,大大小于应有值。
其二,各育之间缺乏联系,未能形成结构。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教育内容的结构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育均有其自身的教育渠道和组织形式;二是各育互相寓于它育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是各育实施必须服从于整体,服务于整体,充分体现育人的整体性,即培养目标内在结构的不可分割性。
各育之联系和各育所构成的结构这两个问题,是当前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的薄弱环节。这种局限性或片面性正是影响教育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问题所在。常见的局限性是,某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很少挖掘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去研究本学科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应该同步完成其他各育方面的教育目的要求。还表现在教师进行各项思想教育活动时,或开展体育活动时,与其他各育紧密联系也不够。局限性是管理中常见的通病,如各育孤立管理,缺乏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只是纵向横向分别单向发展,而未形成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而恰恰正是在各学科、各育网络的交结点、联系点上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校长在管理思想上以及在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对待德、智、体、美、劳诸育各自的功能发挥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和形成了结构,所得到的育人的总功效是迥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