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12

第12章 校长场景讲话态势的运用(1)

一位人类学家曾这样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观察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这些信号。”他所指的“无声信号”就是人类的态势语,是用人的表情、动作或体态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是一种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65%的意义是用非有声语言来传递的,这也正是体态语的重要作用所在。

当你看到对方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随即用手握成拳头往空中一挥,自然会更鲜明地体会到他十足的信心与坚定的立场;当你表述一种无可奈何或无法接受的观点时,双手伸开往前一摊,对方自然就更明确地知道了你的态度;当你看到对方脸红、面部肌肉绷紧、过分专注、强笑,或只是默默地凝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他正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态势语是在特定条件下用表情、动作、体态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情感的语言。对校长而言,态势语不仅能辅助相应的口语表达,而且还可以单独产生影响,在领导活动中起到发出与传递信息的作用。这就是说,校长不但可以利用态势语进行自我表达,而且还有着把握对方信息的价值。由此可见,态势语对校长的言语表达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校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

第一节 态势语概述

一、态势语的含义

态势语是信息发送者把要发送的信息,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输送到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反应,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

校长的态势语,则主要是指校长从实现其领导活动的目的出发,通过自己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将自己的指令、意向传达给被领导者,以达到影响和支配被领导者的目的,使学校领导活动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进行。

态势语和有声语言是语言的两种形式。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时二者单独使用,有时将二者合用。

首先,就其二者单独使用来看,如有人只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其间没有(相对而言)态势语言配合;再如,有的人只是用态势语传递信息,其间没有有声语言配合。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是一位著名态势语大师,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各种态势来把剧情内容生动地传达给观众的。

其次,就其二者合用来看,人们在用有声语言发送信息的同时,往往要辅以态势语,即我们过去常说的“以姿势助演说”之类。一般说来,人们总是把有声语言和态势语结合起来运用,只不过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类的动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个人平时说话都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某些表情动作。人们说话时变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态,举手投足的动作,经常同所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说话人的修养水平。事实上,你同另一个人见面,虽然尚未正式开口说话,但交际活动已经开始,双方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在传递着信息。说话时对方除了听,还在看。皱眉头,嘴角向下撇,那显然是话不投机;和颜悦色,笑脸相对,说话就易于顺利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给这种无声的态势语以应有的位置。如果在说话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态势语,就能够使重点突出,并富有感情、形象生动,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际的效果会比单纯凭借有声语言好得多。大家知道,电视的宣传效果比起电台广播更突出更明显,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电视节目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电台广播却只作用于人的听觉。

校长的态势语和有声语言,同样是构成校长语言的两种重要形式。校长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场合等情况,有时可分别单独使用,有时也可将二者结合使用。但更多的情况下,校长要注意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自己言语的效能。

二、态势语的特点

(一)态势语具有与有声语言紧密伴随的特点态势语的历史和有声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不仅有声语言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便同态势语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有声语言在各种场合运用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同态势语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态势语存在于口语表达的过程之中,不能脱离有声语言。虽然态势语具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口语交际中第一位的表达手段是有声语言。只有有声语言才能最清楚、最细腻地传达各种信息。态势语则是对有声语言作必要的补充,以提高说话的整体表达效果。态势语只能表达一部分内容,它能补充有声语言,而不能代替有声语言。一些语言不通的人,彼此说话听不懂,只好靠打手势来表达一部分意思,但不可能表达复杂的内容。

教学中,师生现场直观教学的效果是最理想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直观教学中除了接受有声语言,同时还接受态势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只打手势,那学生将根本无法接受知识。而如果一位校长作报告,或者跟人谈话,不用语言,只用表情、手势,不但完不成报告、谈话的任务,反而会使人误以为这位校长神经有毛病。态势语只能表示一些简单的意思而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若是脱离了有声语言,就连这简单的意思也会变得十分模糊含混。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态势语,又要了解它的特点,以便恰如其分地使用。在口语交谈中不可能没有态势语,但又不能太多。太多的态势语会使人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反而影响表达效果。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校长讲话时双手不停地在胸前划动或高高举起,和他所说的话根本配合不到一起,结果给人一种忙乱、不稳重的感觉,而这样滥用态势语的效果自然不会好的。

(二)态势语具有直观性

态势语之所以能够辅助有声语言而产生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完全可见的表现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根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人们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是视觉渠道。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语言、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音乐,各有不同的分工。左右两半球之间有神经纤维相互沟通,这样两半球虽然各有分工,但功能得以互为补充。所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声语言作用于听觉,态势语作用于视觉,听觉视觉同时并用,两种信息同时协调地传递,大脑两半球同时工作,互相补充,使口语表达能够得到更为深刻的交际效果。而且视觉的感知往往能够蕴涵较多的情感因素,所以以视觉为传递媒介的态势语能够引发人们的复杂感情,传递有声语言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人作报告、演讲,听众在看得见主讲人的场合所获得的信息的清晰度和精确度比看不见主讲人时要高得多。这就是因为在看得见主讲人时不仅有声语言通过听觉传入了大脑,而且直观的态势语也同时通过视觉传入了大脑。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提倡校长要面对面地去做思想工作。特别是现在提倡各级学校校长要和群众直接对话。直接对话由于是面对面的谈话,就更容易交流情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态势语具有示意性

态势语通过表情姿态向听众表示,在所说的话中哪些在意义上或感情上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有了态势语的配合,有声语言表达的重点就能够表示得更鲜明、更突出、更生动、更形象。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他在结束报告时讲道:“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很多,不可忽视。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这时,毛泽东同志沉静地向前望着,举起右手掌慢慢地向前方推出,这个仿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手势,造成了极为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极难忘的手势。当然,要注意态势语所突出的重点只能落在关键之处,画龙点睛,干脆明确,要而不烦,恰到好处,而不能每句话都配合运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四)态势语具有相对的变异性

人们在交谈时,有声语言一般以适当的态势语伴随辅助。人类有些态势语具有普遍的意义,例如世界上各民族的人在打招呼时,都会扬起眉毛;但大多数态势语由于民族文化背景、时代风尚、社会环境及其他应用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独具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这是态势语变异性的表现之一。态势语的变异性还表现在使用个体的差异性,同一个人表达相似的意思也完全可能由于所处环境、时间的不同,听众对象的不同以及个人情绪的变化而运用不同的态势语。就同一民族、同一时代而言,主要的基本的态势语有一种相对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比起有声语言来,态势语仍旧是灵活可变的,具有其特定的变异性。

(五)态势语具有民族性

有些态势语在某些民族中使用,而在另一些民族中并不使用。另外,有些表现形式相似的态势语,不同民族用它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例如,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用点头的动作表示肯定、赞同,正如中国俗话所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保加利亚和尼泊尔等国却用摇头表示肯定、赞同(我国的少数民族佤族也是如此)。当前,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在同外国朋友的接触中需要注意一些态势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例如我们伸出食指往下弯曲表示“9”,日本人却用来表示“偷窃”。我们伸出右手食指、中指无论手背朝里朝外都表示“2”,而在英美伸出右手食指、中指手背朝里时表示“胜利、成功”之意,手背朝外时表示“伤风败俗”的意思。我们伸出拇指、食指分别左右倾斜表示“8”,可是这种手势在英美却表示“2”。不了解态势语的这种民族差异,势必妨碍信息的传递,甚至引起误解,造成不快。

(六)态势语具有时代性

在同一民族中,由于不同历史时代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政治背景的差异会使一些态势语具有时代的特征。作为校长,在工作中就更要注意态势语的时代性,避免闹出笑语。

(七)态势语具有社会性

同一社会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运用态势语时也会带有各自的一些特点。

态势语并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动作,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用表情、动作和体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露人的内心、寄予人的情感的语言。发出态势语的一方既有可能是下意识的一种控制行为,又有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曾说过:“凡人皆无法隐藏私情,他的嘴可保持缄默,他的手却会‘多嘴多舌’。”因而,校长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注意态势语的社会性,恰如其分地使用态势语,并努力克服一些不良的态势语习惯,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

三、态势语的形成和演变

(一)态势语产生的必然性

态势语,作为人类在相互交往中,用身体态势动作来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

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由于人们的经历、经验和机遇的不同,这些体验又会是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人们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不同。人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在社会规范、环境、欲求的作用下,必然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和一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态势语。态势语的产生,是人们内在思想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类语言进化的必然结果。

校长是人类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角色群体。校长要实施自己的领导行为,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向和感情,就必然调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态势语。当然,由于社会规范、工作环境和任务需要、心理因素各异,对于校长来说,其态势语在流露、表述的层次、程度、方式和姿势上,也会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态势语的这种无常态性,要求校长必须善于学习,不断体会,以便运用及时、准确的态势语去实施领导活动。

(二)态势语的形成和演变

态势语作为人类表达意旨、思想的一种必要手段,其形成和演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态势语同时又作为无声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形成和演变,也是与有声语言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

考古学与进化论的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史前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旨和情感,逐渐形成了一些地域性、群体性的手势语和表情语。原始人靠此来交流思想感情,这正是态势语历史的开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流的扩大、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语开始了它漫长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