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35

第35章 校长的即席讲话(6)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很注意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指交往时人们的各种特点给对方留下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良好能对别人产生吸引力,产生魅力感,甚至使人急切希望同他继续交往。反之,第一印象不好,人们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听这种讲话,甚至事后想起来仍有反感。在即席讲话中,语音因素对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因为在面对面的即席讲话场合,除了视觉上的印象,就是听觉上的印象。而听觉上的印象首先就是语音因素。

因此,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音悦耳,非常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对于提高整篇即席讲话效果是很有好处的。

(二)语调自然得体

说话时每句话都有一定的停顿,声音轻重快慢和高低升降的变化,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调子,叫做语调。语调是讲话特有的一种表达手段。说话时,仅仅把字念得准确清楚还不够,还必须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调。语调和字音配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即席讲话中语调的变化与思想感情的表达直接有关。平时我们形容一个人讲话平板乏味就说像“老和尚念经”一样,这是因为和尚念经缺乏丰富的语调变化。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校长即席讲话能力强,说话时注意使句子的语调具有恰当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哪怕是讲解比较枯燥的内容,也能吸引听众;有的校长则总是用呆板平淡的语调讲话,即使是介绍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使听众昏昏欲睡。这说明能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语调直接关系到即席讲话的表达效果。

语调的内容是很复杂的,主要包括音调的高低升降,意群的停顿,吐字的快慢和音量的轻重等。在实际说话时,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彼此配合,使表情达意更加准确,发挥有声语言的传达作用。总之,即席讲话中的语调应该力求做到准确鲜明、自然朴实、抑扬顿挫、灵活贴切、讲求实效。

1.注意停顿

。说话时,在句子前后和中间做或长或短的间歇,这就是停顿。停顿在口语表达中具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的作用。从说话人的角度看,发音吐字要用气流,但吸一口气的工夫说出的音节数目是有限的。如需要持续发声,就要在说话过程中有间歇,以便吸气、换气、补充气流。所以,停顿是说话人生理上换气的需要。如果不善于停顿,说话人就会显得紧张吃力,喘不过气来。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停顿能够给其留有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更好地接受信息,理解内容。因此,停顿也是听话人心理上的自然要求。如果缺乏恰当的停顿,像连珠炮一样不停地说下去,听众听起来就会觉得紧张吃力,引起听觉疲劳,难以领会贯通。所以,停顿可以使说话者把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使听众更便于思考、理解和接受。

恰当的停顿可以使意思表达得清晰明了。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我看见他笑了”,如果在“他”的后面停顿,那是“我笑了”;如果没有停顿,那就是“他笑了”。停顿的位置不恰当,还会引起误解和歧义。一次,某电台预报天气时,把“三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股强大冷空气移过本市”读成“三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股……”,由于停顿位置不对,就把意思表达错了。

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也需要做恰当的停顿。

总之,停顿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具体语句来恰当安排,要从“说”和“听”双方的需要去考虑。一般说来,句子长,内容丰富,停顿的地方就要多些;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也要多些。此外,当众讲话尤其是做即席讲话时,停顿可以相对明显一些;随意交谈时,停顿可以相对减少一些。

2.注意重音

。说话时句子里念得比较重,声音比较强的地方叫重音。重音可以突出重点,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说话时,总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把某些词句说得轻一些,而把另一些词句说得重一些。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声音的强度和力度总是一样大小,必定会使语调平淡呆板,影响表达效果。

在即席讲话过程中为了强调某种含义,突出某种感情,校长应适当运用重音。例如:我们应该为党的事业而坚持斗争。

(不仅别人,你、我都应该这样做。)

我们应该为党的事业而坚持斗争。

(不能为个人的私利而奔波。)

我们应该为党的事业而坚持斗争。

(不能半途而废。)

我们应该为党的事业而坚持斗争。

(这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

同一句话中,重音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重点也就不同。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运动领袖李公朴的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先生主持了李公朴的追悼大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次讲演》,痛斥了特务的无耻和反动派的暴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将有些词语读为重音,加大音量,加强音势,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行径不可遏止的愤怒之情。当时的与会者回忆道:“闻先生的演讲激昂慷慨,人们屏息静听,至公堂静得只有闻先生洪亮的声音载着烈火一样的语言在回响,或者就是暴风雨般的掌声震撼屋宇。整个气氛简直使那些混迹其间的特务分子无容身之地。”

3.注意升降

。说话时整个句子的声音会有高低升降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的思想内容。例如:这次你去深圳。

用平调念出,是一般说明。

用升调念出,是表示疑问。

用降调念出,表示命令。

用曲调念出,表示嘲讽,意思是连我还去不成呢。

句子常见的高低升降变化有下面四个类型。

(1)平直。句子语势始终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常用来表示庄重。严肃或平淡的语气,多用于一般的叙述说明。

例如:

我希望大家正视这个现实。

(2)高升。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升高,常用来表示情绪激动或疑问。例如:同志们!我们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降抑。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末尾低而短,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例如:这件事一定要办好!

我祝愿同志们按自己的决心干下去并获得成功!

(4)曲折。句子语势有曲折变化,或升高再降,或降后再升,常用于表示含蓄、讽刺、夸张、幽默或意在言外。例如:为了拉关系,走后门,这些人的“群众观点”够强的了!

4.注意语速

。语速指的是说话的速度。

说话速度的快慢和讲话的目的、内容以及环境气氛是有联系的。日常生活里的随意交谈,说话的速度一般稍快一些;而大会讲话、传达文件、正式会谈时说话的速度一般要稍慢一些。特别是说到重点、难点,说到比较新和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启发听者思索时速度要相对慢一些。在紧张热烈的环境气氛中,当争辩、质问、抨击的时候,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一些。跟青少年交谈,因为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反应快,语速也可以稍快些。

总之,说话的速度,可以影响表述的情绪和气氛,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

在即席讲话中,语速的快慢变化要适宜。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一直像放机关枪一样讲下去,那样将会使人听觉疲劳,无暇思索,来不及全面接受理解;也不能像老和尚念经那样,使人感到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综上所述,即席讲话中语调要丰富多彩。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可以明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正确运用语调的关键是自然得体,切合内容的需要,否则就会矫揉造作,甚至出现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装腔作势”的毛病,那样会严重影响即席讲话的效果。

(三)音量适合要求

在即席讲话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音量的大小。这里所说的音量大小是指整个说话过程中的音量,而不是指上文谈到的由于某些表达需要而在一些语句上所做的重音变化。一般说来,确定音量的大小要考虑到说话的场地、听众的人数和说话的内容。在空间范围大的场合讲话,面对听众的人数多,说话的音量就要适当加大。说话的内容如果是鼓动性的或是抨击性的,一般也应适当增大音量,以加强说话的气势和力量。如果是属于说服劝告或安慰开导的内容,音量就应当减小,使讲话显得亲切缓和,容易被人接受。总之,音量的掌握要根据条件、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以适中为宜,既要使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你的每一句话,又避免使人有震耳的感觉。音量过小就会使人听不清楚,给人留下讲话人有气无力、萎靡不振的感觉,使人不愿再继续听下去。但也不要认为说话尽量放大音量,效果一定就好。如果不分条件一味高声讲话,听众耳膜长时间震得嗡嗡响,就会出现听觉疲劳,使人心理上烦躁不安,同样也不愿继续听下去。特别是在使用扩音器讲话时更要注意会场上的音响状况,这既是对听众负责,也是为了保证表达效果。

以上简单介绍了为提高即席讲话水平在语音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直接凭借语音来表达意思,这是讲话的特点。充分发挥语音的作用,不但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甚至还能弥补内容方面的缺憾。

二、遣词造句,平易生动——校长句法能力的提高语音是表达语义的,语义是通过词和句子体现出来的。在校长的即席讲话中,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除了要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自然之外,还必须充分注意迅速而又恰当地遣词造句,使清晰的声音和准确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讲话目的。遣词造句首先要合乎语音规范,做到用词正确,语句通顺。这是对即席讲话最基本的要求。从即席讲话的实际需要看,遣词造句除了必须做到合乎语言规范之外,还应当力求做到准确、精炼、平易、生动。

(一)准确明白

讲话是为了沟通思想,传递信息,把自己心里想的意思告诉对方。要使听者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意思,在表达过程中就必须尽量减少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在遣词造句时,注意语义的准确明白,使词句如实地反映想要表达的内容。

要做到表达准确清楚,首先要注意用好关键词语。关键词语集中地反映了表达的重点,认真选用贴切的词语,对于整个意思的准确体现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然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烟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施放烟幕”。

这是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19日下午《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的一段即席讲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用得极其准确,不容更换。

李瑞环同志任天津市市长时曾在讲话中说:“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痛苦,带来幸福,应该是学校校长机关每一个成员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这里加着重号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体现出全体干部一切行为要对广大人民负责的崇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