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09

第9章 校长场景讲话的基本内容(3)

②随意改变集体决定了的事情,个人随便答应谈话对象提出的要求,甚至是无理的要求。

③突破谈话许可范围,把需要对对方保密的话也说出去,甚至为了拉关系,把组织决策中的不同意见也透露给谈话对象。

④吹捧自己,贬低他人,以提高自己在谈话中的地位。

凡此种种,都对谈话目的的实现有害无益,是同非正式组织成员谈话所必须注意防止的。

然而,好的谈话仅有原则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灵活性。

首先,灵活性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作为原则性的必要补充。而这种补充从实质上说,仍然是原则性的贯彻,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对具体问题的灵活处理。

其次,灵活性要求的是在谈话中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而这正是成功的谈话者所刻意追求的。非正式组织成员本来就难于“对付”,如果再不讲究灵活性,那就只能越谈越无用。

再次,灵活性体现着创新精神。在与非正式组织成员谈话中适当地改变一些既定的东西,同时根据新情况提出一些更切合实际的东西,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从“原则”与“灵活”的“结合部”上不断地探求新的东西,并以此来提高自己同成员谈话的水平,是某些高明的校长胜人一筹之处。

2.对待非正式组织成员语言艺术的基本技巧。(1)恰到好处的谈话时机。“时机正好,一了百了;时机错过,一错再错。”恰到好处的时机,可以使谈话如春风化雨,事半功倍。这是每一位校长都深有体会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社会上或组织内一种错误倾向出现时,有的非正式组织成员有类似的思想基础,事先找他谈话,可以防患于未然。这叫“打预防针”。

②错误思想苗头刚刚显露,及时找其谈心,可以控制其发展。这叫“防微杜渐”。

③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一问题想不通,处于苦恼之中,需要校长帮助打通关节。这叫“雪中送炭”。

④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压力很大,不知如何是好,校长应在其举棋不定时及时指明方向。这叫“指点迷津”。

总之,非正式组织成员有了自己难于解决的思想问题,是校长进行交谈的最佳时机。当然,这一点也只有建立在对成员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2)谈话要有诚意。诚意,主要指团结的愿望、和善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

同成员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既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也了解了对方的思想动向,这样可以满足其知遇感,便于解决问题。

(3)新颖充实的谈话内容。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组织成员的生活因为多了一个层面,所以交谈的面应该更宽。比如,同小青年谈话,仅仅限于工作本身的内容是肯定不够的。爱情、交际、娱乐、学习等,无不反映其思想、道德情操水平,无不同他们当前的工作、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倘若把这些纳入谈话内容,肯定会更充实,更有的放矢,更容易解决问题。

(4)轻松活泼的谈话气氛。狂风暴雨并不能使土地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风细雨却有利于禾苗的茁壮成长。同样,良好的语境或谈话气氛,有利于达到心悦诚服的效果。尤其是同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谈话,他本来就神经过敏、心有余悸,校长若表情过于严肃,煞有介事,势必会使其更加惶惶然不知所措。这种气氛下的谈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真正有效的谈话首先应当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情境,然后再悄悄步入正题。为此,一般采取这些方法:①说说笑话,缓和紧张的气氛;

②唠唠家常,缩短双方的距离;

③谈古论今,增强语言的共性;

④借助物象,舒悦彼此的心境。

(5)进行鼓舞人心的表扬。校长的语言活动离不开表扬,这不仅因为表扬能够对人们的良好行为实施积极的强化,能够提高人们的自觉性,而且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起到鼓舞人心、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如果恰当地把它用于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谈话,就会增加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每个校长都应注意对非正式组织成员工作成绩、思想进步以及其他方面良好表现的表扬,并努力提高表扬人的技巧。

①表扬要着眼于个人的长处,不要求全。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表扬要着重于特定的良好行动,一般不要笼统地表扬整个人。因为表扬人不是评价人。

③表扬要注意划清政策界限,不要与现行政策相矛盾。否则,容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达不到目的。

④表扬要整体考虑,不要零打碎敲。

⑤表扬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要随意拔高。言过其实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

⑥表扬要具体,不要空谈而不着边际。因为缺乏事实根据的表扬没有说服力。

⑦表扬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发自内心,不要应付差事。

⑧表扬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要采取对被表扬者价值量最大的方式方法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古板呆滞。

⑨表扬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错过良好机会。俗话说:“趁热打铁”。表扬也如此,必须及时。

(6)进行催人奋发的批评。批评是以否定的方式促使人们选择正确的途径,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负强化”,处理不好会产生副作用。但领导工作又离不开批评。它是限制和制止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维护学校领导指令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增强成员团结的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所以,校长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交谈—定要掌握批评的武器。

首先,要注意遵循批评的几项原则:

①与人为善,治病救人;

②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③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④承揽责任,严于律己;

⑤赏不避疏,罚不避亲。

其次,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

①事先创造良好的批评情境;

②选准合适的批评时机;

③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④根据问题性质,确定批评范围;

⑤掌握批评进度,做到适可而止;

⑥语言准确文明,批评开诚布公;

⑦尽量“就事论事”,不要触及其他;

⑧批评结合鼓励,做到温凉适宜;

⑨搞好善后工作,切忌没完没了。

总之,校长对待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语言技巧应该因问题与语境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倘若机械套用,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校长对待非正式组织成员语言应克服的几种错误倾向

1.态度强硬,动辄上纲

。有一些校长把非正式组织看成“洪水猛兽”,认为这是一些人蓄意和自己作对,因而心中十分反感,企图采取强硬措施一举“歼灭”之而后快。于是,表现在行动上,处处给这些人设置障碍、“穿小鞋”;表现在语言上,则态度强硬、无限上纲,把一些无干系的事情牵强在一起,硬是将这些人推向自己的反面,当作敌人。结果,非但未能将其一哄而散,反而使小群体内部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通常,非正式组织的产生都不是作为正式组织的反对派或对立面而出现的,不必兴师动众,尤其对它的“头头”,更应采取既关怀、爱护、谅解,又帮助、引导、批评的态度,以避免引起“波纹效应”,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2.保持距离,缺少诚意

。这种做法,虽不是把非正式组织成员当作对立面来看待,却也没有将其当作真正可以信任的下属对待。表现在语言上,要么故意寒暄,外热内冷;要么“公事公办”,不远不近。总之,试图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关系,来个不亲不疏。这种做法固然不会使非正式组织走向正式组织的反面,和校长作对,但也不会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双重身份将其更紧地拉向正式组织,为其服务。

同时,由于校长的不冷不热,态度漠然,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也会采取相应的对策——你对我不亲,我对你不敬。久而久之,彼此缺乏沟通,非正式组织也就把校长的存在本身不当一码事,反而认其“头头”为实际“上司”,结果还是慢慢游离于正式组织之外而成为其包袱。

可见,由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两面性,对待他们既不能仇视,也不应置之不理,因为他们毕竟还是校长的属下,应该团结和教育他们。

3.曲意迎合,放弃原则

。通常,校长在处理非正式组织的问题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是横眉怒目,就是曲意迎合。前者固不足取,后者亦非良策。因为在一个单位或部门里,正式组织一般都占主导地位,所以校长要有条件协调和控制非正式组织,引导其在总体上按照统—目标前进。

但也确有某些校长,或因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或因品质恶劣、别有用心,常常对非正式组织成员曲意逢迎,不讲原则。孰不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结果,助长了非正式组织消极的一面,使其在正式组织内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升高,颇有取而代之之势。从而造成学校内部派系林立、乌烟瘴气,校长也就不成其为校长了。

对待非正式组织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一旦失去控制,对校长工作就只会有害而无益。因此,既要加强教育,又要有制度保证,必须防止和反对非正式组织的恶性发展,以避免形成十分有害的小团体主义和宗派主义。

二、校长对待外部正式组织成员的语言艺术

校长的谈话对象除了本单位、本系统的上级和下级外,还有外单位、外系统的人,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组织与组织间的各种谈判。在这种组织间的谈判活动中,校长就进入了一种与组织内部交谈有很大不同的谈话情境了。下面是几项成功的交谈经验及策略。

(一)交谈的基本态度——与人合作

在与外校的代表进行谈话时,校长的交往态度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迎合的态度。即放弃自己一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利益。例如,虽然明明知道以如此高的价格买进必然吃亏却还同意对方的价格。这种做法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解决双方冲突的一种办法,如果不这样,双方的冲突将更为加剧。但是,这种方法造成的危害却显而易见,它使己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并且,久而久之,也会降低对方对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尊重与好感,最终使双方单位的关系受损。

二是强迫的态度。即在谈话中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与要求。这种态度虽然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也能奏效,但这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成功,即使是成功了,也会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还影响了双方的正常关系。

所以,上面两种态度都不是最佳的谈话态度,校长在谈话中应当采取合作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动员双方一道来寻找一个共同解决问题,以求得双方满意的方法。它包括三个内容:(1)诚恳。即在谈话中注意倾听对方的陈述、疑问和反驳;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陈述理由与苦衷,并提出证明,有时即使是相同的理由,也要一再说给他听;对对方的质疑,要尽量给他最圆满的解释。如果可能,尽量提供一些数据,并允许他亲自调查某些事情。

(2)妥协。有的谈话是一种双方都寻求满意效果的活动,其中的任何一方当然不能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大获全胜。抱有“决不让那家伙占一点便宜”的想法,必然导致谈话的破裂。谈话的秘诀在于仔细分析对方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然后据此掌握好竞争与妥协的配合。例如,作为卖主,在价格上坚持了自己的要求,那么在付款的方式上就可考虑有所妥协,或一次付清,或分期付款。

(3)灵活。最容易导致谈话破裂的就是态度强硬。“我就是这个观点”,“十分遗憾,这不可变更,否则……”这种强硬其实是一种僵硬。

(二)交谈的成功秘诀——为对方着想

美国谈判专家杰勒德·I·尼尔伦伯格说过:“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是谈话的共同基础。”“谈话的前提是,谈话双方都要求得到某些东西;否则,他们就会彼此对另一方的要求充耳不闻……双方都为各自的需要所策动,才会进行一场谈话。”领导者作为谈话的一方,不应只想到自己一方的要求,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而且还应当考虑对方有什么要求,对方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同意采纳自己的要求与建议。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些问题,是取得谈判成功,从而使双方互利互惠的必要方法。

(三)谈话成功的催化剂——情感策略

组织间的谈判,就其交往双方的关系来看,它是两个组织间的关系,似乎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无关;就其交往内容来看,它是公共事务的处理,似乎与私人情感无关。但是,这种组织间的公共事务毕竟是通过两个谈判者的个人言语交往来处理的。于是,谈判者在谈判中就具有双重特性:他同时又是组织的代表者。任何一个谈判者的谈判语言都是其组织利益与其个性特点的结合,在其对公事的处理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个人情感的成分。因此,若能针对对方的这些特点,与对方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辅以一些恰当的情感沟通,必然有助于谈判的成功。

1.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