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32

第32章 创新型校长的目标教学策略(1)

(第一节 )目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及目标教学对素质教育作用的文章虽屡见报端,但论者们的评价似乎都有些以偏概全。有的几乎把两者作为一回事去对待,认为目标教学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采取目标教学的手段。即使谈得客观一点的,也把目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估计得太高,像什么“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目标教学对素质教育起到了统领作用”、“目标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等等。目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必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这一问题。

一、目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有人把素质教育作为目标教学新的生长点,认为:十年改革,目标教学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十年之后,社会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今天,目标教学的生长点是什么,目标教学改革向何处发展,这又是目前目标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目标教学发展和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目标教学适应社会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而获得长足发展的话,那么在今天,目标教学要取得新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什么?那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说,目标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新的生长点,把素质教育作为实验与研究的主题”。应该说,这段文字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了目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对此,可以从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来看目标教学的基础性特点。

首先是全体性。目标教学在学生观方面,提出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得好。用布卢姆本人的话讲,“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得好”。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出现,目标教学认为,所有后进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积累造成的,只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矫正,后进生是可以避免的。山东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把“全体性”用“大面积”所代替,并认为“大面积”有两层含义:首先“大面积”是与个别教师、个别学科、个别班级以至个别学校的范围相对而言,是指在一个乡镇、一个县区、一个市地以至一个省市或全国范围内都能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指学校、班级、学科教师的95%以上的常态学生或说是大多数学生、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所提的全体性与目标教学的含义完全一致,甚至比目标教学理论工作者对全体性的界定更有科学价值。

其次是全面性。目标教学所指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学科教学而言的。基本上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能够全面完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其二,是针对一门学科而言,教学过程时刻不忘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至达到知识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全面性,除了涵盖目标教学所指的全面性的含义外,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时空上,已经打破了学科教学计划并且包括所有应该占有和利用的教育空间。从课程计划上讲,已经不是单纯指学科课程,而是指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教学空间上已从校内发展到校外,甚至包括家庭。在全面发展的外延方面,素质教育所建构的目标体系则更加宽泛,有些甚至已经超过了课堂教学所能涉及到的东西,像学生的社交能力、自我生活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特长能力等等。尽管目前人们在深化目标教学的同时,尽力扩大目标教学的教育功能,从目标教学发展到目标教育,但是由课题的性质而定,即使目标体系进一步扩大也难以构成与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对等的、完全一致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为一体的目标框架。因此,我们只能说,在全面性方面目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第三是主动性。目标教学最初的教学模式只强调目标的达成度,而对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则几乎没能涉及。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从注重“教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学法”,有些研究者从“目标教学”发展到“目标导学”,更加深入地研究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如何指导学生自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研究总结出运用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另外,布卢姆在教学变量操作模式中,也提出了认知前提占50%,情感前提占25%,教学的质占25%的三大变量课堂教学模式。三大变量的提出,引起了研究者们对培养学生的情感的高度重视,从课堂上只重视认知过程的教育发展到了知情统一的教学模式,从只重视新授课的情感教育发展到其他课型中的情感教育。有的理论工作者还多次论及目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问题,并且已初步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总之,目标教学对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学能力培养及情感教育两个方面。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主动性发展所包含的外延是非常广泛的,而且所涉及到的途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主动性发展不仅涉及学科教学,同时也涉及到活动课教学;不仅课内要进行培养,而且课外也需要培养。

二、目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主体性,意思是说目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运行机制的构建两个方面考虑问题。

柳斌同志在谈到素质教育时就曾多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所以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把素质教育要求贯穿于全过程。”此话讲得很有道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面对这一现实,目标教学的探索者们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已经从最初的封闭型和只限于认知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到了知情意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型的、以基本模式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模式群。这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目标教学“除了掌握一般教学模式外,还构建起了从课时到单元、从学科到课型的一系列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操作体系,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教学操作机制”。目前,在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时,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吸收、借鉴、运用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在纪念目标教学十周年之际,有人大胆提出了“目标教学——课堂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的思想。

目标教学的运行机制的构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以至到学校管理,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构成体系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比较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仅从教学过程来看,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以至到后进生的辅导、考试评价,确实具有一套细致而可操作的机制。它的构建有力地指导着第一线的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其效益不可低估。李建刚同志在他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现状和热点问题》中谈到,目标教学“以其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易操作性、成效的显著性、适应范围的广泛性,吸引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历经10多年的发展,目标教学已由原来的教学策略发展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到目标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标志,是高质量地实施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有效机制”。这说明目标教学运行机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尽管构成目标教学运行机制的各个主要因素不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全部,但是它们在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体系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主体性地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原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是其他教学论目前所不可企及的。

三、目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中介

中介也是桥梁的意思。之所以说目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中介,理由有二:一是素质教育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目标教学多年来的研究已把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较抽象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转化,汇总到目标教学体系之中,成为有一定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模式,像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评价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观论、纲要信号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经过不同程度的转化,被及时吸收到目标教学体系中,作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既深化了目标教学,又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素质教育需要接纳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而目标教学就把这些成果不同程度地纳入到目标教学的体系中,成为目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标教学有其独到的运行机制,它形成了以目标教学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核心、以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使95%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教学目标的教学体系。

目标教学多年来在它自身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着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如情境教学、成功教育、主动性教育、读写结合、自学辅导等等。通过及时吸收这些成果的精华,目标教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独特的教学流派。

四、目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所谓导向性,是指目标教学的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的角度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提供了探索发展的思路。对此,有人曾这样评价目标教学:进入教改第二个十年的时候,研究的最佳思路是把目标教学、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研究,以不断从中寻找目标教学新的理论特点。基于这样的考虑,目标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需要的新思路,目标教学的发展性研究,实质上也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那么,未来现代化的教育和四化建设的需要为目标教学提出了哪些问题呢?理论工作者比较关心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思路

目标教学中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只注重行为分类,而素质教育目标分类思路又过分地注重内容分类,因而双方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为真正使目标体系的构建适应人的潜能的全部开发,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理论工作者提出应从“内容——行为”的两维分类,发展到“内容——行为——技能”的三维分类。这种分类思路,有可能符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体系。

(二)教育教学操作体系的发展思路

目标教学的教学操作体系,前十年的研究重点主要立足于学科教学中的单元教学,建立起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模式群。而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建构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操作体系。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优势。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思路

有的研究者已经很尖锐地指出,目标教学引进的布卢姆的评价理论,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它最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未来所需要的评价体系则是建构目标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四)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

目标教学管理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了十年的时间探索出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探索出了科学明确的学校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但随着教育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不仅注意管理内容的全方位,而且更加注重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有些研究者曾这样推测,未来管理的立足点将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有机结合,更有可能的是人文主义的管理将占据主导的地位。

(第二节 )克服模式化的因袭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引入我国以后,进行目标教学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多。但许多学校由于对目标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结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做不但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反而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展示全新的教学目标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是布卢姆所倡导的,他说:“如果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些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不然他们只能被迫从教师的考核或评分的做法中推断出目标。”布卢姆这段精辟的论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展示教学目标不能搞形而上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定,进一步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和课型的不同而确定。如果放弃这些考虑,就会走向反面。

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