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3

第13章 校长的领导艺术(6)

校长在表态时,还要做到态度诚恳,这是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双方情感的交流、情绪的感染,又有双方心理关系上一定色彩的凝结,只有态度诚恳,有解决问题的诚意,校长的表态才会对师生产生指导、激励等作用。这就要求校长在表态时要有对人和事的真诚感、恳切感、任务感、关注感等,把他人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把他人的事情看作自己分内的事情,去诚恳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与事业的发展。

四、演讲的语言艺术

校长的演讲既与一般人的演讲存有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这是由校长的领导者角色、地位所决定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校长、教育家无一不重视演讲,熟谙演讲。但目前,不擅长于授课的人不适宜做教师的观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不擅长于演讲的人不适宜当校长的观点,却未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事实上,学校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演讲,不会或不擅长演讲的校长,是很难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校长的。

那么,校长在演讲时应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精心准备,认真安排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听演讲不同于读文章,随着时间的延展,注意力会越来越不集中。这是因为听觉远比视觉容易分散。因此,校长在演讲前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对演讲的环境、形式、目的、时间、对象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演讲的基本观点、材料、论述方式、内容等梳理清楚。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列宁“对自己的每次演讲,每次报告,总是要仔仔细细地作准备工作,并作出演讲计划”,以使听众对演讲的内容了然于心。

校长要认真安排演讲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美国的理查德曾提出一个“四步骤”结构模式,即:(1)开场白,引起注意与兴趣;(2)引入正题,摆出论点;(3)举出事例,阐发主题;(4)建议或结论,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听众得到某种启示。当然,这只是演讲模式之一,但却是一个基本模式。实践中,开场白要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如惊雷乍起,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攫住听众的心;中间部分要长于说理,工于用典,善于用例,巧于用知;结尾要简洁有力,感情激越,如金石坠地,铿锵有声。

(二)真的声音,诚的感情

讲真话,讲实在话,是校长演讲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有真理、有力量的表现。说假话、说大话、说虚伪话,只能蒙混一时。服人心者,乃是事实,而不是假话、大话、虚伪话。同时,演讲者要想激起听众心中的波澜,自己必先有火一样的热情。罗伯特·弗罗斯特说:“作家没有眼泪,读者就会没有眼泪”,这同样适用于演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唤起人们的感情比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一位领导者发表就职演说时说:“……如果说上任前我对当好这一职务还有所顾虑的话,那么现在我是信心十足了!为什么?因为我从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从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两个字:‘信赖’!同志们,还有什么能比信赖更使人鼓舞的?没有。我需要它,我们大家需要它……”再如,有人曾在一次毕业典礼上这样讲:“……今后,我们天各一方,虽有千山阻隔,但只要年年有流云激荡天边,只要家家有春风吹遍大地,我们就不会忘记这风雨同舟的时日,将来你们如果有了成就,别忘了给母校捎个信儿,因为教师最幸福的日子是在桃李飘香的季节。”上述字字融情的话语,是真善美的自然流泻,无疑,给听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敢于并善于触及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是指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热烈议论或模仿、实践的社会事物,如党风问题、物价问题、职称问题、读书热、下海热、气功热、跳舞热、麻将热、赌博热以及学生的学雷锋热、名人传记热、歌星热、游戏机热等等。对此,校长绝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热点,了解热点,帮助师生分析热点,以作好正确的引导。演讲热点问题,一方面要有一种敢于触及热点的胆识与负责态度,这必须是在过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为的;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演讲,而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有先进、科学的思想和广博的学识,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思维力,目光如炬,高瞻远瞩,识他人所未识,讲他人所未讲。校长只有在热点的“风口浪尖”上摔打,才能紧随时代的脉搏,与师生心灵相通.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强化语言的“穿透力”

有的校长由于缺乏深刻性思维品质,演讲往往只涉及某一事物的表面联系与外部特征,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显得演讲平淡无奇,味同嚼蜡。所以,校长应善于深入思考,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事物的深层结构,紧紧抓住问题的实质,使演讲语言具有一种开启茅塞、打动人心的“穿透力”。要做到这一点,演讲者必须使语言“敲”在听众的“兴奋点”上,如同针灸刺激穴位一样,令人产生一种“顿悟”,进而产生语惊四座之效。

(五)把握听者心理,并及时运用现场材料

演讲时,听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所以容易疲劳走神,如果校长不考虑听众的情绪、心理,而是一味按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则容易影响演讲的效果,难以达到演讲的目的。因此,校长应从听众的动机、情绪、思维、需要等心理状态入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捕捉现场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加工,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1937年的一天,毛泽东同志给抗大学员作《矛盾论》的演讲,有的同志对“矛盾”一词未搞懂,主席就打比方说: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打架……正讲着,从房顶上传来一阵瓦匠修房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主席看了一眼,随即抓住这个事说道:“我们和瓦匠也在打架。我要上课,上课需要安静的环境,他却在房顶上敲打,我们要上课,他要工作,这就发生了矛盾”。毛泽东同志巧妙地把现场材料运用于演讲,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很好地调动了听众的参与心理。

(六)重视声调、节奏与态势语

首先,注重声调的和谐。声调主要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因素。如果校长的音质纯正、甜润,音量大小适度,音调升降和谐,那么,演讲就会产生前后连贯,张弛相宜之效,使人听来入耳动听。

其次,注重节奏的鲜明。这主要是指演讲要注重结构的疏与密、起与伏,速度的快与慢、行与止,语言的抑与扬、顿与挫,表演的动与静、急与缓等。下面就是一个“顿”的范例: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的情况,讲到中间时,他突然停顿下来,取出了表,站在那里一声不响地看着听众达12秒。其他参事员坐在椅子上很尴尬,互相盯着看:怎么回事?他忘记了讲稿吗?就在大家局促不安时,赖白斯突然大声讲道:“诸位适才感觉局促不安的12秒的长时间就是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听众这才恍然大悟。这一成功的“顿”,达到了令人深思的效果。

再次,注重态势语,面部表情应把感觉和感情传染给听众,如讲到欢快的事情,要和颜悦色满面春风;讲到悲伤的事情,要黯然神伤怅然若失;谈到未来,要有向往之色;谈到暴行,要有愤怒之态……眼睛要经常扫视全场,不要漏掉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角落,学会用眼神表达真情实意;手势要注意与声音、表情、姿态等配合使用,力求自然、协调、简练;身姿或立或坐,或前倾或后抑,都要视情而定,不要盲目模仿别人。

(七)有效控场

演讲前或演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场内气氛、秩序及听众的情绪、注意力等有可能出现变化。这就要求校长处变不惊,随时根据场上的情况因势利导,有效控场。当出现喧哗、吵闹等现象时,如属于演讲者自身的内容、方式问题,可删除不合适的内容、调整演说方式,并加重语气设置新的演说气氛;如属于听众不自觉,也不必惊慌,可通过设置悬念、有意设问、抒发真情等方式,将他们重新“拉”回到演讲的氛围中来,切不可以领导者的身份斥责人、压制人,否则,将适得其反。

(八)持稿不泥,注意风度

演讲有时备有讲稿,但校长不要照本宣科,而要“讲”,讲的效果远比读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讲是直面听众的是发自肺腑的,即使讲起来不如读的流畅,其效果也要好一些,而读却难免僵硬、呆板。同时,要注意风度,即演讲者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洒脱的仪表服饰、适当的表情动作、高雅的言辞谈吐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有许多校长特别是农村校长,由于工作忙等原因,特别不注重仪表,服饰不整,仪容不洁。试想,“蓬首垢面谈诗书”,能有理想的效果吗?这一点,务请校长注意。

以上谈了演讲应掌握的一些技巧,其实,演讲固然讲究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校长要通过自身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与品质,用全部身心、全部人格去演讲。唯此,才能提高校长的威信,进而使学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