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4

第14章 教育创新的推行(1)

校长治校篇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内涵

一、教育创新的必然性

(一)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知识的生产离不开创新,而且知识的应用也需要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灵魂。由于知识的关键是知识生产,核心是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因此,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创新是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世纪抉择。教育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性的变革过程。教育创新又是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构建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制度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教育创新体系。教育创新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没有教育创新,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也就根本谈不上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就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尤其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教育创新体系。一句话,时代发展需要教育创新,社会进步需要教育创新,国家强盛需要教育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进行从思想观念到制度实践、从体系到教师、从外部到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深层改革,实现全面的创新,才能适应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要求,教育首先必须研究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涉及到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观和教育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知识经济的“创新”本质,要求把创新人才作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创新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拥有各种能力和很高的综合素质。其中,知识不仅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本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还应包括相融不同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能力不仅包括寻找、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还包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与人共同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来说,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首先进行创新。

(二)教育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需要。当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时候,教育就必须通过创新和发展来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经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对于国家来说是最为根本的。而为了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成功并持久,就必须有教育创新为其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基础。

(三)教育创新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发展了,教育也必须随之而发展,即创新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定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先后有六次重大的教育创新,而每一次教育创新,都对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教育创新,引发了教育形式的重大转变,使学校教育得以产生,教育活动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建立起文官选拔的正规教育制度。

第二次教育创新——班级授课制,使学校教育建立起系统的按年龄分班教学的制度,极大地开发了人类的潜能。

第三次教育创新,是根据产业革命要求提出科技教育思想,建立起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使正规教育逐步从贵族的学术殿堂中走出来,转向为生产实践服务,产生了带根本性的教育革命。

第四次教育创新,表现为终身教育观的提出,使教育从阶段性向全过程的终身学习迈进,实现了教育制度的重大转型,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在新的水平上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

第五次教育创新,表现为多媒体教学,使文字产生后教育与实物从脱离再实现结合,促进了教育方式上的革命,对人类学习形式有重大影响。

第六次教育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提出,这是由于高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存方式而使人类面临严峻挑战之下引发的。创新性学习要求有新的课程与之相配套,因此,课程改革和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越来越追求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现代结合首先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其基础在教育。能否树立起把经济发展奠定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代发展观,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经济轻科教是一种传统的小生产发展观,以这种思想指导经济建设,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转变把教育看作消费性社会福利事业的陈旧观念,在全社会确立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战略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现代观念,把教育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地位落到实处。重视教育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具体表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我国要迎接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抓紧并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当今时代,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经费的增长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智力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投资增长的速度。因此邓小平曾经十分深刻地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科教兴国首先必须振兴科教。加大科教投入,加强教育投资立法,从法律上规定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投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是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国长期受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重继承轻创新,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为此,应当从幼儿园起,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大创新具有的力度,因而教育创新的力度也就必须加强。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两者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面对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形势,广大校长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必须对教育的创新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创新的步伐,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二、教育创新的特点

教育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因而秉承着一般创新的特点,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概括地说,教育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的系统性

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教育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教育创新活动的效果。同时,与教育过程相关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效果。

(二)创新过程的创造性

教育创新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打破常规、适应规律、敢走新路、勇于探索,是教育创新的基本表现。教育创新体现创造性,最大障碍在于传统习惯、囿于习惯的做法和原有的模式。当然,创造离不开原有的知识,但创造性更本质的属性是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其中包括新的设想、新的实验、新的举措等等。

(三)创新行为的市场性

学校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创新行为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场既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创新的归宿,是否取得市场成功是判别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创新行为都应致力于提高教育与市场的吻合度,通过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创新保持与市场变化同步前进,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四)创新结果的实用性

创新是为了教育发展,只有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并非越奇特越好,而应以实用为基本准则。对一个学校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办学目标不同,通过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不同学校的创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要满足对本学校的实用要求。

(五)创新过程和结果的风险性

一个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说到底也是一种决策行为,凡是决策,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就创新过程和结果来分析,当提出创新方案时,都是以立足于对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进行抉择的。人们既不可能毫无误差地预测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左右未来趋势,这就使得作为决策行为的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不同内容的创新,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一般也是不同的。

(六)创新能力的动态性

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撑条件,如制度、管理、信息、资金等,随着创新活动的进行,这些支撑条件会不断变化,教育创新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种动态调整,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七)创新系统的协同性

教育创新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创新活动必须注意各个要素、各项内容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对创新绩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八)创新目标的效益性

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促进教育发展,增加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方案的实施,最后实现了教育发展,真正为经济和社会增加了效益,才算达到了教育创新的目的。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

(第二节 )教育创新的类型

研究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一般的创新区分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唐五湘按照五种分类标准,提出五种创新分类。一是按制度状态,分为程序化创新和非程序化创新两种;二是按创新程度,分为全新型创新和改进型创新;三是按节约资源的种类,分为节约劳动的创新、节约资本的创新和中性的创新;四是按组织方式,分为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五是按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分类方法,分为渐进的创新、激进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李正风等对创新也有独到的分类研究。他们按照创新的对象不同,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按照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将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按照创新进程的强度不同,将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从实质内容上看,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研究,基本上都属于经济、科技领域创新的分类,对于教育创新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教育创新有其特殊性,不可照搬一般分类的方法。我们认为,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创新的对象来划分教育创新的类型,可能是合理的。据此,我们把教育创新分为下述几个类型。

一、教育目标创新

教育目标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与方向,对各个方面起着制约、导向的作用。教育创新首先是目标创新,有了目标创新,才能根据目标创新的要求,确立创新的内容。所以,教育目标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