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5

第15章 教育创新的推行(2)

教育目标创新是对现行教育目标中所存在的弊端的革除,是对陈旧目标的革新,是对忽视目标的弥补。从现行的教育目标来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这就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缺乏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的重视,缺乏对学生在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这些内容应该成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予以重视和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教育目标的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此外,根据21世纪的要求,又提出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都应成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创新与创造教育的目标给予了特别的强调。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里所反复强调的,正是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任务。从《决定》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教育目标创新贯穿了一个明确一致的主题,这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理念的统称,对教育创新行为具有先导作用。任何教育创新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产生的。所以,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行者。

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因此,教育观念创新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根据21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在本书中将专门研究和论述如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现代化观念、教育个性化观念、大教育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教育国际化观念等。

三、教育体制创新

教育体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起着制约作用,因此,体制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关键。关于教育体制创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提出的要求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这是教育体制创新所要努力实现的。教育体制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这些在本书里都有专门章节研讨,这里仅就教育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提出设想。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同类型教育达到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就必须在体制创新中,打破计划型的传统的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学校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

学校在所有权上,可以国有、公有,在经办权上可以民办,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委托教育专家或善于经营学校的公司来办。将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可以避免二者合一所产生的办学效率低、质量不高而又没有制约机制的弊病,学校所有者代表(政府部门等)根据学校经办的情况,通过法律的手段,及时地进行调控,从而使学校管理真正走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

(二)政校分开

政府行政部门与学校分开,使学校法人代表具有独立办学的资格和能力,而行政部门则依法治校,通过投资、执法等手段,管理学校。政校分开,可以为学校独立办学松绑,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辟路径,为提高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打下基础。

(三)权责明确

赋予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可使学校明确其责任,即学校要为办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负责,也就是学校要负终极的责任。在政校不分的情况下,权责是难以明确的,因为校长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不能享有办学自主权,因而也难以追究其责任。而政校分开,可以为权责明确打下基础。

(四)科学管理

学校管理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建立在现代法理基础上,有着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因而,它不是以行政指令为主要导向的,而是以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为主要导向的。这种管理给校长、教师放了权,同时配以制衡的机制,可避免滥用权力。

(五)市场选择

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资金、师资、生源、仪器设备等。采用市场配置的方法,使资源配置与效率效益挂钩,可以把学校推入市场竞争之中,以激活办学的能力和效力。

总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教育体系结构创新

教育体系结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教育体系结构创新是指为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方式进行的革新、调整。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受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来看,现行的教育体系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是中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影响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瓶颈。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强调: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具体要求是: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使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9年的9%提高到15%左右。在确保“两基”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些要求是教育体系结构创新必须努力完成的。本书后面还有专门的章节对这一问题做系统的研究论述。

五、全面发展教育创新

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因此,它们的创新对整个教育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全面发展教育的现状来看,面临着迫切需要创新的重要任务。例如,怎样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怎样解决好智育中的“片面应试”问题,怎样解决好体育中“弱”的问题,怎样解决好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不受重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应通过创新得到合理的解决。

六、课程创新

课程是教育中的重要媒体,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创新对于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起着重要作用。现行的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内容不够先进等问题,因而也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课程创新是教育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育组织管理的创新

教育组织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其他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从教育组织管理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不科学、不民主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内部积极性的调动,影响着办学活力的增强,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本书后面还有专门的章节详细地予以研讨、论述。

八、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

教育形式主要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形式和方法存在着机械、呆板、整齐划一、单向灌输,缺乏启发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也是教育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教育评价创新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定和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方法存在着各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有偏差,重智轻德、美、体等,评价方法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的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创新。教育评价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教育创新,可以分出更细、更具体的对象来。

(第三节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创新精神

对于我国教师来说,创新精神是由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创新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开拓性的崭新事业,既无现成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现有模式可资借鉴,需要广大教师自己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业绩。同时,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复杂、细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都是在精神的能动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精神越强烈,则人的外部行为越坚决,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也就越易于达到目的。对于教育创新活动,教育者只有具备更高尚、更强烈的创新精神作为内部动力,才能巩固创新意识,不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创新。创新精神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变异、积极探索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索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对前人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大胆地进行探索,探索精神是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强烈的探索精神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存无?是否?如何?从而激发思考,激发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创新型教师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好奇心是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增强创新主体观察的敏感性,使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烈。缺乏好奇心就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事物冷漠,对许多有意义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创新活动更无从谈起。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创新型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是不断探索,把自己的每一教育行为当作创新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师所培养的。教师要把学生质朴的好奇心系统培养为科学好奇心,创新型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好奇心。

其次是敏锐的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指的是超越常规逻辑思维过程,能够迅速从细小的现象看出重大本质,能够从偶然出现的“意外”觉察到必然规律,能够及时“悟”到偶然机遇的重大价值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基础。创新型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敏感、及时和准确地发现问题,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创新思想、创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使创新型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现不同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潜能,发现时代的需求与教育目标的矛盾等等,从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教育创新。根据学生丰富的个性和潜能因材施教,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准备。

再次是创新性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引发创新活动的先导,是激励创新活动的动力。它不被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所束缚,可以从事物的整体或部分,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产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创新型教师对学生进行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他们的奇思异想,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发他们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事物的重新加工、重新整理、重新创造中,人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不断增强和提高。创新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想像力,才会给创新活动提供多种信息刺激,启动多角度、多路径的思考。创新型教师教育创新的方案,教育实验的猜测,设想成功的后果,都是丰富想像力发挥作用的产物。

(二)批判精神

教育创新过程既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进步的过程,但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进步的过程。就实践进步的动力而言,它源于创新型教师对现实的批判。可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教育的过程并不总是合理的,面对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实施教育创新的主体要有反省和批判的精神与能力,要有对意义世界的追求和对终极目的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对教育的批判精神主要确定为以下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