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6

第16章 教育创新的推行(3)

首先是制度批判。制度是人类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展都要经历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三段生命历程。对于处于萎缩期的教育制度,如果不能及时地反省与批判,不仅会影响制度的效能,甚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制度批判意识,对现行的各种制度始终保持审视、反省和批判的态度,以创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激励的教育制度,推动教育创新的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模式批判。由于教师自身陷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经常被繁杂、琐碎的教育事物所包围,因而很少能跳出“庐山”之外,站在更高处去审视与反省。这一现实,造成了一些教师对自我教育活动的盲视,以及批判与反省能力的丧失。创新型教师运用开放和动态的观点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结构,改革并建构符合教育创新思想的新模式,重新实现教育价值理想。

第三是行为批判。教师行为的改变不能简单地从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中产生,而必须在学习新教育思想的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创新型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学生的表现作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并与所倡导的创新理论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行为策略,并通过行为的改变,进而达到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实现教育行为的创新。

(三)开拓精神

对现存教育各方面的探索和批判之后,必然生发拓展出新的精神,即开拓精神,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创新。创新型教师的开拓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目标观。教育的基本职能和目标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具有学术性的服务,从而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强调知识的传递和继承,忽视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事实上,个性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与个性化应当是统一的。社会化过程不应扼杀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新型教师要求确立新的目标观,把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最高目标。

其次是创新人才观。创新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只有转变人才观,才能发现和正确对待创新型的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创新型教师要转变标准化、划一化的人才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转变以“驯服”、“听话”、“唯书”、“唯上”为标准的人才观,培养独立思考,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把事业推向前进的创新型人才。

再次是创新学生观。创新型教师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像,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克服了传统的偏见和偏爱,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尤其要注重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新型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学生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及人格的独立性。

最后是创新质量观。创新型教师要转变单纯以知识多少、分数高低衡量教育质量的片面质量观,在评价教育质量时,把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新性学力统一起来,把结果(分数)与过程(学生的思路、创新意愿)统一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把全面素质与个性特长统一起来,从而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另外,创新型教师的开拓精神还表现在具有未来意识和价值观念上。国外专家认为,对于现代教育,仅仅面向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面向未来,时刻准备未来的到来。缺乏未来意识的教师,发展后劲不大,且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创新型教师了解新技术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预测或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各种知识,对未来社会有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具备批判性思考、预测、评价、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能力。随着一般知识和教育知识不断地更新发展,教育教学日益心理化,教育体制呈动态发展,教师角色出现多样化,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创新特性不断增加,创新型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具备应变能力和展望未来的眼光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而仅有僵化的知识和僵化的意识是绝对不行的。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是其能力结构中的高层次能力。教师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某一教育教学情境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以使教育过程不断优化并取得高效。科研能力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又一特征。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其二,有分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既不盲从迷信,也不一意孤行;其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有所创新,对工作精益求精,向着更完善的目标迈进。教师的创新能力具有综合性、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创新型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而科研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则是构成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创新型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侧重于技能训练。在80年代中期也曾出现过思维训练之类的做法。在这种做法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假设: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或提高。如果按照这种想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新的累赘。其实不然,创新能力不是空洞的,而是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基本能力。几乎不存无知识的创新,也不存在单纯创新能力。就知识与能力来讲,两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从知识形态上看,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和知识结构。创新在内容上总是为原有的知识所制约。但是,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都能够成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心理学家将创新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成这样两句话:“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越大。”实际上,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而非实在的。从不同方面来理解,意义不同。一方面,为了解决一个困难或一个问题,一个人必须要选择相关的专门知识,他对这个问题了解得越多,就越有灵活性;另一方面,知识也具有局限性,如果在一个问题上受到过多的训练,就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碍一个人认识新的意义,从而独具创见地解决问题。因此,创新能力关键就是创新型教师怎样获取知识,怎样运用知识。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便是创新能力的首要方面。

(二)信息加工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加工,信息加工能力便是创新能力的又一方面。信息加工能力指创新型教师对所获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分类、储存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达到创新目标。如批判旧观念,产生新思想,形成新论著,取得科技新成果等等。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已有的结论或研究成果之上,而任何结论或成果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材料之上的,一旦超出原有的信息范围,这些结论或成果就可能被怀疑,甚至被新的结论或成果所取代;或者,采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处理旧材料、旧信息,也会得出新的结论。新的结论表现为决策、技术、观点、思想等形式,创新型教师具备信息加工能力,运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视角,获得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创新型教师的科研离不开信息加工能力,创新型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工信息。没有足量的信息,没有加工的过程,就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因此,信息加工能力极大地决定了教师的创新行为,成为创新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创新能力首先表现在教学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在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把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是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是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设计一个最佳教育教学方案,是一个教师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综合运用,也是教师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像力的充分体现,特别是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在实践中实施。为此,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运用语言和其他方式将最佳教育教学方案付诸实施,取得实际效果。

三是总结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另外,他们还善于向他人学习,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同行在同一领域里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面对新形势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科研能力

创新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知识的创新者和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从而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统一。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创新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才会对已有的理论思考,对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创新型教师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选择课题、教研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分析和研究教学中各种变化的主要特点,开展调查、实验,进行思考、探索。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能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手段,不仅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而且通过教育科研来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教师只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身从传授型向科研型转化,才能区别于传统的教育者。

三、创新人格

人们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内涵存在着诸多分歧。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不同。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如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有这样的界定:“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对于每个人来说,人格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取向。科恩早就提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的。”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认为创新人格就是由人体内在的创新能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针对教育创新的主体——教师而言,创新人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理想、信念处于最高的层次,是决定一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最根本的内容。一个人没有远大崇高的理想和其精神生活必然是平庸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同样地,对于创新型教师而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巨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