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17

第17章 教育创新的推行(4)

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历史性的课题,是空前艰巨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自身惰性和依赖感,才能脚踏实地地为教育创新奋斗。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那么就会毁掉一代又一代教师走教育创新之路的坚强信念和决心;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些人就会被西方的科技和意识形态所征服,全盘套用西方的一切;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就可能会埋头教学或科研,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闻不问,以致在变动的社会中迷失方向。创新型教师正是具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才把教育创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型教师的事业心,指的是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抱负和责任感。创新型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热爱工作,以求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历史上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强烈的事业心的支持下发愤图强的。意志是事业心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之一,意志的坚强与否、坚强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业成就的大小。“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创新型教师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教育创新刚刚起步,创新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起来,这给创新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创新型教师要有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决地克服困难,自觉自愿地担当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把一腔热血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创新中去。我国的教育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部分,是全新的事业,无现成的经验,这一切都只能靠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创新型教师看到了时代对自身的要求,看到了我国与别国的差距,看到了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教育者,从而肩负起重大的责任,想办法,找出路,推动教育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三)开放的思想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及封建传统的影响,我国忽视了国际交流,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我们的教育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们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还很有限,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这些困难,当然离不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是,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观念,充分利用国外各种有利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设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发展各种学术交流和合作,使我们面临的许多困难得到比较顺利的克服,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随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深居简出,不具有开放观念,不解放思想的教师已难以在这个社会生存或立足,更谈不上创新。创新型教师必须首先解放自己,大量接触各类事物、信息,接受各种新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同行的最新成果,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创新人格,使自身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四)民主的作风和宽广的胸怀

创新型教师不仅自身具有创新能力,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的作风。创新型教师的民主作风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唯有尊重,才能使学生参与,唯有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能上升到自觉的高度,从朦胧上升到清晰的高度。教师的民主作风和宽广胸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障。教育民主化目标就是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创新型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并针对每一个人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创新型教师把教育内容和教材内容个性化和个人化,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使各级各类学生都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地位、教育权利,并参与学校管理;在师生关系上,传统的权威式必须让位于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必须了解和尊重,用指导代替选拔。创新型教师的民主教育教学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体验、实践和应用过程,是使学生的创新由个体化向社会化的转化过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加工式教育模式的全面修正,能够唤起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发展与潜能的意识,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教育创新的成败关键在创新型教师,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性任务,校长必须提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多种途径,并营造创新所需的有利环境。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多种多样,如通过教育加以培养,通过知识创新工程加以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培养,通过国际交流加以培养,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加以培养。途径不同,直接效果则有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则为学校教育。

(一)通过学校教育加以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不仅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渠道。教育是科技更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全社会都要大力加强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渠道作用。任何对教育的忽视,都是一种短视和危险行为。各高校要立足现实并着眼于长远,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好学校布局,改进和完善专业与学科设置,统筹考虑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创新型教师的需要。通过对教育体系的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以鼓励创新型教师的成长。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教育行动,对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教师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教育行为就是终生学习,终生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潜能的,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创造性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终生学习可以使创新型教师获得不断创新的不竭源泉。

长期以来,传统学校教育将人的一生割裂成“两段式”,即前期用于接受教育,后期用于从事生产劳动,这种“两段式”的人生格局,显然是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发展平缓的状况下,学校教育永恒不变地被作为唯一正确的知识殿堂,其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尽管人们是在自觉不自觉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但这种学习是随意的、偶然的、自生自灭的、激不起创新的热情。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技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仿佛在一夜之间,席卷全球的各个角落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如梦方醒般感到,学校教育的滞后已经在制约着人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成为影响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外有关教育专家统计调查表明,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学到今后若干年所需知识的比例,仅能占到10%左右,也就是说90%的知识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获得。可见知识的更新,使人们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很难应付今后漫长岁月的生活挑战,静态式的学校教育与动态式的社会发展已经不能合拍,人的创新就更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学校教育权限的弊端日益明显:限制性选拔的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需要的矛盾,学校教育中陈腐的、固定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迅速更新的矛盾,学校教育内容、方式及模式的单一性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矛盾,都反映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和狭隘。“终身学习”的强烈冲击,预示着打破了传统学校模式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也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走入学校领域和社会课堂,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终身学习”不仅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极限,而且是对学校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扩展和延伸了教育的内涵。“终身学习”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要防止知识的陈腐化,确保教育的连续性;第二,要使教育计划与教育方式同各自社会特有的独立的目标相适应;第三,要在教育的一切阶段,在进化、变化和变革的生活中培养不断创新的活生生的人;第四,要解放强加于教育的传统定义与制度的束缚,大规模地利用一切训练和传递的方法;第五,要在各种措施(技术的、工业的、商业的等等)和教育的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终身学习”的概念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具体地说,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即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五大系统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即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方式方法;在存在形式上应该是建立一个大教育体系,即教育活动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教育体系一体化应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是改变教师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转折点,无疑成为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创新型教师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者,而“终身学习”正是使教育不再仅仅停留于再现当代社会和现有社会关系的水平上,而是大胆设计未来教育的走向。因此“终身学习”的建构原则,应使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清醒认识到,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人生舞台上,他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终身学习”,他要学会学习,参与社会变革,使自己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最后达到“发展机会均等”,走上创新的轨道。按照“终身学习”的大教育体系,教育目标不再是挑选或淘汰,而是帮助受教育者不断取得进步,获得广泛的基础知识,提供更多选择余地,充分激发人的创新潜能;教育评价不再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和发展,其评价标准也从单一的认识标准转为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能力、品质、心理等诸方面的多元化评价系统;教育结果是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的创新人才,这种创新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而且具备高层次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内心世界。当这样一批受教育者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他们很快会与社会变革同步前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教师,从而极大地推动教育创新。

(二)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培养

实践出真知。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实践,一切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离不开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都是适应实践的需要、满足实践的要求的结果,也是人才创新的结果。社会实践是人们创新的大舞台,也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主战场。同样,社会实践也是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的主战场。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发现真理,培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型教师必须坚持的优良作风。创新型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发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从而创新理论,进而指导教育创新实践。这时,教师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原理,但它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教育理论虽然为教师提供了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要求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不断完善教育理论。在这个信息时代,创新型教师更要利用各种信息,充分调查,深入研究,掌握实情;再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没有实践,就无法获得事物的真相,无法了解实情,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