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27

第27章 人力资源管理(1)

校长管理篇

(第一节 )学校领导班子的组建

一、学校领导班子的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状况和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办学效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系统,其内部结构对其整体性能的发挥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结构内部诸因素的合理组合与联结,才能把构成事物或系统的局部属性和功能,变为事物或系统的整体属性和功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我国,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工作,其个人的政治、道德、文化、能力、心理和健康等基本素养和品质对于学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使是优秀的校长,其诸方面素质也都难以达到完善的地步,况且,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也不可能只靠一个人,而是要靠一个领导集体。学校领导班子结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学校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一)导向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作为一个群体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地运转之中,其运转的结果对学校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以产生负效应。如果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是优化的,那么它就能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正效应,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凝聚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如果不能对教职员工及广大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它就难以承担治理学校的责任。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既可以使学校师生顾全大局,开诚布公,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一致的奋斗目标,又可以使他们尊重领导,服从领导,并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

(三)效益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正常运转的结果是使学校管理有序而高效。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应该是精干有力、运转灵活、适应性强的结构体,只要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能正确、及时地作出反应,并使这一反应有效地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会产生高效性。

然而,任何一个学校领导干部的成长都会经历从职前预备、适应本职、称职、成熟等相互衔接、发展水平又有区别的阶段。而由于每一阶段的素质发展与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不同,这样的许多个体随意组合,表现在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上,就有可能是一个非科学、非优化、高内耗、低效率的领导集体。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应该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互相补充、协调一致。因此,配备一个好的学校领导班子,不光要选择个体结构优化的人才,更重要的则是实现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

二、合理、科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

合理、科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专业互补。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因此领导班子中的每一个体都应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特长。专业互补是指领导集体中按其专业与职能的不同,在结构上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最佳组合。从专业结构看,领导成员要注意各种专业、专长的合理调配,有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擅长抓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擅长抓后勤及经济工作的等;从知识结构看,好的学校领导干部要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教育和管理知识、扎实的教育政策法规知识,既有长于文科的,还有长于理科的等。领导班子应该是各类专门家的集合,只有构成具有综合业务领导能力的群体,才能克服和弥补各成员个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产生个体难以具备的新功能。

能力互补。人的能力有多方面的表现,如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经历及所受教育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能力便各不一致,互有高低。然而,只要组合得当,能力可以互补,况且学校领导集体也需要由具备各种能力的人员组成。从一些办得好的学校来看,一个领导集体的合理能力结构最好是由善于思考、有创造能力,善于协调、有组织能力,熟悉业务、有渊博知识,善于理财、有经济头脑的人员组成,以扬长避短,使不同能力的人发挥不同的作用。

个性互补。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需要、动机、信念和世界观等制约下构成的综合心理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素质存在着差异,如根据其特点可分为果断型、顽强型、多虑型、温和型等多种。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他们的个性并不是社会、学校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社会、学校环境的积极活动者,对于不同个性素质的学校领导进行合理组合,就会形成协调一致、刚柔相济、情趣互补的积极合作集体。反之,就会有可能造成相互排斥的局面。

年龄互补。年龄与知识、能力、经验都有密切联系,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年长领导经验丰富,看问题全面、深刻,可以搞好传帮带;中年领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管理学校工作的能力,能够挑大梁;年轻人才思敏捷,富于探索精神,敢闯、敢干、敢当先锋。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形成一个坚定、稳重、朝气蓬勃、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能级结构合理。能级原理是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能量进行分级,建立一定的秩序、规范和标准,以发挥各要素的最佳效能。作为学校领导群体结构来说,首先,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等不同能级要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其中校长是核心人物,主要是决策、组织、指挥,副校长同校长进行配合,鼎力相助,起承上启下作用,下面还有一个中层干部的第三能级;其次要表现出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第三,不同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使每一个体领导者的职权责相统一,有职责就有权力,有权力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各能级的积极性,使每一能级的干部在职责范围内,有效地对有关问题作出决定,进行处理。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的能级结构,会使学校领导群体充满活力,从而发挥最佳的能级效应。

三、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主要途径

坚持标准,做好领导班子的选拔与任免。选拔、任免学校领导干部要全面贯彻党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和《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进行。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制度,按照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要求,物色、任用领导干部,以使每一个体的才干与所担任的工作相称,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作用。要注意克服以往选拔任免干部中的弊端,如搞一言堂、神秘化、视庸为能、任人唯亲等,充分发扬民主,使学校领导班子整体组合达到最佳状态。只有从制度上入手,保证选好、用好干部,才能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考核。考核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考察和核实,并在全面分析基础上予以正确的评定。考核学校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的精神,结合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要求,制定考核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考核过程中,要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对于考核不合格或素质能力较差的干部——即较短的那块“木板”,要借鉴木桶理论,“加长”或“更换”他,以使学校领导班子能更好地发挥其决策、组织与管理的作用。

落实学校领导干部的职责与岗位责任制,做到职权责相统一。学校领导干部必须职责明确,以便将其工作行为纳入正常轨道。在此基础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定工作规范,建立责任制、奖惩制等,做到职权责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才能有利于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

充分发挥培训的重要作用,提高现有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培训对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具有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新的办学经验以及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学校领导干部尽快掌握。而这一点能否做到,主要取决于是否实施了科学、合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另一方面,合理的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学校领导干部培训为社会和教育服务,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完善和更新着学校领导干部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其诸方面素质,最终服务于学校领导干部个体和群体的成长。只有满足个体的成长和群体的需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在专业、能力、知识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学校领导工作有目标,学习有方向,既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又能解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问题。培训使学校领导干部的成长纳入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正确轨道,因而,学校领导班子群体结构也将日趋优化。

下面是几种具体的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艺术。

(一)当好“校长”的艺术

由于校长是学校领导班子中负第一位责任的领导者,因而在领导班子中,校长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带班艺术的高低,直接决定领导班子工作的成败和事业的兴衰。有一个好的校长,就会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而怎样当好校长,既是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又是各位主要领导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1.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说,要当好校长,特别是要做一名有作为的校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高屋建瓴的统御力。所谓统御力,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组织或团体内,领导和指引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能力。校长应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从大思维、大系统、大教育、大发展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对本单位的工作做出高屋建瓴的统筹谋划,宏观勾勒,抓方向,抓重点,从而驾驭事业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德才俱佳的凝聚力。作为单位的高层次、整体性的管理,校长只有“疑心、凝情、凝威、凝力”,才能激发大家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德才兼备,用自身的德与才影响他人,感召他人,使大家的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心甘情愿地团结在其周围。

(3)通权达变的决胜力。对工作进行决断、拍板,进而实现既定目标,是校长的工作要责。为此,校长应运筹帷幄,通权达变;应审时度势,刚柔相济;应长于预见,工于谋略,否则,遇事张皇失措,优柔寡断,或者鲁莽武断,刚愎自用,是无法取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效的。

(4)因势利导的协调力。领导者的协调,在于使学校内外部人和事达到同步化与和谐化,而校长通过协调,创造出本单位理想、高效、具有良性循环的整体系统功能则显得更为重要。校长应因势利导,顺势而疏,做好上下、左右、内外的协调,做好思想、目标、人际、权力、利益的协调,使全体成员都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精诚团结,形成合力,进而实现既定目标。

2.如何当好校长:

(1)处理好校长与副职之间的关系。作为校长,必须处理好与副职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为了学校的管理目标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为此,应做到:

①放权、放心。只有放权、放心,才能在客观上给副职造成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副职的聪明才干。但也有些校长,怕权力旁落,怕副职水平低,不敢放权,甚至超越本职、本级的权力而“越位”,因此事无巨细,样样权力不撒手,到头来,将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②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多方面的,它有领导班子在大政方针上的统一,也有具体工作上的一致。校长在有了自己的正确想法后,应设法把它告诉最易接受这一想法的副职,然后由他再行传播,逐步使个人的想法变成一种舆论。

③关心支持。校长在政治、工作、生活上要关心支持副职,帮助其排忧解难,挺起腰杆干工作。特别对副职的发展前途要给予考虑,不要“武大郎开店”,总怕别人超过自己,否则,副职就可能感到跟着这样的领导没有奔头。

④推功揽过,校长要“有功不居,有过不诿”,当自己或副职工作干出了成绩,应看成是合作的结果和副职的功劳;而当副职工作出了差错时,一是允许出错,二是为其担担子,承担相关责任。推功揽过不仅给副职以信心、鼓励和宽慰,而且还可使群众感到领导之间是团结的,因而对事业更加充满信心。